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鸿米店下的人性 | 原罪是否存在
大鸿米店的这场风波,只不过是整个旧中国一个毛孔里滴出的血。
20世纪20年代的旧中国民不聊生,饿殍载道。大量饥民涌进城区,却被当地最有势利的地方官六爷驱逐,城河一夜之间浮尸遍野。而进城农民五龙受尽侮辱又侥幸躲过逐赶,被大鸿米店收留,受尽城里人的歧视,仇恨在心里生根发芽,开始了复仇之旅,善良的人性在旧社会的动荡中湮灭。
这部片子在当时被封禁了七八年之久,或许九十年代的中国还不允许过份讨论人性、欲望和黑暗的话题,民智还没有达到普遍能接受的程度。
五龙,一开始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但是他骨子里是本恶的,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生下来,本是一种原罪。而之所以活着,便是为了赎罪。为了理想,为了生活,为了前途,奔波于远方,不断向前,付诸于生命的泪水。
原罪的教义是基督教重要的基础教义。但在圣经上,并没有对“原罪”这个词明确的定义,只是说自亚当以后,人一出生就带有“原罪”。“原罪”据称是公元2世纪的古罗马神学家图尔德良最先提出,并被圣·奥古斯丁加以发挥和充实。“原罪”被认为是人思想与行为上犯罪的根源,是各种罪恶滋生的根,会把人引向罪恶的深渊,又是使人难以自拔的原因。
所以今天要讨论的性本恶和性本善,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世人一直争论不休。
坚持性本恶的人,大多认为社会是一个共同想象体,道德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协议。我在这里说一个才看到的故事:
我和她谈起我还很小的时候,那个时候连我也只有十一二岁,我的妹妹只有四五岁,还刚会跟在我身后小跑一段路的时候。
在和妹妹玩耍的时候,我手上的东西不小心打在了她的脸颊上,不长不短,肿起了一道红杠杠。因为舅舅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小孩的,所以我当时非常害怕,赶紧去找了卫生纸吸足了冷水为她冰敷,那条红肿也不过才消褪一点点罢了。
我强装镇定的对妹妹说:"对不起,姐姐把你的脸上弄红了,你可不可以不要对别人说这件事情?"
她十分懂事的,坚定的点着头:"爸爸会骂你吗?姐姐你放心吧,我不会说的。"
就这样胆战心惊的过完了一个下午,吃晚饭的时候,我紧张的要死,生怕别人看到妹妹脸上的红杠杠,可是因为已经过去那么一小段时间了,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我以为应该不会有什么了。
就在这个时候,妹妹说话了。也就是这次,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一个小孩子的,最单纯的恶意。
"爸爸,我有件事情想说,可是姐姐不让我说。"
饭厅很安静,只有我心跳的声音。
我觉得自己仿佛做了一件错事,我怎么能相信,一个小孩子的承诺呢。
我不可置信的抬起头,看着妹妹,她也正看着我。笑着。
那种眼神仿佛在说着:看吧,我随时都可以,随时都可以…
过了一会儿,一会儿的功夫,她又笑着说:"还是不说了吧,我答应了姐姐不说的。"
在被大人一再的追问下,我再也忍受不了提心吊胆的感觉,把我的罪行脱口而出。
结果你们也应该能猜到,没有人责怪我,因为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如果那个时候我能再大一些,我就应该明白,这不是什么足够让我担惊受怕的事情,可是那个时候的我,却被一个几岁的小孩子,逗弄成那个样子。
她不知道说出来会怎么样吗?
不,恰恰相反,她就是太知道了,这个事情不能说,因为说了我会被骂,所以才更要说。
这就是人的,灵魂深处的,最单纯的恶意。
回到大鸿米店这个电影里,最大的讽刺之处就是,没有一个真正所谓的善人。
作者对人性的原罪,性本恶充满了执念。
大鸿米店冯老板深谙旧社会生存游戏规则,为了米店努力巴结最大势力的乡绅六爷,训斥要求年纪小小的女儿织云给他下跪请安,一出场便刻画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奸商形象。
大女儿绮云小时候就长得眉清目秀羞涩腼腆,可长大后却个性保守理性而冷酷无情。
如果说二女儿织云是本片唯一一个有怜悯之心的人,可她的怜悯之心也还是带着自利的性质,如对拦路乞讨难民撒钱只是为了清出一条道路。
对五龙的怜悯,带着一种施展女性魅力而挑逗性的自我满足,也是借此和姐姐的假正经对抗的目的。
她被六爷抛弃后迅速的和五龙好上了,与五龙在米仓中,在盛满雪白的大米上疯狂的做爱,性爱场面并不黄,但是相当香艳,气得绮云疯狂的搞破坏,其实是嫉妒妹妹的风流多情,怨恨自己的无人问津。
现实中其实无时无刻发生着同样的事情,许多人刚进一家公司,开头大多都是非常勤快周到,而混熟了后,就开始懈怠偷懒了。这就是人性中懒惰的原罪。还有许多人学成技术后就跳槽了,许多企业沦落为技术培训基地,为之苦恼。没有感恩之心,没有持之以恒的耐性,也是人性的原罪。
不过作品终究是作品,它可以折射现实,但终究不是现实。
不知大家可否想过光这个问题,学过物理的朋友应该知道光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光表现出类似于粒子的属性,这时候我们可以用粒子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它。在其他情况下,光表现出类似于波的属性,这时候我们可以用波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它。但本质上讲,光就是光,不是粒子也不是波。
人性也是一样。人性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也许会伤害别人,也许会帮助到别人。我们把前者称为“恶”,后者称为“善”。但人性就是人性,它不是善也不是恶。人性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人性彰显自己属性的场合与方法。
人类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进化出了文明,可动物的原始本能却得以保留。谁能将千万礼仪道德真正的实施?我不知道,但当我们的祖先穿上了遮羞布,制定了一系列的人类社会规则,当我们开始歌颂文明与爱时,那一部分的恶就已经开始被压制了。所以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恐怕真的很难说。可有一点现在很明确,恶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存在,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现在的文明社会。大善之人也会偶现恶念,大恶之人也可能对亲人心存善意,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人心的选择。
如果非要总结出一句话,只能想到太宰治的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