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自然”之花,结出丰硕的作文之果
“自然作文”系列教材的诞生,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研究成果,提出的“学会思想,发展情感,健康做人,自然作文”和“让自然成为我们做人和作文最优秀的品质”的作文教学理念,是对现今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成果,既尊重了作文教学内在的规律,又关注到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一线作文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已经被全国各地一千多家教育机构选作为内部教材。
“十一五”,“自然作文”项目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十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子课题;
“十二五”,“自然作文”项目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语文“少教多学”课题组子课题;
“十三五”,“自然作文”项目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子课 题 ;
2010年6月,全国中语会理事长、人教社编审顾之川博士为《自然作文》教材题词:享受语文!
2011年7月,在全国中语会年会上,“自然作文”主编胡擎老师以《灿烂的自然作文之花,结出丰硕的作文教学之果》为题在大会上做主题发言。
2011年8月,《自然作文》系列教材获得全国中语会校本教材一等奖,并作为全国中语会“十一五”重要科研成果送往教育部参加成果展示。
2013年7月23日,应教育部规划课题组邀请,胡擎老师在山东滨州为与会的3000多名骨干教师讲授“自然作文”示范课。
一、什么是“自然作文”?
跳开现行作文教学中简单的“方法和技巧模式”教学的陷阱,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奇妙而真实的自然,用心去感悟自然而多彩的人生,用大脑去思考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让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自然地流露于纸间,健康地做人,自然地作文,这就是“自然作文”。
二、“自然作文”的提出有哪些依据?
中国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一千四百多年前就指出:“那些无知的物体都有丰富的文采,有思想和情感的人怎么能没有文章呢?”并且鲜明地提出“文章源于自然之道”的论断。(《文心雕龙.原道》刘勰)
台湾自然写作是当代台湾文坛上一种新兴的文类,是台湾在面对生态问题时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文学创作现象。这一文类萌芽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就呈现出相对繁荣的局面,至今已发展成为台湾文坛上重要的一脉,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作品。不管是从生态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当代台湾自然写作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自然作文”的提出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的研究成果,是二十年教学一线的反思、实验、提炼。
“自然作文”的提出是符合写作规律的:通过潜在的“熏陶、积累、感悟、沉淀、内化、生发”六个分目标,来实现 “学会思想,发展情感,健康做人,自然作文”的核心目标。
“自然作文”的提出是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构建以人为本,以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为内容,以学生的自主参与、创意表达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情操为目的。
三、“自然作文”的核心认识是什么?
下海呛水才会尝到海水的味道,积学深思才是激发灵感的源泉,一朝一夕是结不出果实的,一课一讲是学不会作文的。
“学会思想,发展情感,健康做人,自然作文”才是作文的本质所在。
作文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能力,作文是一个人关注自然、人生、社会的责任和程度,是鲜活生命的个性表达,是自然情感的愿意宣泄,是道德情操的真实再现,是语文素养的集中展示。
四、“自然作文”能解决哪些问题?
不是简单的表面上投机取巧的寻找所谓的作文“捷径”,而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会写作文的所有问题。
端正作文的态度:作文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能力,作文是一个人关注自然、人生、社会的责任和程度,是鲜活生命的个性表达,是自然情感的愿意宣泄,是道德情操的真实再现,是语文素养的集中展示。
修正作文的认识:作文没有通用的模式和技巧,也不存在什么“秘笈”“速成”和“宝典”,学会写作文是需要一个漫长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熏陶、积累、感悟、沉淀、内化、生发。
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会思想,发展情感,健康做人,自然作文。
树立正确的方法:多读,多背,多思,多悟,多写。
五、“自然作文”教材内容是怎样安排的?
“自然作文”的教材营养来源于国学经典,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修身养性”——领略先贤的处世智慧、做人品格,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意趣,引导学生健康地做人,自然地作文。
“腹有诗书”——咀嚼传统,解读我们身上所携带的文化基因,获得继续前行的智慧力量。
“学会思想,发展情感”——把写作知识用最亲近最自然最朴素的语言和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想,让学生的情感不断地丰富,我们相信终有一天,学生的智慧会光芒四射,灵气能呼之即出。
“感受名作”——走进文学大师的心灵,感受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获得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自然与精神的种种营养。
“成语天地”——小成语,大作用,它是中华文库中的瑰宝,我们可以从中领会中国文化的魅力,受到启发,得到暗示。
“作文训练”——强调作文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必备技能,是关注自然、人生、社会的责任和程度,是鲜活生命的个性表达,是自然情感的愿意宣泄,是道德情操的真实再现,是语文素养的集中展示。
六、“自然作文”的教学方式是怎样的?
“自然作文”采取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互动的形式。
紧紧扣住“精讲,美读,巧背,勤写”这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语文知识。阅读大量的美文名著,背诵古今流传的诗词曲赋。
多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通过潜在的“熏陶、积累、感悟、沉淀、内化、生发”六个分目标,来实现 “学会思想,发展情感,健康做人,自然作文”的核心目标。
七、“自然作文”教学环节怎样安排?
三读三背三写四结合:
一读:读出文章的“意”来,搞清生字生词的读音、写法和在文中的含义,读懂文章的主旨;
二读:读出文章的“好”来,特别是读出文章“好”在什么地方(每个学生能读出二到三点即可);
三读:读出文章的“美”来,特别是读出文章“美”在什么地方(每个学生能读出两到三点即可)。
一背:囫囵吞枣地背,要求速度快(背诵方法是老师指导的重点);
二背:声情并茂地背,要求有感情地背(朗读技巧是教师指导的重点);
三背:巩固性地背,要求一气呵成(强调“熟”,能牢牢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主要在下一单元课时的第一节课进行)。
一写:听写和默写(这个环节一定不能少,老师重点督促人人过关);
二写:作文训练(少讲方法和技巧,多让学生自己去写;少让学生写命题作文,多让学生自主命题;少为学生确定主题,多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去挖掘主题)。
三写:读书笔记。(要和家长共同督促学生坚持不懈的完成,主要培养学生好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
四结合:
课内必背与课外必背相结合
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相结合
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
课外作业与课内检查相结合
八、“自然作文”的教材层级怎样设置的?
教材完全按部编教材大纲来进行编写。
教材按年级分学期设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