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哲思想法

为什么说读史哲是一件大事

2017-01-16  本文已影响768人  沐十四

为什么说读史哲是一件大事

——在史哲文化中解放自己


                   原创 | 十二先森

      读历史和哲学,赚钱吗?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不是从事史哲专业的工作,读史哲是不能赚钱的。

      那么,为什么从事理工类的工作可以赚钱,而史哲类的却不可以呢?

       这是因为,理工类的东西,是为了解决眼前的、摸得着的问题;而史哲类的东西,是讨论永恒的、看不见的问题。眼前的、摸得着的问题的解决,必须在人与人的协作与交换中进行,并且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目的——理工技术和货币经济互为形影,天然地连在一起。而永恒的、看不见的问题的解决,对协作和交换的需求并不高,并且也不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目的”——史哲文化与货币经济并无本质关联,在“钱”诞生之前,它就已经存在。

      哲学不是必需品,但关乎人的解放。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说得很有意思——

      理科生的祖先是采集渔猎时期的渔猎者,看到猎物,要捕食它,回去之后下定决心——“明天造个更好的工具弄死它!”

       文科生的祖先是采集者,部落派他上山采果子,他上山之后,被美好的景致所吸引,不知不觉在山中赏玩了一天,眼看太阳落山了,他想:“今天什么都没采,回去编个故事骗部落吧。”

      这个段子讲得好。我甚至觉得,事情的真相很可能就是如此。

      采集渔猎时期,人类茹毛饮血,如果捕到了猎物,可以饱餐一顿。但是猎物并非每天都能捕到,在没有猎物的日子里,就只能饿着。并且虎豹豺狼等猛兽随时威胁着人类的安全,谁捕食谁还不一定。采集果子,只能使人类获得极为有限的能量,能否满足身体机能的运转,很难说。并且采到的未必都是能吃的东西,吃到毒物而丧命的祖先,想必也不在少数。这个时期的人类,吃了上顿,不知能否吃下顿,饥一顿饱一顿,也不知吃了几顿,也不知该吃几顿——总之,生存就是找吃的,找东西吃就是生存的全部。

      采集渔猎时代末期,农业革命使得物质生产形成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律,并且出现了剩余的物资。人类的吃饭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人类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满足身体机能运转的能量。在这之前,人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吃——不是吃东西,就是在找东西吃的路上。有了农业之后,食物不再是人类的唯一追求。原来一天24小时都是围绕着吃,现在不是了——有一些人,他们每天用几个小时就能吃到不饿,甚至吃得很饱。那么剩下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呢?那就做些不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目的的事情吧——思考。

     对,你没有看错——思考就是吃饱了撑的。

      在解决了食物问题之后,人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些想法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人类思考的机制是什么,现在的脑科学恐怕都未必能够完全解释清楚。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并且会对想法本身进行思考。对思考的思考,对想法的想法,我们不妨称之为——思想。

      有思想——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明显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体现,更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开始。

     自从人类有了思想,思想的类别就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

      这其中,有些思想关注的主题极为宏大——关注人类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关心人类社会的构成和发展,关心人类的过去和未来,关心人类的现实问题和未知命运。

       而有的思想探讨主题则更为宏大——超乎人类本身,把想法置于整个天地、世界、宇宙、未知的时间和空间。

       关注人和世界的思想,构成了哲学的基本框架。

      哲学能顶饭吃吗?

      不能。

       哲学就是吃饱了之后才能探讨的事情。

      在没吃饱饭的时候,吃饭是大事。

      吃饱了之后,会有很多其他的大事。

      读哲学,就是其中一个。

     让我们回到刚才说的采集渔猎与茹毛饮血的那段。

      不知道“消化系统”是什么,并不影响人吃饭。

       人们在不知道“消化系统”为何物的情况下,吃了上万年的饭。在取火技术被掌握之前,人们吃的都是生的东西。人们的消化系统,也相对比较适应消化生的食物。取火技术被人类掌握之后,人类的食物结构渐渐变成以熟食为主,人们的消化系统也随之发生着改变以适应被加热过的熟食。这个时候,人类依旧不晓得“消化系统”是什么。

      人们系统地了解消化系统,是近几百年才发生的事情。对消化系统的系统了解和不断探索,是科学进步的重要一环,为延长人类寿命,减少病痛,更是为人类更好地“吃”,强健体魄,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上面这段话是为了进行接下来的比喻——取火技术也好,食物烹饪也好,都是实用技术,解决着人们每天生活里眼前的、摸得着的问题。

       消化系统,就相当于人类自身的精神与心灵,它伴随着人类的每时每刻,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是却上万年不为人类所知。人们不了解消化系统,也能好好地吃饭,正常地生活。但是一旦消化系统出了问题,人类却无法系统地、有章法地去解决它。对消化系统的思考、了解以及和消化系统相关的各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就相当于哲学。它关注的并非是眼前的、摸得着的问题,也不是在短时间内便能达到目的的问题。人们在生活中可以没有哲学。只是,如果没有哲学,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出了问题的时候,将会不知所措,陷入痛苦甚至是绝望。

       人们不懂哲学,没有思想,也能好好地生存,不影响吃饭睡觉。但总是有人,不满足于仅仅思考眼前的、摸得着的问题,而把思考伸向永恒和无限,试着去探索人和世界的终极问题,思考着人类的命运、世界的本源。能否得到答案暂且不论,就其探索真知的姿态来说,这种过程本身就体现着一种高贵的气质,勇敢的气魄,求真的信念和博爱的精神。如果说对消化系统的研究为延长人类寿命,减少病痛,更好地“吃”,强健体魄,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那么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本源问题的探索,就是为提升生命境界,增加快乐,更好地“想”,解放心灵,贡献着无以替之的力量。

      所以说,读哲学是一件大事。

      它关乎人的解放。

       昨天的太阳不能晒干今天的衣裳,

       但是找个晒衣服的地方需要研究昨天的太阳。

      肯定有人说,我不用晒衣裳,湿衣服直接用烘干机烘,高效快捷。

     这是对的。所以说,历史也不是必需品。

      但是我仍坚信着,用太阳晒要比用烘干机烘更好。

      可是我并不反对烘干机。

      烘干机很重要,特别是在阴天下雨的日子里。

      我只是认为烘干机可以干燥衣服,但是并不能替代用太阳来晒衣服。

      用太阳晒出来的衣服有阳光的味道,烘干机怕是在短时间内模拟不了。

      不仅要穿干燥的衣服,而且还要穿有阳光味道的衣服——

       所以,历史,是只有在穿暖了之后,才能探讨的事情。

       湿衣服无处可晾,又遇上阴天下雨,还要穿有阳光味道的衣服,那就是矫情。

       如果说哲学是饱食之后的贵族甜品,那么历史就是暖服之下的高档内衣——

      纯手工制作,阳光下晾晒,自然风干燥。

       刚才谈哲学,我们以食为喻;这段说历史,我们以衣为喻。

       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农耕社会,承载了这片土地上近乎全部的历史记忆。农耕有一个特点,就是重视经验、强调经验,并且以经验来指导现实的事情。所以在思想上,我们颇有“厚古薄今”“是古非今”的倾向。对于古法,我们往往习惯于直接拿来;对于新法,我们总是采取谨慎的态度。可是面对技术和思想都飞速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厚古”无疑是狭隘和愚蠢的。大胆地“厚今”,尝试新法,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出路。

       昨天的太阳能晒干今天的衣服吗?

       不能。

       所以说,研究历史,是无用的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把“历史”分为两个层次来探讨。

      这两个层次,分别是历史故事和历史问题。

      历史故事,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往往引人入胜。这是历史故事的魅力所在,也是现在很多人研究历史写书的切入点。以历史故事写东西,有很多好处,比如:材料容易找,并且有自由创作的空间;写出来的东西轻松明快,可读性强;读者广泛,只要是认字的人,都能读懂,因此容易赚钱。写好了,自己编的历史故事甚至都可以成为经典。

      历史故事,就是对“昨天的太阳”的描述——昨天的太阳是什么样子,那天是几点日出的,几点日落的,太阳光热的程度如何,在哪里晒干了几件衣服。这些描述都很有趣。但是不管它多么有趣,昨天的太阳就是晒不干今天的衣服。所以,今天的问题,还需要今天的人用今天的方法来解决。古人的方法,听听就好,不听也行。

      除了历史故事之外,历史还有更深层次的一面,那就是历史问题。

      历史问题,就是什么时候艳阳高照、什么时候阴天下雨;艳阳高照的原因是什么,阴天下雨的原因又是什么;衣服放在哪里晾晒效果最好,为什么放在那里晾晒效果最好;衣服还可以放在哪里晾晒,之前都有哪些时候的哪些人在哪里晾过衣服;他们晾的衣服都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会晾那种衣服,他们的衣服都是哪里来的。

      这些问题,是枯燥的,但是却是重要的。它们不是细枝末节,而是有关宏旨的深度思考,关系到我们如何处理今天的衣服。

      所以说,读历史,是一件大事。

     找个晒衣服的地方需要研究昨天的太阳。

      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最后一定会上升到哲学层面;对哲学问题的探讨,研究历史又是一条必经之路。

      所以说,我们不妨把这类的文化,统称为“史哲”。

      有一点必须明白,再精致的史哲文化也是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只要人不饿、不冷,就具备了史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史哲文化不是为了解决吃穿问题而存在着的,它们是人类精神领域中最高级的活动,是人类心灵层面上最细腻的结晶,是人类文明演进中最永恒的成果,是人类探索世界时最杰出的智慧。

     读史哲是一件大事。

    人可以在史哲文化中看清心灵、认识世界、解放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