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有“语文味”
十几年里教书至今,我的课堂已攒够四五千节次,但细想来,一室之内,三尺讲台之下,数十双炽热的目光正翘首以待,而我认真了吗,心是虔诚的吗?答案令人汗颜。
我也曾是学生,也有自己喜欢的课堂,但又常常有“少年不识知识香,妄议老师无分量”的迷茫。如今我是语文老师,已然可以自己把控课堂,但始终未求得课堂的真经,这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
有人说,上课和烹饪一样,讲求以“味”动人,而语文课堂也应有自己的风味,“听说读写”四味俱全还远远不够。要想品相好、口味佳、嚼劲足,你的课堂还得有以下特征:文字意蕴丰富,文学气息浓郁,文化底蕴厚重。而要熬出这样一节别具语文风味的课堂,恐怕真的得拿出点语文的功夫来。
拿“听说读写”来说吧,课堂的“听”必然是师生双向的,但学生的善听尤为重要,这得益于教师善于设置情境。比如,教师可以在对话情境中“巧设悬念”,也可以在布置任务情境时“故弄玄虚”,这些都能迅速地将学生引入“听”的学习氛围中。
饮食滋味在于选材,而语文课堂“说”的重点也在于说什么,怎么说。食材选的好,所需之“味”便出得来,同理,语文教师也应懂得精炼地说任务情境,说学习结果,说语用规律。与此同时,学生才可能合理地说个性感悟,说学习困惑,说学习策略。
如果说课堂的“听”和“说”是以师生之力不断地渲染学习之事,那“读”便是不遗余力地烘托学习之美。所以,课堂少不了让学生专心致志地看书,甚至安排一些情韵悠然的吟诵活动。有了这些铺垫,自然可以过渡到语文学习的终极奥义--写。这时的写,指向的是水到渠成的写,情到深处的写。
至于语文课堂的文字意蕴,那是课堂求“实”的要求。语文的学习终究要回归语言文字本身,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找到教学情境的“切入口”,如以课文关键字词去概述内容;也要求教师善于找到学习任务的“附着点”,如以品析语段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素材的“点睛处”,如同类文章的勾连比读。如此反复,从文字锤炼到结构篇章,最后到主题表现,深挖文字的意蕴,这样的学习才是扎实有效的。
关于文学气息,许多老师认为它是语文课堂自带的属性,因而常常将此忽略。文学气息浓郁,是课堂要“活”的体现。一堂语文课,老师如能以精当的语言引导学生愉悦地参与语文学习,师生共同用语言的诗意点染课堂,我想这样的课堂不可能不炸场。
最后说到文化底蕴,很多老师认为这是否有点好高骛远了,其实不然。祖国优秀文化的积淀并不只是作家之功,文化工作者将其宣传推广同样功不可没。所以,追求文化底蕴的厚重,又是语文课堂“求真、尚善、务美”的需求。因此,语文课堂中文化底蕴的构筑,离不开文本教学中丰实的语文活动,离不开师生对话中丰润的语言文采,离不开教学相长中丰富的课堂生成,而这些又有赖于课堂中听说读写活动的扎实开展。
课堂不只是教学的一线,也是个人成长的主线,我希望我对语文的遗憾是暂时的,教学与我可以携手并进,下一次,让更好的自己,成就语文独有的课堂。
相信自己,细细琢,慢慢磨,终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