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
大学的时候,很喜欢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书里的主人公“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月亮象征着一种美妙的精神世界,而六便士则代表着世俗的蝇头小利。
那时候的自己,也是如此,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一切理想主义的东西感兴趣:中国的儒家思想,西方的形而上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孔孟的治国平天下…在物质上什么都没有,但精神的富足平衡了物质的匮乏。
后来踏入社会,跟那些理想主义的东西越来越远。偶尔酒酣耳热之余,想想当初的理想,对比当下的现实,感慨万千。冷峻的现实,渺小的自己,让理想尚无容身之地。
只是内心平和安静下来,那些理想主义的东西又浮现出来。正像月亮,虽然乌云遮住她,但她扔在那里。在现实中,如果没有当初的理想,我可能不会对未来有信心,当下的路不一定走得这么坚定;我可能会陷在物质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可能也会被内心的自尊蒙蔽,在虚荣和自我中耗尽时间。
卡夫卡说:“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的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继续下去,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
我一直坚信,人能信仰一点什么比没什么信仰要好。至于到底信仰什么,没有那么重要。所有宗教都标榜自己是终极真理。它们或许只是终极真理的一方面,或许都不是,但是在信他们的人面前,它们就是终极真理。不管怎样,宗教带给人的平静、安宁、善良、友爱,确实让很多人内心得以解脱,获得抚慰。
不仅宗教如此,对生活的信仰、对企业的信仰、对梦想的信仰,对信仰的信仰,卡夫卡所说的“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都是一种信仰。
理想与信仰,现实与物质,这两者在我们生活中都需要。这也是东方哲学中中庸之道所说的平衡。理想可以让现实走得更远,现实可以让理想更务实。说“月亮与六便士”也好,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也罢,都是我们生活必需的。有了这两者,可以让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更有力量,可以让沿途的风景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