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去——《狗十三》有感
很遗憾没有去到电影院看《狗十三》,但却也很庆幸,导演拍的这样真实有力刀刀戳心,怕是在电影院会哭到鼻涕横流吧。

十三岁少女李玩的成长就是在不断失去的过程。从失去加入自己的兴趣小组、失去看天文展览,失去爱因斯坦,甚至是假冒的爱因斯坦,到失去爷爷奶奶的理解与慈爱,爸爸的关注与疼爱,她的成长伴随着不断失去的无奈,就像那句“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多么委屈,多么心酸又多么悲痛呢?
在李玩失去这些表面都可以看到的东西之后,她真正失去的是什么呢?
兴趣小组,天文展是她对世界的好奇心,是抚慰她精神的一种慰藉;爱因斯坦呢,是陪伴她的伙伴,是让她感受到爱的温情;那爸爸爷爷奶奶的爱是内心深处的安全感,甚至是潜意识中植入的世界对我们的态度。
电影最终她失去了对自己感受的尊重,对合理需求的满足,对建立自我的可能性。少女成长期,正是自我价值及安全感的塑造期,可是试问多少人有幸会有完美的童年,试问你我小时候谁的成长不在不断失去中度过呢?
失去了也变化了,少女李玩变得懂事了、变得妥协了、变得会取悦了,她冷眼旁观,她漠然以对,她似是变成了一具空壳,没有了内容。导演真的够狠啊,2个小时影片,把多少我们每个人在失去中的变化一幕幕拍了出来,毫不留情,不管我们愿不愿承认与面对!

被誉为国内精神分析播种机的曾奇峰老师曾写过一篇《神情内敛——健康人格的东方描述》,他认为只有人格高度统一,整合了本我、自我与超我,才会达到一种类似开悟般的神情内敛,而达到后会对其他人产生统摄和整合作用,别人会被他吸引,跟他交往感到宁静和喜悦,会把他的目标当成自己的目标。
其实我觉得这种神情内敛的描述就是我们实现了我们心中的神性,曾老师说这种神性我们可能会觉得只有某宗教领袖,某政治家或某艺术家,寥寥几人才会拥有,其实这种神性在每个健康的婴儿和儿童身上都有。
想到这,不仅特别特别遗憾,因为那不断失去的成长带走的是我们孜孜以求可贵的神性啊!

看片过程中我一直不大理解为什么取名叫《狗十三》,直到出现在所有人用打骂来压制爱因斯坦时,少女李玩摸着瑟瑟发抖的他说“爱因斯坦,不怕”。不怕,当这两个字从少女嘴里温柔无力的说出后,我泪目了,爱因斯坦就是那个成长中受伤的十三岁少女李玩啊。那句不怕,是她说给弱小无力,仰人鼻息,孤独无依的自己听的啊!
其实爱因斯坦就是她自己的映射吧,她丢掉了真实自己感受想法后,她变成了个假人,而爱因斯坦也走丢,被一只冒牌的狗代替,他们都不是真实的。但做了个假冒的自己,真的就好过吗?她没有了父亲的怜爱,被父亲拳打脚踢过,逼着敬酒过,无奈做了个懂事的孩子。就像爱因斯坦被打骂欺负却无人做主,最后还在阿姨的挑唆下要送去收狗肉的饭店。
实际上爱因斯坦被送去了流浪狗收容所,它不吃不喝对抗了这个冷漠的世界,它死了。而少女少女李玩在知道爱因斯死后,在酒桌上吃下那口红烧狗肉的时候,她实际也死了啊,剩下的只是没有灵魂的皮囊罢了。
电影的结束是她和堂姐见到了真正的爱因斯坦,少女李玩没有相认,她对堂姐说“我刚才好怕它认出我过来,幸好没有”。这多么像害怕真实的自己认出现在这个虚假的自己,那会是多么失望与悲痛啊!
谢谢这部影片的狠决与透彻,只愿每个看过《狗十三》的家长能保护孩子的真实,呵护孩子心中的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