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李海燕

2017-10-26  本文已影响0人  爱毛熊

小感受:听了李海燕老师的非暴力沟通的录音,感觉都不会说话了,感觉自己每天跟孩子的互动全部都在暴力沟通!道德评价、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每天都在重复。急切的想看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几个要素很中肯,观察而非评价、表达或者描述你的感受,说出你的需求,请求对方的帮助。虽然不能全部赞同文中的全部观点,但还是受教很多。


这次分享的非暴力沟通是希望大家发生一些冲突的时候可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防止矛盾激化。真正有效的沟通是帮助我们推进彼此关系的和谐,或者解决某一个问题。

很多家长在交流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妈妈,会抱怨无法跟老公沟通,我可能有点武断,我认为有些家长跟我沟通的没法沟通的,跟我对沟通的理解可能有些出入。尤其是在婚姻关系中,看似是在沟通,其实很多都是无效的。我们都抱着自己的信念,希望对方可以认同自己,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不能达到我们的沟通目的,反而会伤害到彼此。

在分享非暴力沟通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暴力沟通的方式是怎么样的?

暴力沟通总结了通常有4种方式:(亲子、两性、朋友、亲戚、同事等)

1、道德评价:贴标签,跟孩子沟通是比较常见,绝大多数家长经常会用这种方式衡量孩子。

比如宝宝你真乖,你怎么这么调皮,你怎么这么任性,胆小,内向。这些词语往往是在评价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行为。

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讲,我们真的不能那么草率的来用一个字来衡量一个孩子,这对孩子来讲,尤其是早期,特别会损伤她的自我认知。对孩子来说,她的早期认知来源于周围人,尤其是代养关系的重要成年人对她的评价。如果你说你怎么这么胆小,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觉得我是比较胆小,我不知道怎么办,我是比较糟糕的,既然妈妈说我胆小,那我就胆小吧。那么你会发现她会不断的跟胆小这个词做互动,不断的做强化,那么最后她就真的很胆小了。

也许她突破这个胆小需要很多时间很多年,需要契机,能不能突破还不一定。有些人是比较幸运的,有一些机缘帮她突破,但如果没有,就会带着这个标签一辈子。我也接触过一些成年人,他们觉得我知道我会如何如何,但是我没有办法,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办,我只能这样了。

还有一些人会认为,我知道我很胆小,我已经这样了,但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也这样,往往事与愿违,越是家长胆小内向,那你会发现她带出来的孩子也有类似表现。

所以要慎重对待跟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你可以关注她的行为,描述她的行为,但千万不要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这个人,这特别不全面。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去说这些词语的时候是带着情绪的,词语就会从一个中性变成一个褒义或者贬义词,变成贬义词的可能性很大。比如说我们家孩子比较内向,内向本来不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当家长皱着眉头跟邻居在说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内向这个词本身,而是家长的情绪。

3岁看到大,7岁看到老,我觉得这个看并不仅仅是这个孩子本身,看的更多的是家庭的互动方式,如果家庭互动方式改变的话,其实是可以改变可以改善的。这就是为什么要给家长朋友分享的原因。

2、比较,在孩子互动中也很多,很多事情都拿出来比较,比如妹妹多听话啊,哥哥多会吃啊,妹妹多高啊,哥哥多用心啊等等。现在我们作为父母如果不去控制和管理,一张嘴就是复制若干年前你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教育方式。这种比较带给人的感受是很糟糕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做到比所有人都好,家长做比较的是出发点是好的,是想督促鼓励孩子,但这种方式就特别像是在驴子的前吊着根胡萝卜,一直在吊着她往前走,她永远得不到胡萝卜。就像很多孩子,在父母孩子的眼里,在避开孩子的时候,可能对孩子还挺满意的,但是在孩子面前为了让孩子不要骄傲,时不时打击下孩子,就拿别的孩子跟自家孩子比较。

父母用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跟自家孩子的缺点比较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但是我们宁愿这样去做,却不愿意发现孩子的优点,以为用这样的方式是所谓的挫折教育。其实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在经历挫折,其实没必要人为的给孩子制造伤害。一个人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是没必要受伤的,但是我们却用让孩子的受伤的方式来体验生活,这没有任何帮助。

所以比较必然带来两种不好的感受,一种是优越感,一种是自卑感,所以一个从小到大被比较长大的孩子,很难去关注内心,没办法关注当下,时间都花在不停的去跟外界的人事物比较,比如单位新来的同事比自己漂亮,那个谁谁谁的业绩比自己好,关注点集中在这里,很难去定在当下,专注与考虑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想做的是什么。

前2天遇到的一个家长就是如此,说自己陪孩子做作业到很晚,睡觉老是睡不沉,在想很多东西,从一个点到很多很多的东西,睡眠质量特别不好。这是个成年人,去挖掘下她的童年,她的成长经历一定是父母在对她不满意的前提下,不断的去做比较,带来的这种压力,到了成人之后还会有影响。

如果你一定要比较的话,拿孩子的今天和昨天去比较,看到通过她的努力,今天和昨天有什么变化,而不是拿自己家孩子的缺点跟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去比较

3、回避责任,我们在人际关系特别容易出现这样沟通方式,这事不怪我,这事都是小张她的问题,要不她怎么样,我也不会怎么样。就是在成年人,在职场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不知道领导或听了感觉如何,但是对成年人真的这样来说,这样的沟通经常是无意识的。

那为什么呢?如果分析下她的成长环境的话,也许小时候在压力比较大的环境下长大,条件反射的回避责任,逃避职责逃避处罚。

最直接的案例就是2010年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的孩子在开车撞人之后没有立即救人,而是用随身带的小刀刺被撞的中年人。这个事件被收录在2013年的财经里,现在在网上应该还能搜到这篇文章。

从另外一个视觉看这样的一个事件这样的一个孩子,他的成长经历他的父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敢承担责任的孩子。他的父母对这个孩子的教养方式就是简单粗暴的,而且非常的严厉。妈妈曾经说过,如果你在外面打架,不管你打别人还是挨打,回家都要挨打;爸爸经常说的就是不要给我惹麻烦。这种互动方式,几乎毫无温暖,也难怪他在那样的情况下可以做出这样的事情。

在那样的情况下,他没有去考虑被撞的人有没家人,有没有孩子,他觉得我把你杀了,可以逃避责任,不用去父母的指责,不用去面对高昂的医药费。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惊慌失措的,毫无勇气去面对父母愤怒的一个孩子。

这就是暴力沟通的3种方式,千万别孩子犯一点错就去训斥她,时间久了活在这样的惩罚环境下,一旦出了事情她就会一味的往外推,她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如果真的养成这种行为互动模式的孩子,那成人之后在社会中也很难在社会中立足,很难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4、强人所难,比如说你要快点吃饭,不快点吃我就不让你看电视了,我就不让你玩游戏机了。如果你和你家孩子的关系没有到特别亲的关系的话,就不要用这种调侃的形式。如果孩子大了,关系很好可以这样,但是如果孩子很小,6岁以下,孩子还没有办法分辨你是在跟她开玩笑,还是在认真,就不要这样。

其实跟孩子说话真的要特别谨慎,跟孩子说话千万不要完全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孩子有权利做选择,她也有义务承担这个结果。所以真正的爱不是你付出了多少,而是对方能接受多少。

所以在两性关系中,也常出现这类问题,常常就是一方说我为你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可是你却如何如何。但是对方却觉得我没有要你这样牺牲,没有要求你怎么怎么,你为什么要要求我如何如何呢?

说一个自己的例子,像我爸爸就特别喜欢强人所难,我从小特别乖,我妈妈最自豪的就是我没有青春期,我到30岁后才有,30之后学完了心理学,我才有了青春叛逆期。我常常在想自己的问题,很多很多,比如两性关系,亲子关系等,我是一个掌控欲很强的人,我其实是先意识到了我在父母的掌控下,然后才意识到了我在掌控别人。所以当我意识到父母在掌控我之后,我才试着进行反抗,所以过了30岁后有这么几年跟父母之间处于不断的拉扯磨合之中。我也很感谢那几年的经历,我就记得我爸爸在我小时候怎么控制我的,但是我知道他很爱我,他的爱就是加上了一些惩罚的成分。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吃我妈抄的辣子鸡,但是我很讨厌吃鸡肝,但我爸爸就强迫我吃鸡肝,他告诉我吃鸡肝对眼睛好,所以每次家里做辣子鸡,我就很开心也很无奈,因为每一次做辣子鸡,爸爸第一件事总是会把鸡肝挑出来给我。爸爸对我说,吃了对眼睛好,那我说,那爸爸你吃吧,爸爸又说,你吃,爸爸吃了对爸爸不好。

其实可能他吃了也不会真的是对他不好,只是他觉得这是好东西,一只鸡上就这么一个肝,把好的东西都给我,在物资缺乏的条件下,父母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但是没有考虑到我的感受,所以这对于我来讲就是强迫。

所以,爸爸不爱我吗,爱,但是他爱我就是强迫我。网上有个特别流行,你冷吗,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家长特别容易自以为是,认为孩子冷啊饿啊渴啊,你可以去引导她感受这样的感受,但是不可以代替她去感受。

一个人如果连这种感受都是被代替的感受到的,你觉得她哪儿能认为她自己是可以的。所以这种强人所难很伤人的,会让孩子有很大的负罪感,接受了吧她自己难受,不接受吧有负罪感。两性关系也是。

花了很长时间跟大家沟通了暴力沟通方式,那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呢?

非暴力沟通的四项要素:

1、观察而非评论

比如我想跟沟通一件事,不是一上来先评价这个人,而是把我对你观察到现象,行为相对客观的描述出来。一定要避免绝对化的语言,比如你总是,你一直,你就是这样等。甚至用数字来描述,这样不好。

2、表达或描述你的感受

3、你需要什么

4、请求帮助

我们来看2个案例:

(1)老公不经常在家吃饭,如何沟通?

你可以说:

最近一个月你在家只吃了2次晚饭(观察而非评论,如果你说你总是不在家吃饭,立马翻脸),我有点失落啊,一个月你就在一起吃2次晚饭。(表达或描述你的感受)最近你可能在忙你的项目啊或者准备什么材料啊?每天你早出晚归的,没时间跟你说话,我心里有点落差有点难过,其实挺想跟你坐下来吃吃饭聊聊天。(你的需求)这个月不知道你忙到什么程度了,那这个星期是不是有2天在一次吃饭,或这个月有什么电影,你可以陪我一起去看吗。(请求帮助,就是直截了当的跟对方提出你的要求)


(2)孩子很晚还在客厅里拍球,如何沟通?

你可以说:

宝贝,你看现在已经11点了,所有人都在睡觉,我看到你还在客厅拍球。(观察而非评论,不去评价孩子本身,只是说我看到的观察到的现象和行为,客观描述出来。你要是说这么晚了你还在拍球,楼下的爷爷一会上来给你把球给没收了。孩子就会有意见)我有点担心, 你现在拍球会影响到楼下爷爷的休息,让爷爷休息不好。(表达或描述你的感受)爷爷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休息,我们也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休息(你的需求是什么?一个安静的环境)请你把球放到原来的位置,明天一早我们在去拍球,去楼下小广场去拍球,好吗?(请求帮助,直截了当的跟对方提出你的要求。)

为什么有时候不敢跟对方提要求,我的理解是怕被拒绝,所以把提要求这事停在这里,让对方来猜,但是有时候我们说的话让对方连猜都不想猜,说的话攻击性很强,对方也有情绪,既然你都这么说了,那就这样吧,既然你说我不负责任,我就不负责任,既然你说我调皮,我就调皮。换个角度来想,如果是你,你也会有情绪,所以有时候我们通过剖析自己了解自己来了解别人。

如果我们能了解很多人,你真的会发现人和人的关系会轻松愉悦很多,通过有效的非暴力沟通,最终可以化敌为友。

人与人沟通就是不断的运用则几点:

我观察到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需求什么,我期望以后你给我提供怎样的帮助。

但是如果你们之间有问题,相互之前有情绪,那么第一点是要倾听对方的情绪,这个在心理学上讲叫共情,其实我觉得所有人都需要会,具备倾听的能力,不是对方的诉求,而是对方的情绪和感受,越是亲密关系越是如此。

可是我们往往忽略这一点要理解感受,而直接用头脑做判断,这个事你错了,你应该如何如何。太多的理性判断,让我们之间的关系缺了点深入的链接,导致人和人之间容易出现矛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