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这个成语上,我学到了这几点
不是因为相信了才去做,而是做了才会相信。
持续日更30天,不是因为我相信能做到,才去做,而是在慢慢做的过程中,做到了,所以才相信自己能做到。
就像今天打开订阅号,完全没有主题,不知道要写什么?但是不能自己打脸,说了的事做不到。
想到昨晚和孩子共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那就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出来,因此一篇文章就有了,并从这篇故事中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孟尝君为巩固自己地位他是怎么做的?
广纳贤才,让贤才们为自己出谋划策。
二、孟尝君被软禁后,他是怎么逃出来的
用白狐裘作为条件请求昭襄王的宠妃帮忙放了自己。也幸好有“鸡鸣”和“狗盗”两位朋友的帮忙,才得以逃脱。
读这个故事,我看到孟尝君是一位惜才的公子,也正是因为他的惜才这个举动,才救了自己。
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1.圈子很重要,你身边都是贤能之才,那你也是贤能的人。
2.人要有一技之长,关键时刻这个一技之长会救你命。
3.做事要意志坚定,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听之信之。
“鸡鸣狗盗”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事,孟尝君是齐国四公子之一,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广纳贤才,许多贤才听说后纷纷来投奔,门下有门客三千多人。
秦昭襄王听说后,专门空出“相”的位置给他,秦国好多小臣因此嫉妒他,秦昭襄王听信谗言把他软禁起来。孟尝君为了逃脱,向燕姬求救,燕姬条件是用白狐裘交换,但是狐裘只有一件,已经送给了昭襄王,这时一位门客说他可以偷出来。于是得到白狐裘的燕姬劝说昭襄王放了孟尝君。
可是走到函谷关已经半夜了,关上的规定是只有鸡鸣才能开关,让商旅通关,但是孟尝君怕到那个时候昭襄王会反悔又把他们抓回去,这时一位门客又说自己会鸡鸣。于是他学起了鸡鸣,学的很像,鸡听到有鸡鸣叫后,纷纷都鸣叫起来,他们顺利通关,这就是所谓“鸡鸣狗盗”。
你看,这就是日更的好处,没有日更就没有亲子陪读后的输出,没有亲子陪读后的输出我就对这些知识永远拒之门外,我的孩子也会知识浅薄,而现在为了寻找写作素材,我会每天陪孩子阅读一个小故事,再从每一个小故事悟出一个道理,那我也再不是历史的白痴了。
所以一系列事都是有连环效应的,只要做一件就会引发其他事发生。
正好昨天看到辉哥的文章,他说自己做事从来没有纠结过,就是用了这个办法,
「以终为始」,把眼光拉到足够远的地方,看看自己那时候的状态,如果喜欢那种状态,就坚持现在的生活,如果不喜欢那时候的状态,就立刻现在着手改变。
他还说:
在实践「以终为始」的思考方法时,一定要有一个标准,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什么是没有那么重要的。一定把诸多因素排序,这样碰到任何选择时,才不纠结。
他就是曾经想继续坚持过去的工作状态,但是在头脑中模拟过「5年后」的情景时,发现自己到那时很可能更加「闷闷不乐」,虽然可以预期在未来5年有不错的总收入,但是相比「快乐」,钱的多少最多只能排在第三位,在「快乐」和「自我实现」之后。
把这个方法用在我日更上,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状态,每天有的新的思考和认知,对生活有了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