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第一次骂这种「三观正」
双宋离婚,一轮热搜。
范冰冰李晨分手,又来一轮(还把微博瘫痪了)。
但Sir想说点不一样。
它的愈演愈烈,才是娱乐影视圈该重视的事。
前两天,Sir在评论区看到一条评论。
琢磨了老半天......
来,一起帮Sir琢磨琢磨。
可我感觉玩具4三观太不正了啊,胡迪为了自己的主人不惜牺牲朋友还都被原谅理解?盖比为了找个主人不惜伤害别人还得到所有人的帮助?
什么黑暗童话。
是的。
《玩具总动员4》被说三观不正。
刚开始,Sir哭笑不得。
皮克斯,世界合家欢动画片第一输出者,没想到啊没想到,连浓眉大眼的他都“叛变”了。
但Sir笑着笑着,就笑不动了......
如果连主旋律,正能量到如此的皮克斯都会被指“三观不正”,那么,还有什么电影是“三观正”?
Sir细思恐极。
“三观不正”。
2007年8月,被教育局承认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
百度百科,它指的是“在社会中带来的腐败现象严重”。
但具体到互联网上,含义就多了。
在Sir长期的观察下,关于“三观”一词,翻译大致有以下几种——
“毁三观”:这也太扯了哈哈哈哈哈......
“三观正”:你的观点和我一样(好)哎。
“三观不正”:我就是看不惯。
(如果还有别的,欢迎补充......)
这薛定谔的“三观”就像一个千变万化的筐,大到一个人的行为品性,小到一句话,一个表情,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仅谈影视作品。
不说远的。
《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今年唯一一部华语 9.5。
Sir安利过两次。
它以一场悲痛的血案,勾连出由加害者、受害者,报道媒体,围观群众组成的社会图景。
它的尖刀既刺向恶的肿瘤,也不放过滋生恶的土壤。
尤其每集片头,那些言辞激烈、以偏概全的网络舆论,为我们做出了一次次警示。
这家伙还没死,我们还要花多少纳税钱养他
屎尿人渣代言人
(被泼粪)大快人心
前几天,《与恶》上架腾讯视频。
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看正版。
但切记,关闭弹幕。
否则,前方大量“三观党”将彻底带偏节奏。
不用专门挑,就找点赞高。
作为法律援助的王赦律师,因为杀人凶手辩护,与妻子产生矛盾——
“这种男人就不配结婚”
“宁愿嫁个凡夫俗子,也不要嫁这种圣人”
“你赚钱就好了,干嘛要结婚祸害别人呢!”
凶手李晓明的父母去到受害者的葬礼致歉——
“你儿子杀人了难道父母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看看受害者家属,犯罪者家属受到谴责不应该吗?”
“你们可以拿命赔偿。”
讽刺吗?
电视剧片头拿来敲打观众的恶言恶语,几乎在现实原样重现。
只要打开弹幕,你就能清晰地看见“我们与恶的距离”。
这些言语,带着不容置疑的正义,发言背后的人,一会警察,一会法官,一会上帝,对剧中人物一一定罪。
你不该,你不配,你不行。
千言无语汇成一句——
你怎么还不死。
这就是今天网络无处不在的“三观党”。
他们数量庞大,却难以追查。
他们说着一些所有人都认同的世俗常识,高高在上,以为手握真理。
看电影对他们来说不是看电影。
是审判(注意,是审判,不是评价)。
他们表现出的特征,大致有三。
一,穿透力强。
无视作品中人物的时代环境,以单一情节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下面这样的评论。
父亲价值观简直令人作呕,以梦想、金钱、冠军强制女儿人生,所谓父女情不如说是满足私欲后的奖励。电影讲述打破性别偏见,其实自己已经偏见得无可救药......
明显价值观有问题,这么高分也是醉了
是什么作品代言父权权威,激化性别偏见?
答案:《摔跤吧!爸爸》。
Sir不知道,这些对爸爸破开大骂的人,是否知道故事这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印度。
在当地,大部分女性地位低下,“养女孩就像是榨甘蔗”。
父亲逼女儿摔跤“三观不正”。
难道父亲也像别人一样粗糙地养到十几岁,就廉价地把“卖”给当地某个毫无感情基础的男人就“三观正”?
三观党第二特征,共情力差。
无论作品多么优秀,只要触碰到(他本人)伦理禁忌,对不起,拍得再好也只配一星。
两人只在船上认识几天就xxoo了?没有留下遗腹子?上世纪初太open!
个人感觉三观有点歪掉了,露丝那样做在现在看来就是出轨啊,虽然露丝和杰克的爱情确实很伟大,但是出轨就是出轨。……导演是想歌颂一夜情吗?
答案不难猜。
这部令他们义愤填膺的出轨大片,叫《泰坦尼克号》。
Sir不知道,这些对杰克露丝破开大骂的人,是否知道看到在此之前露丝对母亲买办婚姻的厌恶,对上流社会的装蛋不屑,甚至于,当杰克为她牺牲,许诺好好活着,她真的“幸福”地过完余生……
出轨“三观不正”。
心甘情愿地为了母亲的虚荣,嫁给一个打心底嫌弃的男人就“三观正”?
三观党第三特征,标签感重。
简单说,影视作品的人物在他们眼里,没有情感,只是符号。
男人不是屌丝就是霸道总裁。
女人不是傻白甜就是绿茶婊。
还有大奶与小三,直男与女权,再怎么复杂多变的人性,都可以用网络词汇概括之。
于是。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集合了海天盛筵、逆袭、肇事逃逸、喜当爹的神奇大片”。
《英国病人》是“一部给婚外情立牌坊的电影”。
《甜蜜蜜》是“大时代大背景里的渣男与小三”。
甩了一堆看似正确其实粗暴的标签后,大手一挥,认证盖戳,“三观不正”。
当评判“三观正/不正”变成了电影的头等大事:
评的人手里攥着刀,听的人头上冒着汗。
看片看剧,还有什么乐趣?
以前,我们好像不是这样的。
2001年《流星花园》,新世纪少年的懵懂初恋。
一句歌词随时打开那段美好青涩——
“难以忘记初次见你,一双迷人的眼睛。”
去年复播。
当初的懵懂与青涩,就被冠上绿茶名字,成为众矢之的。
逼得“杉菜”大S微博回应。
“我承认,杉菜就是个绿茶……但我还是很努力地美化了她”。
且不说“杉菜”是不是真的绿茶。
——《Sir电影》曾撰文反驳,《杉菜不是绿茶婊》。
就算“杉菜”真的是绿茶,一部20年前的影视经典,复播后因为争议,逼得创作者不得不让网络声音低头。
这难道是一件好事?
是当年的我们“不正确”了。
还是现在的我们太“正确”了。
近几年,你总能看到这样的标题:“当时的经典,如今如此三观不正”。
琼瑶男主们被集体冠上渣男名号;《奋斗》变成了富二代的劈腿故事......连经典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也被拉出来批斗。
这让Sir害怕。
害怕什么?
当好人必须一直“好”,坏人必须一直“坏”,真正的“人”,就会在银幕上消失。
人是什么?
“人是神性和动物性的总和。就是它有你想象不到的好,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恶,没有对错,这就是人。”
来自《烈日灼心》。
即是说,行为有对错,但人,别轻易评断“好坏对错”。
但,在“简单二元论”的创作指导下,真正的创作将无从下手(连皮克斯都三观不正,那还怎么拍电影)。
且,在“简单二元论”的创作指导下,投机者也会浑身摸鱼。
你改编不好,我三观正啊。
你表演不好,我三观正啊。
你****,我三观正啊。
“三观正”,成为了品质的遮羞布。
“三观正”,成为了评论的挡箭牌。
杨德昌的《一一》。
8岁的儿子向父亲问过一个最简单的问题。
爸比,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也看不到,我怎么知道你在看什么呢?
我们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
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这样不是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吗?
杨德昌想说什么?
这个世界上不只有一种视角,一种正确。
哪怕每个正确/不正确的背面,也藏着“另一半的事情”。
而真正的,优秀的电影,就是要呈现出这“一半”。
看《辛德勒的名单》。
我们看到一个纳粹军官,恶事做尽,却对他的犹太女仆人留着一份情感。
最终,他留给她一条生路。
原来,恶人也有善念。
看《指环王》。
霍比特人弗拉多,以最纯真的力量突破艰难险阻,挽救中土世界。
可毁灭戒指前,他的邪恶被唤醒了。
——扔了戒指,我的价值是不是一瞬间归零。
原来,英雄也可能堕落。
一个是在极致的黑暗中提供微光。
一个是在极致的灿烂中呈现斑驳。
一个是希望,一个是警戒。
李安这句话,Sir常常引用——
“电影不是把大家带到黑暗里,而是把大家带过黑暗,在黑暗里检验一遍,再回到阳光底下,你会明白该如何面对生活。”
听上去,这是对正能量的呼唤?
恰恰相反。
事实上,李安一直用他东方式内敛,撬动政治正确下沉默的个体欲望。
不论《卧虎藏龙》的李慕白,《色,戒》的王佳芝,甚至早期“家庭三部曲”中郎雄的父亲形象。
这些人,他们的共性,就是不自由。
或者受制于礼教传统,或者限制于家国主义,他们的形象越高大,他们的内心就越挣扎。
于是,在生存与信仰之间,在情感和道德之间,在欲望和使命之间,人性就这样真实而酸涩地挣脱出来。
而电影的意义正在于此。
电影不是用来指导人性,是用来理解人性。
因为理解,所以宽容了。
因为宽容,所以悲悯了。
因为悲悯了,所以回到现实中,我们不再轻易用对错去界定,用是非去评判,用自以为是主流三观去碾碎那些少数的,不起眼的,甚至可怜的,矛盾的情感。
如此,一个更开阔,更自由的(世界)人生就会为你展开。
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人都有,人人不同。
但Sir理解的“三观正”,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追求,没有统一的路径,更没有指标与卡尺。
你相信你的。
我笃定我的。
一个真正良善的社会,应该多谈规则,少谈三观。多谈丰富个体性,少说绝对正确性。
电影。
那更需要包容,倾听。
一部真正经久的杰作,就应该冲击你的原有认知,情感,公开种种阴暗的秘密,让你不耻的欲望得到精神上的告解。
真的,别动不动就被“毁三观”。
芥川龙之介说得好——
诸君害怕青年为艺术而堕落。但请暂且放心好了,他们并不像诸君那么容易堕落。
换句话说。
如果一部电影就能“毁三观”。
那这一碰即毁的玩意儿,你还留着干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