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类文章 2017目录概要作者刘远岚:就业 创业

2017-07-04  本文已影响90人  YolandaLIUsh

编号C1

To 创业者 亲密关系割裂感对一个创业者的意义

"我最近觉得自己快要有神经病了"  "是吗~为什么呢?实际上世界上有多少人是完全正常的人呢?"今天晚上在和一个朋友聊聊他的情况,说实在的,大部分是听他说,我说话少的。当然,他是一个创业者。创业者的心态与苦涩,为什么会产生高度的一致,这是值得好奇的问题;一个人事业做不做的好,慢慢地在多个个案之间学习到的是:先看他的家庭,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都可以理解,为什么今日在你眼睛前面的人会有的样子。

和家人之间的话题产生冲突,和亲密关系之间没有前进到共同的频率,都会影响家庭关系。古代有句话"家和万事兴"是有道理的,因为一个在外面打拼的灵魂,如果回家没有办法获得完全抒发滋养,时间久了,肯定有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割裂矛盾冲突就此产生。

总结今天观点,一个好创业者,事业要好,前提自己的状态要好;状态好,是因为他有好的家庭关系,共勉之。

编号C2

To 创业者 创业不是唯一解答

一眼瞬间,同事接二连三离职创业去了。不太清楚也不可能也不愿意知道我老板与所有前同事的当下内心状态,我只觉有点无情,而这种无情在大陆人才竞争市场上是这么理所当然的。这让我觉得诧异。

是在清晨醒来床上看朋友圈这些创业消息的,前几天另外一位同事才和我说,「欸你没看最近大家约好了一样的蜂拥离职吗」我说:「我没看耶,有这回事嘛」。同事回我个奇怪表情,为什么我可以这么置身事外;因为要加入很多陌生账号,我已习惯不太去看其他人朋友圈,更多时候愿意专心在我自己选择要发送什么样的信息筛选上,但是同事这句话还是有记下了,于是今天翻了翻。看了几条,我发现自己再也看不下去。为什么?

1. 不否认她们都是优秀女性,甚至比我年轻几岁。

一直有一种对比感,当台湾青年用力「寻找自我」的时候,大陆青年早已赚第二桶金、进入管理层或是进入家庭。这是社会氛围,似乎一切都前进的比较快,包括人生进程。这个「比较快」,也不只是社会期待你做的决定,而是内在生理时钟也会督促你的,也许大陆青年25岁就要决定的事,在台湾可以拖延等到30岁;这中间的意义在哪?我多出五年去看看世界。女人对于年纪是很敏感的,可能看见比我小的她们已经选好人生道路,有一点羡慕忌妒吧!

2. 这些成功的故事,说得太具细靡遗

说真的,现在这社会的人,对他人的故事真的有如此渴求吗?我有点不确定这个事情。我当然相信「故事有其传播的意义与价值」,但当你有目的的说一个故事你就是在营销,而这些熟悉营销操作熟稔于心的女性们,现在开始营销的对象是自己。这样做真的好吗?把自己推到了一个这么前面的位置,把自己过往一切如实交代,大家都知道了,然后呢?换一个思维角度,你说,这叫做个人品牌经营。创业者一定不能害怕把个人自身经历与企业形象做并置推广,这我理解;我的困惑在于,就算你无所畏惧的把自己摊开,对你自己,对创业本身,是不是一个好事情?毕竟你不是永远都只有工作那一面。

3.社会对钱的欲望推着好多人排队去创业

创业是高概率死亡事件。你们知道吗?创业是需要冲劲、创业需要老师、创业需要强度学习,当然也需要更多我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我还在这里而你们创业去了。)这些你说你都有,你认识了好多大牛大V,你似乎觉得站到某一个历史上的意义节点,你感受到时代推着你前进,你似乎一路走来也为这件事准备好久,你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你很大方坦承对于赚大钱与成功的渴望。当社会用房产几栋车子几台穿着多体面融资到几轮来决定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我认为这个社会是有偏差的。

4. 媒体持续推送,媒体已死,何谈良知?

我难过,难过是在于至少我现在也还算在媒体环节里面,表面上看起来,她们已经挣脱了上岸了,她们是不是想的比较多动的比较快?你说良知值多少钱?良知是什么?少在那边高大上了,你还不是就领着那几个打工的钱;我难过,是因为我看到大家在上岸前,最后那蹬上去的力量,可能还是伤害了一些人一些事,我不确定她们知不知道,有没有意识到,是不是认为这是生存的必要之恶;这些种种,让我觉得不适,真的不适。

在上海的这一年,我看到许多优秀的创业者。我也愿意相信,任何一个人如果找到专心致志的方向,不论她在哪里曾经做什么,最终都会走往那条路。在沉淀与反思之后,我祝福她们,毕竟那是他们选择的人生,不是我的。要创业的你们,想清楚,因为创业不是成就人生唯一的路。

编号C3

To 创业者社群的反思 :创业服务真有效吗?

「如果问我为什么来做创业者服务,大概是因为自己过去感受过职业里程上的伤痛、斗争、落石、明讽与暗伤(是有多惨)。我们这么努力,为什么还是没有成功?原来成功的机运不是我自己就能创造的(那是谁呢?)创业者是最容易受伤的一群人。但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愿意试一试,失败了,再试一试。我自己没有创业,自己做的一些事情也称不算上创业,但我心疼这样一群人。它们背负的期待、压力与挣扎,逼迫着他们快速成长。成天捕捉着身边的信息、饥渴的学习,这样的一群人,学习居然是因为恐惧,怕自己学的不够快不够好不够实,而落人后。(比别人少赚很多钱)如此的社会情境下,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区分,那几乎无法辨别的龙蛇杂处的创业者们?是的,只有回到用时间来剔除投机份子,只有回到用时间判断人的品格。

尽管你曾经是身后千军万马的创业者,你随时都要回到一个人作战的准备。如果你和一个创业者说几句话、如果你和一群创业者共同参与几分钟的小组讨论、如果你可以用一个人的肢体语言神情与互动判断出属于他的独特样态,这些信息所传达出的,真的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得多。在这些训练之后,我慢慢地告诉自己,不要轻易的打开一段新的机遇,有时候抓住不见得是最好的,因为,谁遇到谁,一切都命中注定。」

编号C4

心里的题 大陆还是台湾 台湾还是大陆?

在某一部份朋友的心里,我的名字是田螺姑娘,一个既属于台北又属于上海的姑娘。

对于自我身分角色产生了模糊,个人生命状态家庭家族关系及台湾整体环境新觉察。

先说第一部分:我是个台湾长大的青年人2013年由台北到上海寻找新职业发展当转折来上海驻点创业者社群办公室e408,我被这群人所接受也就安心安顿下来我到底是属于台北还是属于上海?当我站在台北年会开场活动现场时,全场大概只有我有这种疑惑,不清楚不知道我应该站队在那一侧,是宝岛还是神州?后来我想,一个人的全部就是她生命经验的组成如果是强迫自己只能选择其一,可能就是给自己下了套儿;或许外界都没有人强迫做这个选择,那我又为什么会有这些反思?年会结束之后和几个台湾朋友见面时都讨论这个问题,大家也不意外的都没有结论没有答案这,就是自己所选择的生命道路只有持续摸索前行

接下来说第二点,因为来大陆,所以和台湾同学朋友少很多在线线下联系互动好多结婚红包还没来得及包,亲侄子侄女出生没有亲眼见到等等诸如此类人与人相处关系下产生的社会连结,红包白包都有延迟效果,到底对我是好还是不好的呢?因为工作关系得以顺便回家看看,这心情却和必须回家过农历年有些微差异在台北街头,问自己是不是还爱台北?有时候都觉得自己问题怎么会这么多,唉,大概就是一种文艺少女的强说愁

台北年会一早就搭捷运到场地我安静坐在报到台帐篷后面的石阶上,看到这么多人,人来人往却也没有想要起身帮忙什么,因为知道台北伙伴们应该都把事情安排好了不急不徐吃着美而美三明治早餐,配小温奶一杯从高中开始吃了好多年的早餐必备一整天活动议程老实说我真没有听很多场,更多时间是坐台在场外和各种朋友聊天,这种流水席式陪谈,大概也是一种workface特色吧!午后,和T回顾下我私人散步路线在这种时刻,看着路树,踩着街道才又找回些和台北的情感连结。我想爱是不能拆解的,就和爱一个人一样。

编号C5

赚到钱的叫老板,还没赚钱的叫老师

你有时候会不会脑子里突然蹦出几个许久不见的人的影子?我今天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浮浮沉沉的有好几个人影,这样算不算一种第六感,不知道是否会发生什么事情;有时对家人也会这样,但是这种担忧又无从对人说起,假若真的去找了这个出现在我心头的人,对方听了就总觉得我杞人忧天,现实生活中也许什么事也没有。说不好听点,别人还以为我乌鸦嘴诅咒他呢。

昨天夜里和几位长辈吃饭。言谈之中聊到一个"关于台湾人(相比大陆人)是否更擅长于身心灵相关培训"的话题,就其中几个观点是这样说的:"中国大陆现在物质起来了啥也不缺了,缺什么,缺的就是心灵的安定。"我作为当天整个桌子里属于辈分小的一方,我低头吃饭夹菜,保持了良好而适度的点头与微笑。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并非我可以畅所欲言的情境。关于台湾人擅长什么?台湾人和大陆人是否是两种分类?台湾人是否都离开台湾到其他地方工作?台湾人在中国大陆的各城市各乡村工作生活,到底抱持着怎么样的信念?为了什么需要离开台湾,又为了什么愿意继续坚持?回台湾是否是一种"逼不得已"的"退路"?其实一代又一代的台湾人已经很不一样了,我又怎么能(基本做不到)告诉在场的每一位台湾人大陆人,我过去这几年是经历了什么、遇到了那些所欣赏的大陆年轻人并且深切的交往沟通、碰上了那些我根本交谈都无法继续交谈的人直接拉黑,很明显,每一个台湾人都仅是用自我的单独的唯一的生命经验,听从我们周遭的人际故事,去理解去认识每个人心中的中国大陆。

说回来身心灵产业,这对我个人,其实是难以全然认同的产业。如果这是属于365行的职业分类的其中一类,我当然相信里面有其一套完整的价值理论体系,以建构新接触这个行业的人,去接受一套价值观。对于时常迷茫困惑的人,有听过太多接触过身心灵产业的,就一头栽进去,狂热的和之前简直不是同一个人。我有时候会问自己:「行走于江湖之后,我相信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身心灵是身体和心灵交互的艺术,就原理上来说,确实是每个活人都要为自己的生理(肉体)和心里(灵魂)负责。也许就是现在人忙于处理俗世间各种突发状况,所以需要身心灵导师来提醒你回归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对自我身体的照顾。那为什么台湾人就更适合于做这样的角色呢?

我在上海工作生活的两三年当中,也或多或少接触、打过照面,关于这些身心灵教练产业的人,那时,大家口口声声随时挂在嘴边的关键字叫做「状态」;一个人,一个久未相见的朋友、一位同事、一个陌生人,都会判断他的状态好不好;用另外一种方式诠释,就有点像古代说的一个人的「气色」所传递出来的气场、自信、笑容、肢体、行走的步伐与速度。这些都可以说是半科学半观察的理论基础,状态好,我们就更愿意与这个人互动相处,状态不好,就尽量敬而远之,希望他/她回去修复一下状态再投入社交空间环境中与他人互动。这算不算也是一种身心灵的刻板印象呢?这种与人相处的直觉,与他人社交的半径距离,因为年龄与社会经验累积的不同,为什么台湾人就会做的比大陆人好呢?所谓好与不好,断定的机制在哪里呢?饭局中这位台湾长辈所认定的,是否在他眼里看过更多台湾人借用身心灵模式来大陆赚钱的案例呢?

从2013年的冬天至今2017年的夏天,从上海的刺骨的冬雨到广州的闷热,我还是不习惯的大陆的一点,就是大陆朋友常常开口闭口就称呼对方做某某老师。有个朋友这样简短的告诉我,通常这种敬称,其逻辑就是【赚到钱的叫老板,还没赚钱的叫老师】毕竟还没赚到钱已经够苦的,怎么样也要有点社会地位,所以当他人敬称为老师时,心里多少舒坦一点。中国大陆这几年一直在经历的是翻天覆地的快速变化,不管是总体经济的、社会的、国际事务的、新科技人工智能的,这样种种的快速变化当中,人,每一个微小的个人,要在此其中去准确而快速的调适自己的定位,是困难而艰巨的。也就是说,社会已经"跑的太快",而个人心理素质、职业能力、技能角色跟不上的时候,就会产生严重的认知断层。就在此时此刻,身披身心灵成长调适的导师就会如天上落下的花一般的轻轻飘落在你的身旁,你就会抓住这片浮木,希望借此有一丝喘息。抓住这种试图缝合人与社会之间断层机会的台湾人,以此来大陆开创一番商业版图,其实也是准确的眼光,商业的判断,他所选择的生活的方式。

我想起了我的几位上海朋友,更准确的说,是中国大陆各省户籍到上海打拼的朋友。他们有些过的好有些过的还不是太好,在三十多岁的年纪,都还是得很拚很努力很艰难才能让自己活着。那些琐碎的日常、复杂的办公室政治、吝啬的房东物业依旧围绕在身边。在社交媒体上所传递小资、情怀、舒坦与度假,似乎都是梦中幻影。每天汲汲营营的,想要让自己跃进到更上一层的社会阶级里面去;有时失意落寞,却发现自己也突然无从找到哪一个合适的朋友从哪一句话开始解释起自己如黑暗的坠落;有时看起来鸡血的要命,大家都认同他的积极进取意气风发,却不知道其实有很多时候中午都是一个人连盒饭都舍不得吃随意在全家便利店啃了两颗肉包子;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开始在朋友圈上开始打卡断食、打卡健身、打卡读书,其实发完朋友圈也不见得就因此获得了什么正能量。这些朋友,其实也都和我讨论过有些类身心灵课程的议题,它们隐含在对话中的一句潜台词其实是:「我并不知道自己是谁,我很寂寞。我担心我有病,我希望在病还不是太严重的时候,让自己好过一点。」

编号C6

TO 开新店的你 来信祝贺:开个有意思的店

我自己没有开过店,可是我有很多开店的朋友。不论是好朋友、普通朋友、长辈朋友、年轻朋友,知道我倒腾咖啡这件事这么多年,都会劝我赶紧开个咖啡店。我不晓得他们这种建议是为我好还是纯粹说说,还是总是看不懂我在做什么就觉得我整天晃来晃去。如果有个店,应该会好点。它们心理应该就这样想的。毕竟开店的人才知道开店的辛苦。看到的人只是随口讲讲建议罢了。

我自己没有开过店,可是我有很多开店的朋友。今天朋友圈里有某个咖啡店老板娘被人称赞了,说她开了一家很有意思的店。我觉得这就是对开店的人的最高称赞了。也许门庭若市生意火爆不见得这种旺财运可以降临在每家开店的店身上,但是是否开了一家有意思的店,很大程度是取决于这个开店的人的灵魂是否足够丰满。而灵魂我们是可以依靠自己学习外部事物去进行内部净化进化的。

我自己没有开过店,可是我有很多开店的朋友,我不知道这种友情可以维持到什么时候。大人之间的友情我觉得也许和小孩子和青少年时期会有点不同,不同的点每个人评断不一样,也许有些大人觉得可以互相利用可以互相赚钱也是一种友情。对我来说,我如果不能帮朋友赚钱,我能够用某一种我会的我做的到的方式去让他的生意更好,我会很高兴。当然,这种有没有用,也是要靠时间靠缘分来实践。

我自己没有开过店,也许未来的有一天我也将会开一间小店。很肯定的,我不可能开连锁店,我没有那样的野心。我不想拿很多钱然后去换更多的钱,然后去开店,这样太累了。我想做一间有灵魂的有意思的店。那样的小店,可以让我自己很好,如果刚好也可以让进来店里的人感觉很好,那就更好。开一个有意思的店。

编号C7

城市游走追逐

「如果我们到一个地方,求得最基本的生存,你知道自己终究必须离开,在这段时间里这个过程中,你想要带走的是什么?」这是今天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如果到一个新的地方,在认识新环境的蜜月期之后是否还能保持新鲜的眼光,看见生活中的细节?是否还有动力去探索还不熟悉的区域?现在居住在都市的人,从一个都市移动到另一个都市是司空见惯的。因为都太像了,城市之间转换的生活节奏,除了时差,几乎可以让你浑然不觉。我们在城市中游走,到底想要追逐什么?

城市为什么可以成为实践梦想的孵化之地,因为我们在这里认识了在「老家」无法遇到的有趣的人。当你和他们谈论心中的想法,无论他们同不同意,说起这个话题总是比较不突兀的。你完全可以想象当你在老家要和这些邻居亲戚谈梦想,是多大的一种挑战;当然现在也出现了一批具备乡村梦的人,努力着把乡村成为可以孕育机会的地方。

编号C8

乡村城市 眼见为凭

我曾去过一些地方,和当地青年有过几次互相谈话。谈话过程中,除了体验当地情况,常常我们会聊到"教育"。怎么说称之为"教育"呢?除了在小地方,个人能力极其重要的"自我搜索学习资源"能力,还有就是如何在当地培养当地比自己更年轻的青年人,希望他们长大后,不管是出去城市里讨生活,能够和城市长大的孩子们不相上下;如果选择继续留在乡村,成为青年力量的骨干,带领着更年轻更小的孩子们青年人持续成长。这是一题不管哪个地方的乡村,都会严苛面对的"现实"。

「我的小伙伴们还是羡慕我的,毕竟我终究还是出去了。他们也许嘴上不说,但他们还是会支持我的。」

「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想走,而是走不动。只有一个老妈妈在家,实在舍不得她。」离开的原因很多,留下原因通常只有一个,太多羁绊,割舍不下。

留下,或是离开;留下过再选择离开,离开过再选择归来,能够做这个决定的,只有驻足在每个分岔路口当下的自己。别人,任何一个别人都没有资格影响你。包括那个过过往的自己。

节选自《离开的勇气 ─ 南通》

舟山的故事才刚要开始。舟山的未来需要舟山青年回家承担。承担,也许不应该是义务;倒是可能是觉悟。当自己意识到家乡和你是个不可分割整体的那一刻,你会愿意为它做更多。你知道它在变化,其实你自己也在变化。变化之中如何体现作为个体的价值,这是我们必须要用时间去碰撞的。舟山青年,现在还正在找寻可能合适的答案。

「我们必须先变成新了,做为新区是必要步骤。」当我和杰哥讨论到拆与建状态的时候,他是这样回答的。但我提出质疑:「难道仅有拆或不拆?建或不建这种二元选择吗?有没有办法是保护部分老城,去修复它,然后在老城之外的幅员去扩充新城?」「舟山的地太少了,我们已经在做填海造陆,但土地还是不够。要保护老城的意识还没培养起来,老城已经被拆光了。」是舟山必须面对的现实状况。

节选自《混沌的力量 - 舟山》

「你觉得等你长大你还知道要准备什么来拜神闹热吗?」很肯定的说,会愈来愈少人知道这些知识细节;年轻人从家乡前往城市的时候,思维与世界观发生变化,他可能会觉得闹热"不时尚"闹热"很麻烦"进而不知道为什么老人这么"执着"继续要我们配合"延续";大家到底在"求什么"?潮州文化是什么?潮汕给外地人外来者的文化感受是什么?在地的"文化自我认同"是什么?当民俗活动这样持续发展下去,当地年轻人对于自己的职业型态、未来发展、独立个体之于团体之中的位置,他们都是怎么想的呢?潮汕文化除了吃,除了闹热还有什么?他们将会如何选择自己的活法,在这个全新又快速变异的时代,用聪明的方式更准确更直观的传递潮汕文化的精随?

节选自《朴实沉静却暗潮汹涌 - 潮州文化是什么?》

回看以上这些文章,所提出的命题就是我身上的议题。我作为从台湾岛屿乡下出来的客家女性,成长至今,去过几个大城市,2009年至今约十年当中,在城市所面对的职业兢争力、个人职涯规划、自我成长度、弱关系连结度,是否能给其他乡村青年人参考借镜?生命历程是难以复制的,我并非要你们学习复制路径;乡下孩子的特征就是朴实,我们总不习惯不擅于不能够第一时间"抢夺"城市资源,拥挤如此大城市,你没有足够能力与动机,很残酷事实就是你会被"打"回乡村。(在此不讨论那些已经赚够钱,因为个人因素身体缘故"选择"回到乡村的那些人)城市,是座残忍战场,这些经验传承,不能够让你就此安然无忧;乡村,是一片美好田园,你的生命应该在哪里继续活着,只有你自己能够决定。

一路上,村里发小能够继续与你正常谈话吗?你们成长速度已经早不在一个频率。同窗情谊的同学,你们只能在某人的婚礼上,礼貌寒暄几句,职业产业不同,让你们无从理解让你们尴尬而笑心里只想着尽早离席。如果你和我类似,都是心心念念都想着要出来大城市优游的自由心灵;如果你和我类似,常常思考为什么今天的自己会在这里?如果你和我类似,读书时候每个寒假暑假都想去参加各种夏令营冬令营只要不在家乡哪里都可以;如果你和我类似,并非"不爱家乡"而是饥渴于和更多有趣心灵接触;不管你的阶段是什么,都希望妳能有自主判断的意识和意志,意志坚定这事,没有人帮助的了你,社会上想要"影响别人"的人太多了。"我是为你好"的这种烂话一路上也不知道多少人会这样对你说。毕竟生命是爸妈给你的,活这一生就是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城里挣扎的乡村人,我们加油吧尽可能努力的活着。在乡村生活着的青年人,你们加油吧,有机会还是要出来看一看,看过了,任何事情都眼见为凭,你才能下决定自己应该长久的待在何处。

编号C9

TO 在城里的乡下人 或者 在乡下的城里人:小地方与大城市

深夜,我和十多个比我小七八岁的年轻人在一张桌子前复盘,地点在梅州,内容议题换绕本次在广东省梅州市的数日行程。所谓复盘,是想尽可能达成对于事情真相的探询,世界有无真相?每个单独个体看到的东西是否就是真相?一群人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是否就能趋近于真相?我为什么会愿意参予本次的所有环节并且与这些年轻人合作?说真的,我图的是什么?花钱花时间花精力花工作能力,一群人聚集做一档期活动,我可以为团队(如果这次可以称为一次临时组队的话)带来什么?我的经验是否有足以被参考借鉴的程度?每题都是大哉问。

年轻人一起做事最怕也是最感动的就是一股脑子的热血激情。激情过后,到底剩下什么?我都激情了这么多年了,到底择善固执执着的东西是什么?如果已经没有改变世界的巨大愿望,那激情可以换成社会货币吗?如果激情可以带来渲染效果,把他人染成你的颜色之后,那又怎么样?每题都牵连出更多密集的繁复的穷追不舍的追问。

年轻,代表社会历练阅历不足,是优势还是劣势?当我们戏称那些老江湖叫做老屁股的时候,是否忘记自己也在老化的路上?当我年轻也被要求要符合社会规矩江湖规则的时候,那时的我是否对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今天的我是否也变成了那个尝试循循善诱苦心劝导年轻人改邪归正的老屁股?想想也觉得恐怖。

我们这些"去过"大城市的人,我们回乡之后,是否用一种居高临下的价值观和做事情标准来要求这些"尚未"离开家乡的年轻人?(我是否心中预期了他们终究有一天必须离开)(或许我心中看见的是那时曾经面临离开抉择的自己)(除了离开,真的没有其他路径吗?)这样的互动是否是一种"城市沙文主义"?我曾经像你们这样年轻的时候,我有被这样"要求过"吗?

这次假期,对我来说是一次"偶然"回乡?频率和突袭,带来的"风暴"与"价值观"又真的能符合这样的小地方的"在地思维"吗?你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东西包括物质的东西,精神的东西,学习的东西,自我认同的东西。台湾在过往二三十年之间,尝试讨论社区、讨论社区改造、讨论社区有年轻人回家乡重新耕耘"文化环境"的众多论点当中,也常常讨论纠结于二元冲突论。到底什么是合适的?合适,这块我们已经远离数年数十年的家乡?以为我们还真了解它们吗?其实一点也不。这些对家乡对家人对家族对宗族的期待情感,新旧之间代际之间快慢之间褒贬之间,有更多值得"互相核对"确认的部分。

小地方的慢与温情,慢,可以让事情更细致的被完成,但是方向是什么?我们彼此是否可以用言语沟通的方式就完成彼此的确认?行为是需要时间证明的,人品是需要时间被理解的,大城市人这种快、专业、分工、责任归属、划清界线,口口声声所提取的专业观点,难道小地方真的得全盘接受吗?

小地方的传统涵养与邻里关系,是这些离开的人,最难以适应和"重新"融入的。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已经被"洗脑"过的脑,又如何能够RE-SET一次呢?人脑一辈子能够几次被大幅度的影响?愈老愈难。学习新事务,与陌生人互动相处,与从没听过的做事方式拉锯协商,听起来怎么面对都不可能是简单轻松愉快又舒服的一件事。

编号C10

学习做个简单的人

「你不要把现在所有想法把自己填的满满的,这对你来说,没有好处。」想太多的人最讨厌听到别人说:「那你就不要想这么多阿,事情不就容易了吗」要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脑袋,可以轻易将念想切割,我们就不会是别人口中的「想太多人类」。

对未知恐惧,脑中自动会排列许多应对情境,当我面对怎样怎样的条件,我应该可以如何如何调动哪些哪些资源,用好听得说法就是未雨绸缪;其他说法就是杞人忧天。这中间,我们忘记时间在流动,转换着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不可能永远对未知有把握。对未知恐惧是非常正常的行为表现。

除了时间,你忘记人心快如闪电,下一秒就没办法判断身旁的人,他的念头又转到哪里去?同样的,别人也没法准确琢磨你,因为你也是人。既然无法掌握自己也无法掌握他人,那你说这实验没法继续下去了,可变动因素这么多,你根本不知道控制变因要怎么设定。

学习做一个简单的人,安于简单生活节奏,吃简单食物,和简单的人相处。这样心也许可以安静点,杂念少点的吧。我现在正在练习做这件事。

编号C11

TO三十岁生日的自己:三十岁那一年你在做什么?

看了《东京女子图鉴》。女人的样态真是千千百百种阿。在大城市的女人在小城市的女人在小乡村城镇的女人,我们都是怎么过了自己生命的前三十年呢?这个议题是个永恒命题,有人和我谈到了觉醒、有人提起终究可以放下的东西、有人还是没有划开那些伤疤,这么多人有这么多故事。也许我们会在别人的生命里,看见自己曾经的影子曾经的选择,这么不一样的人生,在许多时刻又有像梦里回放的前世记忆轮转播放着。

A 30岁的生日在厦门机场因为台风滞留了6个小时。主要在筹备一个店。

B 啊,30岁,我算算哪年哈。孩子2岁。我在上海,带孩子,卖钻石,做工厂。

C 北京奥运会。当时处于低谷时期。好像觉得自己对于很多事情不敢兴趣,完全没有对于未来的期待,沉沦在家庭主妇的生活节奏。那段时间也在考虑换工作。但是对于很多事情想不明白,觉得自己很幼稚,当然,这个幼稚有时是好事,至今努力保存最值得拥有的幼稚。觉醒:发现自己终于找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生活中的兴趣点,突然长大。

D 创业(注册了公司)+恋爱(现在的老公)。

E心力交瘁,不堪回首。

F从创业爱好者转变为创业者。合伙人不合适,员工辞职,借钱发工资,亏了大半年,最后起死回生开始一步一步重新来。还好啊都过去了。

G职业转型。辞职,离开原公司,与朋友合作开始新事业,自己开始做设计,出产品,准备未来做自己的设计品牌,以及计划学习提升。

H准备做烘焙工作室。只能说没有过不去的坎,时间久了就过了。

I 在深圳。让我想想,好像面临人生中的很多选择,那时心情是一种暂时脱离的释然吧,辞了工作,辞了bf,跑了新疆、北京、上海玩了一大圈。31岁于是来上海了。

J 每天工作,工作完跑娘家。小孩父母带。生了第二胎。嗯毕业后就一直在补教业。我住娘家近, 庆幸自己在父母生病时离他们最近, 虽然忙碌但可以尽最后的孝道。我也很幸福有父母帮我看这孩子长大。

K那时我在电视台,还懵懂中。

L大学毕业后一直上了日语教师的职业。感觉已经满足了,刚好跟现在的老公30岁的那年结婚。想平淡的生活。所以第一次上了办公上班族。也不用备课,也不用想课程的评价。加班就有工资的生活。对我来说,那时候只想夫妻的最稳定,心里稳定的时候了。 后来2年后来了中国管理开新公司又忙起来。 那时候的仅仅2年30岁非常怀念!男人当了30岁的时候应该挑战做大事。我想,那么女人呢?女人一个阶段30岁的时候,汇总年轻时候的经验,也应该被极度重视起来!

M三十岁那年,生第一个小孩。有了小孩生活变的很不一样。忙着学习照顾新生儿,调养身体,努力工作,希望能兼顾工作和家庭。

N 岁月蹉跎,不记得了。过去太苦,忘却是福。

O英国,读书。

P当时在台北上班,有了2岁小孩一个。在台北一共工作了八年,才转到中国大陆工作+生活。

Q 刚来上海的第二年。

R三十岁,稳定带给人的心安,年龄到了才能乐在其中。

S不太记得发生什么重大的事情了。过得不太顺,好像工作阿人际关系什么的,现在回想起来 似乎30岁是个转捩点耶!可能就是因为生活遇到比较多的挫折,所以看事情的态度也变了。30岁之后,更确认了自己的喜好。阿 ,对 ,就是这样:对另一半和未来的家庭 有了一个明确的蓝图。

T在处理一段复杂的难以言说的三角关系。好坏都组成了现在的我。

U和我计划吻合,然后三十生娃。结了婚就“计划”了。结婚前还是很闲散的。

V在筹备离职。我是辞职的,后来一直自由职业,生孩子之后慢慢工作减少,有阵子彻底不工作。最近又开始上班了。

W 在上海,打算换个行业,之前的工作出差太频繁,挤压了自己的生活空间,所以觉得要把工作和生活分隔开。有更多陪伴家人的时间,关注自己兴趣的时间。

X从房地产策划行业退出,开始入坑咖啡圈(虽然当时不知道是个坑),充实而开心兴奋的一年。第一次在上海的各个独立咖啡馆游走,萌生自己做咖啡馆的想法。

Y30岁来上海还不满一年,小店会员三四千,业绩从接手时惨淡无比到全商场生意最好,花了8个月时间,月营业额翻了20多倍,完成了第一次自我价值认定的过程。然而背井离乡的苦思念家人孩子的痛一点也没少,一段最艰难最充实最自信也最快乐的时光。

Z我的三十岁,就是现在。昨天在朋友圈把这篇文章发出来,一个也曾经是记者时认识的前同事留言说:她不明白为什么女人要这么重视三十岁。她认为每天每年都特别重要。我不知道怎么回应她。我只浅浅的说:可能因为我现在面临这种三十岁的恐惧吧。社会给女人的职业期待、家庭给女人的家庭期待,这些都是活着必须面对的社会压力、人际网路压力。压力使人成长压力也可使人崩溃。我的三十岁,我想听听那些"已经渡过"三十岁的姊姊阿姨们,当初是否也是浑身泥泞走过这段"不上不下"的动态平衡阶段?女人可以具备多少事业上的野心?女人可以做出(被接受)多少只为了自己一个人的想象?女人可以用经济养活自己之后,我们所期待的伴侣关系是什么?我今天早上赖床了,我并非典型需要打卡上班的白领,为自己手冲一壶咖啡开始了早上只仅剩两个小时不到的工作时间,除去了繁复的交通通勤时间,打开电脑敲击键盘就开始了我一天的工作。从上工到下工,甚至连衣服都不用换。这样的三十岁,你们看起来是否太颓废?太自由?太闲散?太不合时宜?我想我不必为你们的眼光负责,因为人生是我自己的。

编号C12

TO 关于人生关于女人总是想梳理出更清晰的脉络的你:其实我好怕回去过那样的苦日子

「其实我好怕回去过那样的苦日子,我没跟我妈说我在那个令人心羡的城里的所有事,她总是希望我回去。她说,干嘛和钱过不去呢,如果一个地方,可以给一个女人足够支持生活的收入,苦一点,换来自由。她终究是一辈子没有过自由的女人」

所有在城市的女人,大多数的她们都寂寞。尽管可以姐妹之间诉诉苦,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她们没有男人。

「你知道在城市工作,最风光的时候,大概就是你爸妈告诉乡亲我女儿在哪里哪里工作,然后她们投以称羡的眼神,真是优秀阿,怎么也到城里工作了。 今年过年回来吗?现在有没有男朋友了?」

除了这些,我们没有说出口的,包括:在每个月等薪资入帐前去菜场买个菜都要犹豫好久;在一个满是烟味没有开窗的后方小间,充斥烟味,男人们谈着所谓的生意,我们心里想着还要几分钟才能走出这个房间;在各种场合称赞别人的小孩可爱老婆身材好穿衣服好有品味;看着一群寂寞的人举着酒杯,互相取暖却各自盘算。我到底在这个城市做什么?你知道,这里没有朋友。

你不是来一个更大更大更大的城追寻在老家没有的自由吗?如今你已经自由,再也没有人会干涉你要几点起床,几点去相亲,几点回家吃饭,可是你怎么又觉得缺了什么呢?你说,好像换到哪个城也都一样,建筑物类似街道地铁办公室健身房,我应该去哪里找到那个值得我爱的人?张开眼睛看到他就可以让我打从心里微笑的人。我立刻就去他在的城,义无反顾。

「不要太天真了,你以为你还年轻吗?你以为你还有那些可以丧失的时间吗?你看你高中同学的小孩都多大了,你到底想要怎样?这又是老话重提了,不说了不说了,说多了你又嫌烦。」

女人身体里面的焦虑,男人大概很难理解吧。保险套的广告打得再多传播的再好,似乎都与我无关。孩子,我要去哪里找你阿孩子,我的孩子,我这辈子真的会有自己的孩子吗?如果我继续现在的生活,大概永远不会有孩子了。存的钱居然要开始考虑去做冷冻卵子了,天阿,是不是有这么悲哀。花了好几年,走到现在的样子,真的是我自己想要的吗?

其实我好怕,好怕我的青春我的人生,就这么过去了。就只有我一个人。在这个城。

编号C13

TO 新婚的你:谢谢你告诉我理想的生活马上就会开始了

我们愿意给孩子怎么样的童年?我们具备什么选择权?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医疗、性格培育、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一个比我还小个两三岁的朋友在令人意想不到速度下闪婚了,扯证摆酒都快的猝不及防。我认得的他是时常带着笑容的男孩子,一度总觉得他还小,啥事情到他手上不知道为什么都能笑嘻嘻地解决。这次,我们边走边聊,他拿着双皮奶,一口一口咬着,我拿着柠檬茶喝,才顿时理解到,其实他内心想着盘旋着的生活问题已经远远比我现实且深刻的多。当下,我是对他完全改观的,这样一个人,突然之间就变成了可以肩负一个小家庭的理性男人。他谈着教育成本、医疗成本、生活成本等等,还希望有时间精进自己、出去旅行、给家人足够多的选择权。

曾经的景观设计师,为了给孩子更宽广的童年活动空间,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卖了城里的房,租一间城市边缘的大院子,这几天正亲自一件件琐碎的事情,整理、打扫、搬家、钉木头,一草一木的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打造自己的小家。如今选择"自己所要的"生活方式的年轻夫妇数量愈来愈多,他们想如果在年纪小的时候(0-7岁),没有机会贴近自然贴近泥土,很快的八岁读书之后,难以避免的各阶段升学压力,是否更容易把青年人的心灵那些良善的东西抹灭的干干净净?一家五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两个孩子,一家六口住在院子如果可以有十年,那么这些就是成长过程中的珍贵宝物。也许,一辈子怀念的,就是这段时光。孩子在楼梯下有个专属自己的小空间,里头有心爱的娃娃,有各种玩具。爷爷奶奶散步、种菜。她说,"现在这院子入口的门,向西开的方向不好,必须还要敲掉,再换一个方位角度,风水会好些";院子里有李子树有柿子树,并不打算移株到其他地方,就让果树这样自在的野蛮的生长,该结果的时候,孩子就可以爬树摘果子。

如果可以,我们将会在种满花草的院子的吃早餐。吃着自己制作的草莓果酱、手冲一杯咖啡、搭配一点牛奶麦片,看着水池的鱼、听着树上的鸟,用此开启每一个周末的早晨。这样的情景,从前是一种梦想,自从付了11万人民币的转让金之后,她和先生知道,理想的生活,马上就会开始了。

编号C14

TO 最近又买一栋新房的你 :我下辈子再买房子

今天打了一个uber,正确来说,应该是同事给我叫了一个。

他女朋友是做服装店的,通常都是九点半下班。他父亲是上海人,正确的来说应该是上海知青,而母亲不是上海人。所以他不是上海人,他的青春在乡下地方长大。为了看父亲的上海而来。2015是来上海的第12年,现在这个女朋友是第12个女朋友,虽然还没收集到12星座,和女生相处的经验还是比较多的。最近最火的电影几乎都看了,因为约会也没什么别的娱乐场所可以去,女朋友说要结婚登记已经准备看房子付首付,就是首付的钱还差距一点点,于是前几天又和女朋友吵架了。吵架促进感情,其实也不错。

他问,你们台湾人接受学习的时候,是不是台湾老师也都是这个台湾腔?嗯。没想过这个问题。但是应该是的。喔,这样啊。嗯,你去过台湾玩吗?喔,几个同事去过,说也没什么。嗯,没什么。下车前,他问我在上海买房子了吗?我说不,我下辈子才打算买房子。

编号C15

TO朋友圈刷屏狂人以及微商:在朋友圈晒的不是真的你

年底断舍离,嚷嚷要戒朋友圈的帖又疯转。人就这么贱,明明知道多刷几圈你人生也不会比较好偏偏还是刷。唰唰唰,似乎自己不会没事做,但我们都寂寞。

想把自己型塑成学霸的,有意识PO上许多书封、书合影、读后感、读书会,抱团取暖。想把自己贴上创业TAG的,参加各式聚会不放弃任何个人品牌行销机会,把握舞台。美食评论家似乎是世界上最好职业,餐餐PO早晨午后深夜都不能不放毒,美美的餐具桌布盘刀叉匙如同让你飞天翅膀,但你有没有想过,PO半天但是看的这些人又吃不到这样他们心情有比较好?

认识一个人,从朋友圈判断此人关心的事物,这点合理。我们不应该忘记,生活不是朋友圈,生活应该有它原本的样子。正如同朋友圈晒的并非你的真实,只是你想要被世界看到的样子。

编号C16

TO 常常在深夜里才发信息问哲学问题的你:你确实变成年轻时自己最不喜欢的那种人。

昨天夜里我一边再准备线上寥寥无几的学员的课程,一边和朋友闲散的聊着几句。我发现身边愈来愈多朋友"不定期的"会出现轻微的抑郁症状。我不知道怎样面对这样的交谈。我只能告诉他说"抑郁其实就是情绪的感冒",你得花些时间,让自己调整回来一个"稍微平缓"的情绪值。我不知道这样算不算安慰,我不清楚这样的稀稀疏疏的对话对他是否有所帮助,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三十岁的年纪,做很多事,居然可以丝毫没有热情仅剩一点"责任心",假若没有所谓的责任,很多事情真的想撒手就走。但是,社会会批评我们,说我们不负责任,各种批评让人多么崩溃。三十,已经不像刚从校园出来时那样意气风发初生之犊,你知道很多事情就是有潜(钱)规则,你知道你再有才华,才华换不了饭碗也是没有啥作用。你知道后生可畏,年轻人的各种脑洞开的比你大比你快比你敢想勇于作梦。好多好多的深夜里,你会问自己,是什么让我变了?变得愈来愈踏实愈来愈胆小愈来愈不认识自己的?你并不知道这其中的答案。你只认知,你确实变成了年轻时的自己最不喜欢的那种人。

编号C17

TO即将再度搬家的好姊妹:路径都是自己选的

如果你是一个小时候在乡村长大,然后毕业来到了城市。那你和我有类似的生命轨迹节奏。我常常在想,我到底是合适乡村还是城市?我在城市闯荡奋斗的这几年,我不也是靠自己的能力,不管活的好不好,至少是在城市里活着。那以后呢?我应该继续在城市吗?我应该换一个城市吗?我如果回到乡下会更好的生活吗?我愿意去哪里呢?这种疑问,几乎常常会浮现在我的思绪里。像我们这种本质上还是乡下人的人,城里的小孩会怎么看我们?我们天生的起点与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直都是不一样的;我到底应该选择怎么样的生活?

人在面对路口的时候,总是十分纠结。纠结的想要一个"来自天上的声音"告诉你,妳应该怎么走。很可惜,这个声音永远不会出现的。今天还在城市的妳,就努力在城里打理好应该打理的繁复人际关系。不要问我为什么要做?因为在城里这是大家活着的规矩。今天还在乡村的妳,就安分的做好即将要到城市的准备、或者一辈子都不去城市的盘算。每个人的路径都是自己选的。没有人能为妳做决定,同样,也没有人需要为你的人生负责。一辈子,你有决定自己生命的权力与义务。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田园的人,如果你是尝试过在下过雨之后的泥土上走路。你就会知道这种体验在城市里是不能常常实现的。如果你是小时候曾经感受过土地的人,你会知道不管你去到城市多久,妳在想念的永远是人踏在土地上的那双赤足。人,是不能改变自己从哪里而来。奋斗了一辈子想要打入城市生活的妳,省省精力。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借由奋斗改变人生,当然我不是说你从今天开始就不用努力工作认真生活,而是一个人一生的轨迹,如果你仔细想想,真的有太多非人为造成的因素,而这些深层次的因素,就驱动着我们一天一天往前走。

城市的绚丽,人人欣羡。当我们走在城市街头,我们可以很容易得的买到一杯好咖啡。在乡村,大家连咖啡都不懂。当我们走在城市街头,我们可以能很快的时间就和一名原本和妳生活圈完全没交集的人当上了那种点头微笑的朋友。虽然你也不知道这种朋友在你生命中应该要有什么故事发生。但你就觉得蛮好的。当我们走在城市街头,你觉得未来更有希望,你会更有钱,你可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因为你每天奋力的花120分精力去打理身旁所有人际网路交往关系。虽然你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总之妳就是这样做了。

人在面对路口的时候,总是十分纠结。纠结的想要一个"来自天上的声音"告诉你,妳应该怎么走。很可惜,这个声音永远不会出现的。声音只有你自己心里的声音。心音太小,被太多外在的干扰,导致我们从来不听听心里心底那个最小最微弱最容易崩溃的声音。

编号C18

TO正想着辞职理由的年轻妹妹:对于自由职业(弹性职业)充满的过度美好幻想

普通的自由职业者你怎么能把你的时间就这样"弃置"了呢?你花了时间做的事情,如果大多数都无法证明自己的普世价值,无法让你继续正常的生活下去,那你为什么要选择当自由职业者呢?

她问:我从某个群的聊天纪录看到你的,你是自由职业吗?自由职业需要的技能以及需要多久可以做到独当一面自己接任务?

我答:你这问题好大。你是什么职业背景?你想从事哪一种自由职业?

她答:工程预算类,算建筑传统产业里面的环节。但是我并不喜欢现在做的事情。业余时间喜欢写字画画。

我问:画画是指哪方面画画?插画?写字是写哪方面文字?

她答:写酒店体验评测文章。画画没有系统学过。是否就是业余时间继续培养?然后做到足够好足够专业就有人会给你钱做这件事。

我原本以为对话差不多就到这里结束,没想到后面还有继续。我告诉她可以先看公众号所累积的一些内容,内容当中有案例、有相应的政府社保补助条款,都是很现实的东西。你衡量这种情况,并不是可以参考某一个人的建议,让你决定要做自由职业或者不做自由职业;每个人的人生都不能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那我们为什么又期待有一个人可以下"诊断判决"来告诉现在此时此刻的你,是否要辞职,加入自由职业?

我向她说明了自由职业的极度不稳定,包括接案的不稳定,投入与产出比的不稳定,面对生存问题,所要调整的心态和状态不比在公司上班的人少。公司上班可能会有不能避免的办公室政治,可能会有茶水间的勾心斗角,可以有明目张胆的派系斗争。自由职业者,选择隔离这些东西,我们更希望专注的精力脑力放在把事情/项目/案件做好。自由职业付出和回收的价值(不管是金钱还是其他物质)往往是不成正比的。然而我说明了这个事实,反而被"反过来教育"一句话: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先付出"才讲回报的。

这正是我所提出的,大家对于自由职业(弹性职业)所充满的过度美好幻想。你在还没进来之前,你都相信努力会有足够金钱回报,然而这仅是金字塔顶端的自由职业菁英可以做到的。

编号C19

小微企业工作者的生存状态

我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多次换了多份工作,每次朋友听到我又换工作,总摇头,说你这是又辞退哪个老板了?其实换工作的决策都是短暂的,是换工作前的那段时间的煎熬才是痛苦的。向旧的说再见,你拥抱的是对未来的茫然。如果我们连未来都不害怕,那为什么要害怕已经过去的一切?工作,是被创造出来的。有能力的人,有学习力的人, 应该永远都有事情做。我们要仔细思考的,是这件事是被"交付"被"交代"而做的工作?还是自己也想努力把这件事做成做好的事情。这两者之间的驱动力,就是最大的差别。

A:我失业了。原因是因为发我薪水的人觉得我比她强。

我:不是做的好好的吗?我太惊讶了。那你接下来怎么办?

A:再换一家吧~

我:恩往前走吧~人生莫回头。

A:我真的不想死缠烂打。

我:是不用阿。不必要浪费双方时间吧。你下次可得擦亮了双眼,找一个不害怕被超越的人。一个保持学习速度的领导人是不害怕被员工超越的。因为团队都在均匀的前进。

A:我知道我调整下,但是还是难免伤心难过。

我:伤心难过可以的,别太久就行。情绪也是需要出口。

A:日子不会白白经历的。

我:恩。是的。

有得时候,我们会为了理想去重新学习,从非常非常初阶的地方认识新领域的各种知识,咬着牙忍耐一切。从头开始不管在谁身上,从来都是不容易的事,甚至我们会怀疑自己曾经深切相信的自我优秀能力,因为这一切的陌生,情况更严重一点,还会因此怀疑人生。

B最近把房子卖了,决定结束一个空间的经营。把积欠的薪水先发了,把员工解散了,准备收拾再出发。听说,他还是想继续做空间,他觉得他的城市需要这样的空间,他心里有一种执着。像这样故事,一般人不会在所谓成功的商业报导故事里看见,但是,这才是"做生意"的真相。运营实体空间真的没有这么容易的。每天开门就要面对的水电物业费,每天看到员工晃来晃去就要支付的人力成本,还有众多杂七杂八的支出。养一家店,你只是听上去觉得浪漫,实际上拨开来都是血都是泪。

C告诉我,他觉得自己现在很铜臭味了。不像我,两袖清风,还在飘着想自己创作的事。我没有多辩论什么,我只说人有不同活着的方式,你有你的我有我的。至少今天见面我还身体健康的坐在你对面。他担心我下一餐没有着落,问我现在倒底有没有收入来源。我说,差强人意的过着吧,写了点东西收了点钱,不稳定也不多。他现在说,其实发现,"有些钱"来的不是以前的他所能理解的,现在这些钱来了,有些事情都不知道是对还不对,好还是不好。总之,现在的他"太小的钱"都不想赚了,他问我,是不是他变了?

处理钱的方式,也是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处理钱与人之间的关系,占用了我们很多很多心思和脑力。贫苦是一种选择,贫困是一种悲哀;富裕是一种成果,累积财富是一种能力。我常常在想也许赚钱一直对我都不是那个"最重要"的事,所以我才一直没有把全身心都专注于赚钱相关的机会上。这样的选择造就了现在的我,于是,我才长得和你们大部分人,这么不一样。

编号C20

有些人的命,就是注定不能在组织里的

讲命讲运,有股迷信陈腐,不过日渐年长逐渐相信,很多"今日的选择"都就架构于昨日的种种经历之上。我们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挣扎抉择中度过漫漫人生,缓缓老去。有些人的命,在公司里就是活不好就是活不了,时间长了就得挣扎着出来;你又不死心,又进去又尝试又忍耐又再一次灰头土脸的出来。然后告诉自己是企业文化不符。然后想着你得"再"找一个和自己命格八字相合的企业进去工作。你到什么时候才会明白觉悟呢?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这样的公司,可以为了你设定一种符合你的样子。

有些人的命,就是注定不能在组织(公司)里的,而同时,你还没强壮到要成为一个老板,为别人的家庭别人的命运担起重责大任的阶段。我们叫这尴尬阶段的人生叫做:自由职业者。一定要相信我,有些人的命,就是注定不能在组织(公司)里的。


相關文章> 書稿集>  A類文章 >B類文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