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十年我踩过的那些坑
大宝十岁了。抱他的时候,再也不能把下巴搁在他的脑袋顶;唠叨他的时候,他会不耐烦地说:“妈妈,你怎么这么烦啊!”
眨眼间,那个虎头虎脑的娃娃已经变成了菁菁少年。
回顾过去十年养育大宝的经历,这中间有惨痛的教训,也有宝贵的经验。虽然时光不可逆,但至少,在养育二宝的过程中,我可以避开以前踩过的那些坑。
寻找孩子的临界点
我记得在《Factfullness》这本书中看过一句话:并不是所有的线性发展都是直线,而是各种曲线、抛物线。
书里举了个例子:
比如,在全世界12岁孩子中出现蛀牙的概率,跟生活水平的关系就不是直线关系。如果把全世界的收入水平分成L1到L4四个水平,在L2到L3级,出现蛀牙的几率是最高的,而L4和L1的水平相当。也就是说,在收入线的两端,儿童出现蛀牙的几率是最低的,反而是中间收入的群体,因为有闲钱购买零食,又没有足够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所以出现蛀牙的几率最高。最贫穷的家庭吃不起那么多甜食,而较富裕的家庭,对甜食的摄入会有严格的控制。
举个教育的例子:孩子的安全感跟父母的关注度就不是直线关系。可能在某个点,父母关注越多,孩子越有安全感,一旦越过这个临界点,孩子的安全感反而随着父母的关注度增加而减少。
这个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些父母对孩子陪伴不够,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而有些父母又对孩子保护过度,造成孩子离开父母就手足无措,完全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我曾经见过一个女孩,30多岁了,每天还由父母接送上下班。
我刚生大宝的时候,因为第一次做妈妈,都特别小心谨慎,唯恐他磕到碰到。我的过度保护导致大宝变得非常小心谨慎,出门从来都不敢乱碰。别的孩子看到新鲜的东西就猛扑过去,大宝总要先徘徊观察下。
生二宝以后,我吸取大宝的教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二宝勇敢地探索这个世界。二宝也明显“无知者无畏”,家里的垃圾桶、厨房、卫生间、柜子,都给她翻了个遍。每次出门逛街,二宝更是跟女汉子一样到处闯荡,毫无畏惧。
总而言之,教育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临界点的过程,而每个孩子的临界点都不一样,这也是教育难做的原因。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父母只能不断摸索、试探、观察,才可能——并不是必然会——找到孩子的某个临界点。
怎么理性花钱?
养娃很烧钱,特别是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是不是烧的钱越多,孩子的学习就更好?
我曾经在为孩子花钱的问题上比较大手大脚。有一次,我给大宝报英文培训班,带大宝去上了一次体验课,再听销售一番忽悠,就爽快地刷了2万的学费。
回家后一想,如果让我自己花2万买点啥,我肯定会反复权衡,多方考察。怎么一给孩子花钱,手就这么松?这个钱花得值不值?性价比高不高?是不是该多想想呢?
事实证明,这个英文培训班的水平并不高,我们上了几节课就退费了。
过去几年,我给大宝报过围棋班、游泳班、跆拳道班、钢琴班、体能班、书法班……大部分都是学了半年或者一年就放弃。钱花了,但学到的东西却不多。
如果只是试探孩子的兴趣,这样广撒网当然没有问题,但是最终,还是应该让孩子聚焦在少数几项兴趣上,并且长期坚持,才能get到真正的技能。
现在,大宝重点只学习篮球,他对篮球也充满了热忱,进步很快。我准备让他长期坚持下去。即使将来不成为篮球运动员,也能培养一生的爱好,借篮球结识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我在教育的投资上会更理性,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寻找性价比最高的教育投资,无论是在选择学校还是兴趣班方面。
规则,从小做起
一提规则,有人可能觉得,是不是就是指对孩子管得很死?
这其实是两码事。
我理解的是,无论父母还是学校,都应该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给孩子自由。离开规则的自由就是散漫,离开自由的规则就是扼杀孩子的天性。
即使在号称快乐教育的美国,对遵守规则的要求,超过了我见过的很多国内学校。
大宝在美国上了一年半幼儿园。有一次放学我去接他,看小朋友们都在收拾玩具,我不由自主蹲下来帮忙一起收拾,旁边有一位老师说:“你不用帮忙打扫的。”
老师的意思是,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自己收拾东西,做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让家长代劳。
我还记得,有一个叫Tomier的男孩,搭了一个很酷的乐高。但是放学的时候,按照规定,所有乐高都必须拆好放在盒子里,Tomier抱着他的乐高,哭得撕心裂肺,求老师不要拆掉,可是老师还是坚持说:“Tomier,放学的时候,所有的玩具都必须拆掉归置好。”
最后,老师在经过一番说服后,还是把Tomier搭好的乐高拆掉了,而Tomier则哭哭啼啼地跟妈妈回家了。
如果是我,我会怎么说?
我看着Tomier盈满泪水的眼睛,可能会心生怜悯地说:“既然你这么喜欢,那就别拆了吧”。这样做虽然满足了孩子的小心愿,但是却打破了规则,下次他在放学的时候又不愿意拆掉自己搭的积木怎么办?
事实上,在大宝的成长过程中,我经常是一个没有严守规则的妈妈。比如,上幼儿园的时候,大宝喜欢乱扔玩具,我总来没有要求他收拾好,总觉得他太小,等长大了再培养生活习惯也不迟。
可是,等大宝上小学了,我才发现,这时候再要求孩子培养生活习惯,就难上加难。直到今天,老母亲还在为大宝不爱收拾房间,乱扔东西,跟他斗智斗勇。
现在,我开始尝试做个狠心的老母亲,在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上,说一不二。
在生活习惯上,家里规定,吃饭前大宝得帮忙布置桌子、盛饭。吃完饭后,必须把自己的碗拿回厨房。他的房间,都是他自己负责打扫,有时候他把房间弄得一团糟,乱得都插不进脚,老母亲也强行忍了,绝不插手。
在学习习惯上也是如此。
有一天,大宝回家磨磨蹭蹭到8点才写作业,写到10点还没写完。
“妈妈,能不能明天早上再写作业?”大宝揉着眼睛问。
看着已经困得睁不开眼睛的大宝,我狠狠心说:“你上次说早上写作业,结果早上没爬起来。现在你必须睡觉前写完作业。”
大宝抗议了几句,只好揉揉眼睛,把剩下的作业写完了,其实也就多花了20分钟。
虽然老母亲心里很不忍,但是想想,为了让孩子记住,下次不可以再拖拖拉拉写作业,这点小“折磨”是应该的。
果然,从此以后,大宝再也没有把作业拖到第二天早上写。
别忽视独立性培养
去年二宝生病住院,我们都在医院陪护,把大宝一个人留在家里。早上起来,大宝吃了一块面包,喝了一杯白开水就去学校了,连微波炉都不知道怎么使用。老母亲深刻反省,自感平时照顾得太精细,没有让大宝学会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所以现在一有时间,我会教大宝怎么打开煤气炉,怎么用电饭煲,怎么叠衣服,也会时不时让他去楼下超市跑跑腿儿。
二宝住院的时候,医院的护士曾经对我们把大宝一个人留在家里感到不可思议:“孩子一个人留在家可以吗?你们放心吗?”
事实是,大宝一个人回家,一个人做好作业,一个人洗澡上床睡觉,比我们在家里唠叨个不停的时候还自律。
如果父母不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孩子可能一辈子都长不大。
相信自己会犯错
最后一条,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告诫。
回头看过去十年的漫漫养娃路,我发现,有些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决定,事后却证明是错误或者片面的。
比如,我曾经认为,孩子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所以带大宝去美国前,我一句英文都没有教过他,直接就把4岁的他扔进了全英文的幼儿园和一个完全陌生的教育环境。
刚去幼儿园的那几个月,大宝上厕所不知道怎么说,老师的话又听不懂,内心一定非常焦虑,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
所以那段时间,他回家总跟我闹各种别扭。
我以为大宝出现了心理问题,就去找幼儿园的老师谈,老师提醒我说,孩子到一个新环境中,可能因为不适应而焦虑,一定要理解孩子。
我这才恍然大悟:不该让孩子毫无准备就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那段时间,我在繁重的课业之余,有空就去幼儿园,帮助大宝跟老师沟通。就这么几个月过去,大宝的情绪渐渐好起来,慢慢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英文的进步也非常快。
后来,有亲戚的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不适应的时候,我就建议她跟老师谈下,争取让孩子先上半天幼儿园,等孩子完全适应了再改为全天。这个办法目前看比较有效,她的孩子经过几个月的适应,现在已经改为全天幼儿园了。
那么,如果知道自己可能犯错,该如何避免呢?
我能想到的办法就是“三多”:多听取各方的意见、多反省、多学习。市面上关于教育的书和自媒体很多。多学习,能扩展家长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能发现自己教育上的局限。
教育孩子是科学,也是一门爱的艺术。写了这么多,并不等于未来我不会踩坑,但我会争取少犯错,be a better mom。
——End——
欢迎关注我的公号“蜗牛与鲸鱼”。我是海归妈妈,有两个呆萌的娃娃,十年媒体经验,在这里分享教育相关的新科技和育儿干货。欢迎加我的微信“woniu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