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滑竿人”(4)
2020-08-16 本文已影响0人
完璧
【原创图片】
(无平仄)

茅亭是我家,
山道是瓦釜。(注:瓦釜,读音wǎ fǔ,汉语词语,意思是陶制的炊器。)
抬轿日中天,
汗滴脚下路。

青天当做房,
青山当做床。
一声滑竿哥,
向前不彷徨。

山有不平路,
滑竿保舒服。
如今健身道,
游人学步卒。

无奈僧太多,
粥少苦没活。
若有招呼客,
蜂拥赚吆喝。
滑竿在古时叫“肩舆”。近代在四川出现的滑竿,据说开始于爱国将领蔡锷发动的护国战争时,因为担架不够用,就地砍来竹子制作担架,因为全用滑溜溜的竹竿绑扎,就称为滑竿。
有人从扎担架得到启发,把担架稍加改进,就成了滑竿,比轿子轻便快速。滑竿制作简便,两根三米多长的斑竹竿,两头尺把长的短杠作抬肩,中间用竹片编成软扎,前系脚踏,冷天垫毛毯,热天撑凉篷,软扎上可坐可卧。轿夫花钱买了抬轿权利叫正轮子,没有花钱买的叫副轮了。一轿三人抬,叫丁拐,两人抬,叫对班。无论轿或滑竿,后面轿夫的视线被轿壳或软扎挡住,须前面轿夫传话告诉路上的情况,这叫报点子或报路号子。如,前面路很平直,前呼:“大路一条线,”后应:“跑得马来射得箭。”要上桥了,前呼:“人走桥上过,”后应:“水往东海流。”前面的路弯拐多,前喊:“弯弯拐拐龙灯路,”后应:“细摇细摆走几步。”路上有牛粪,前呼:“天上一枝花,”后应:“地下牛屎巴。”路上有个奶孩,前呼:“地下娃娃叫,”后应:“喊他妈来抱。”见啥说啥,振奋精神,鼓舞劳动干劲,其生动风趣,与船夫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巴渝的许多风景点,都有滑竿可供游人乘坐。
(资料来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