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粗心背后隐藏的真相你知道吗?(一)

2021-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季夏微澜

/秀茹老师家教课分享之粗心的真相/

家长普遍认为粗心是孩子主观的原因,或者简单的把过错归结在粗心上面,其实对于粗心,家长有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给孩子贴上粗心的标签。

我们经常从家长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其实我家孩子挺聪明的就是心思不够细,总是粗心大意,所以每次考试的成绩都不太理想。可是这些所谓的粗心真的只是粗心那么简单吗?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从表面上看来我们是没有认真,不仔细,只是一次偶然,其实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够,或是对知识的基本概念不清楚,或者是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或者是孩子学习能力发展不足等等。粗心只是一个结果并不是原因。所以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粗心的标签。

误区之二:孩子主观不努力。

孩子出现读课文漏字,写作业抄错等等这样的现象,家长总责怪孩子,认为孩子主观不努力。其实粗心的现象一大原因就是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失衡。

听知觉和视知觉是孩子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听知觉直接决定了孩子上课的听课效率,而阅读和写作业离不开视知觉能力的发展,如果孩子的视觉能力发展不足,即使有健全的视觉器官能做到专心致志,面对学习任务仍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孩子升到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发现很多应用题的错误是因为审题不清,或者无法掌握题目中的因果关系造成的,这就是孩子的思维能力不足。

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力方面的训练,让孩子的大脑不断的得到锻炼和开发,让孩子对理科思维解题感兴趣,以达到快速进入数理化学习的目的。

对于一部分似乎是粗心的孩子来说,他们是冤枉的,不是孩子不想学而是能力没有达到。把粗心的原因归结于主观上的不努力,是家长在教育中的第二个误区。

误区之三:片面的关注学习,忽视了做事的条理性。

家长往往重视孩子在学习上的粗心问题,而忽略了让孩子养成做事的条理性。

其实学习上细心的习惯不是单一的存在的,而是与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的。那些做事丢三落四缺乏条理,不能坚持到底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容易出现粗心的问题。

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了次序的安排,把握节奏变得有条理,学会自主,更重要的是有了一种心里体验。这样的体验多了自然形成了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然会迁移到学习中。

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力和机会,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是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往往使学习事半功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