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拦我,我今天要去参加同学会
临近过年的时候,手机里那些沉寂了一年的群,又开始活跃起来了。
从小学到高中,几个群里都在谈论什么时候回家过年,班长是不是该组织一场同学聚会,大家见见面聊聊天了。
班长一般都会在群里艾特所有人,说前几年同学会没来的,今年都必须全部到场。
看着满屏滚动的消息,握着手机窥视的你,是不是对于众人言语中的同学会三个字,既期待,又恐惧。
期待能见到那些多年不见得老同学,想看一看当初那个傻不愣登的同桌,是不是变美变聪明了,再瞧一瞧当年那个心仪的班草,如今过得如何。
然而,期待的背后,却有一丝淡淡的恐惧感。害怕见到当年一起读书的那些人,害怕让他们看到自己如今的模样,害怕自己跟他们之间的差距非常遥远。
我特意问了身边几个要好的同事和朋友,问他们是否愿意参加各种同学聚会。其中大多数人,给我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综其原因,不过“相见不如怀念”、 “同学会,只不过一场打着老同学见面幌子的比拼场。”
同学会,人生的名利场
同事小梅的话匣子一打开,给我讲了她去年回家参加的初中同学会的全过程:
我跟你讲,真心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参加了一次同学会,感觉自己的自尊心、虚荣心都要受到前所未有的暴击!
我们是约在一家中餐厅吃饭,我早早的就打了个车去,刚到门口就看到以前的同桌小芳坐在一辆宝马敞篷车上,在车上坐着给我打招呼。
我愣是站在车边上和她寒暄了几句,她却丝毫没有要下来的意思,硬是坐在车里跟一一到场的老同学们打招呼,这秀做的也是浑然天成。
小芳以前学习成绩和我不相上下,长得也不算出众,家庭条件和我也差不多,没想到现在过得这般好。
进了餐厅,我一眼就瞟见了当年的班草,一屁股溜烟地就蹭到他那一桌去,没想到他孩子都已经一对了。
吃饭的时候,大家免不了聊到:现在在做什么工作?结婚没有?
班里有几个男生大学毕业后都回家继承家业做生意了,谈吐中难免不散发几分社会人的老道,而女生当中也有几个早早地嫁入豪门,满嘴地晒娃和育儿经。
这样的同学会,摆明了就是给这些年混得好的同学去炫耀的,满场子都在聊着孩子、房子、车子和生意做得多大,像我这种混不好的单身狗,一句话都插不上,以后都不想参加了。
大家这些年过得怎么样,到底跟我也没有半毛钱关系。
毕业以后,分道扬镳
小梅说的混得不好不想参加同学会的原因我能接受,但混得好的,就真的那么想参加吗?
《东京女子图鉴》里有一个场景,我印象特别深刻。
女主绫跳槽到新的国际大公司,薪水职位都翻番,在新工作的历练中,无论是职业素养,还是整个人的look,气质,都提升了好几个level。
重新整装出发的她,干练,漂亮,气质逼人,与之前那个在小公司,上班时间和同事八卦的样子,判若两人。
她接受时尚杂志的专访,她的照片整版印在杂志上,她侃侃而谈一个女人如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次和前同事的聚会,她兴致勃勃地带上了那本杂志。寒暄过后,刚想要拿出来,给昔日姐妹们看看的时候,却发现,其他几个姑娘们正争先恐后地拿出手机,各自秀着自己宝宝的照片。
那一瞬间,我特别能理解女主内心的OS,虽说和她们之前只是同事,不是同学。
但是曾经那么熟悉的同事闺蜜们,在分别的这几年,就是过上了截然不同的生活。这种感觉和同学聚会一模一样。
同学本该是一群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人,我们曾那么亲密的一起吃饭一起上课,见证过彼此太多的狼狈,也一起忐忑不安地准备过很多场大大小小的考试,彼此了解的程度甚至熟悉过自己。
我们曾一起大笑大叫,也曾在临别的散伙饭上,说着要分别,抱头痛哭。
可是然后呢,擦干眼泪,我们毕业了。
我们朝着各自不同的人生方向,分道扬镳。往后的那些年,我们彼此经历着不同的成长,面对各自新的人生。
我赶着去参加学霸同学会
每年的今天,是我的高中同学会的大日子。
所以,今天发完这条推送,我也要梳妆打扮一番去赴约了。
今年是我高中毕业的第七个春节,截至今日,我们全班68位同学,在读博士生有6位,在读研究生有11位,刚读完研工作不到1年的有17位,本科毕业后出境出国的有3位,剩下的已就业的31位中,留在老家继承家业的只有一位。
另外,全员已婚人数为0,今年有结婚意向的,只有2位。
可能在大家甚至是父母的眼里,我们这个班真是有点奇葩,连我们的班主任,这几年到庙会给我们祈福的祝福语都是,盼着班里哪个姑娘或者小伙儿赶紧成家,好起个带头作用。
但能够成为这个学霸大集体的一员,我们都非常荣幸。
每年见面,我们都固定先回到母校的教室里,大家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来张大合照。
那个待过三年的小空间里,有我们一起埋头奋斗撒过的汗水,有我们合力举办过晚会的欢声笑语,也有我们将报考志愿表上交时忍住没落下的眼泪。
从教室、饭桌到KTV,我们既不劝酒,更不晒命,所有费用都是班长统筹后AA制解决。
大家聊的话题,无不充满着对未来人生的憧憬,但仔细听还能发现中间夹杂着的迷茫。
上班族眉飞色舞地讲起工作上遇到的趣事,转眼又开始骂起要求“五彩斑斓的黑”的老板,医学生们孜孜不倦地继续着上解剖课的生动细节,金融学子大胆地预测着未来的房价走势……
大家轮番上阵,拼凑一场场杂锦百老汇。
我曾问过我们的班长,每年都要这样号召大家来参加同学会,会不会厌倦。他说,其实每一年,我要组织的同学会可不只有我们班的,你知道,我从小学开始,直至大学,每一年都是班长。
每一场同学会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像咱们班这么纯粹的,肯定不会再有。
但是老同学嘛,是见一面,少一面,如果没有同学会,你也不知道,下次再见,又是猴年马月。
我突然鼻子一酸,矫情地回了句:只要你组织,我就捧场。
为什么我要坚持参加同学会
五年前,爷爷还在世的时候,我有幸陪他参加了一场他的同学会,在一旁看入了迷。
那年爷爷68岁,从收到老同学说要聚会的邀请开始,激动得好几天都在家里踱步。
我爸怕爷爷一激动了又要喝多,专门吩咐我随去。
老人们话不多,一见面先把手搭在一起,不是学生时代的勾肩搭背,也不是中年时的仪式性握手。而是见一面少一面的不舍与珍重。他们的手用力地握在一起,久久不放。
谈起没能来的同学,唏嘘不已;谈起已去世的同学,潸然泪下。
酒桌上,他们不再排次序,哪里顺手就哪里坐下;他们不再攀比子孙后代的发展,关心的都是老少的平安健康;也不再劝酒,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能喝就喝点,血压高就别喝了。
记忆最深的是一位从福建赶过来的老阿姨,她颤颤巍巍地走进包厢,好多人已经认不出她来。
等老阿姨做了自我介绍,有个大爷激动地喊了一句“阿娟,原来是你啊!”大家开始一片哗然,记忆被瞬间唤起。
坐下之后,老人家把自己大半辈子的经历娓娓道来。显然,她过得不好。
毕业后,娟阿姨在一家国企做会计员,嫁给了当年一起上班的同事,生了一对儿女。
在那个女人读书不如嫁人的年代,娟阿姨的人生本来大可就此顺风顺水,谁料企业改制,她和丈夫双双提前下岗了。
丈夫恼羞成怒,多年成疾后竟早早离世,留下娟阿姨一人,卖日常用品做小本生意,勉强能养家糊口,把儿女带大。
现在,孩子都成家了,在外打拼,娟阿姨住不惯大城市的冷冷清清的高楼,一个人回了农村老家。
我清晰记得,老人在讲述人生时很平静,看不出自卑,也没有哀怨。只是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分享给了昔日同窗。
娟阿姨讲完后,当场唯二的女同学阿雪阿姨红了眼眶,她心疼地抓紧了娟阿姨的手,一边颤抖地说:你个傻妞,为什么不跟我说?你过得这么难,为什么不跟我们说?你这十几年都没个音讯,害我挂念你挂的好辛苦。我们都老掉牙了,留着钱有什么用?你就该一个电话打过来,好让我们都帮帮你呀!
娟阿姨说:学姐你别担心,也没那么难,都过来了!就是老了,想来看看你们,怕不来以后见不到了!……
那位阿雪阿姨掉眼泪的神情,我一直记得。
活了一大辈子,依然有除去血缘之外,令她念念不忘的情感。
我被她的真情打动,也被他们老年时的赤诚感染。
那是我参加过的最感人的一次同学会,虽然不是我的同学会。
但我知道,有一天,我们也会拥有这样的同学会。
从那次旁观之后,我几乎没有缺席过自己的同学会。
不管那年混得好不好,我都会去。
不为攀比,不为互助。只想作一面镜子,照见青春,照见彼此。
混得再不好,也要参加同学会
我们在网络上看过不少关于同学会的文章,讲的都是老同学之间如何比拼、作秀,甚至有些经过媒体的扭曲报道,变成什么同学会就是一场有钱男性对于落魄同学的金钱碾压,漂亮女生对于普通同学的视觉欺负这般的居心叵测。
这些的种种,使得同学会在我们这代人眼中的形象,变得不那么美好,使得我们都带着偏见,找借口推脱。
诚然,某些同学会确实会有炫耀的性质,但我觉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参加同学会,都是抱着一种见老同学、叙叙旧的心态。
老同学,想见就去见,互相聊聊天,说一说当年一起犯过的傻,走过的路,栽过的坑,对于那些前来炫耀的人,我们大可不必搭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选择。
人长大了,常常就忘了我们本来的模样。正因为如此,要参加同学聚会的,去看看自己的同学,才能明白自己的生活,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模样的。
你如何看待他们的,就会有人如何看待你。你觉得他们土,会有人觉得你更土。因为大家是一类呀,虽然读了点书,工作轻松一点,收入好一些,可本质上,是一类的,同学聚会总是能让人深刻的理解这一点儿,自己是怎样的人。
当真正把自己归为其中的时候,能重新看待同学,那个遇人不淑离婚的同学,跟他ex讲电话居然很甜蜜,约着让他下次来看孩子的时候要如何如何;哭诉老公不好的时候,也会炫耀自家先生很帅气。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活,也有独特的魅力,跟自己一样。
同学,是我们的影子,你逃不了,也踩不住。
同学会是一场皮影戏,去与不去,都不会缺席,因为我们注定要活在彼此的记忆里。
年轻时,如何攀比,如何假装,如何勾心斗角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终归会有一天,把布满皱纹的手搭在一起,不愿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