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来、传出去

2019-08-14  本文已影响0人  dly路心

我如何写出有逻辑的文章呢?我带着问题去学习了下我们的精品写作第二课,很惭愧和第一课隔了那么久的时间,言归正传。

写了这么久,经常会不知道写些什么,感觉有时候就像应付了,这和我加入007的初衷已经背离,要多学习些写作技巧,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得多了、学的多了,我相信我会找到一个答案。

学习过见感思行后,有了针对一个问题也好、观点也罢的一些自己的思考,可以去用这个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那如何才能将这些思考得来的东西写下来,传递出去呢?

口语化写作

叶圣陶曾说过:“你要写的便于听。”

得到的音频也是口语化,写作时要有对象感,通俗的讲就是写东西的时候就像讲话一样,你要有那个听你说话的人,要把话说清楚,让人能听懂。要有条理性,第一说什么,第二说什么,依次罗列的线性表达,而不是夹杂各种观点跳跃式的、倒叙这种非线性的表达方式,往往会让人找不到重点,听过也就忘了。

罗振宇曾提过线性表达的一个核心点,就是要有起点和终点。

起点是要和读者达成共识,其实就是在交流中达成一致的观念、观点,就像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国家推行全民医保,有了这种共识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然后第一第二第三...最后到终点。

这是一个完整的线性表达过程,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虽然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完整的说出来、写出来了,但这就好像念书一样,读者会感觉了然无趣。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文字有趣些,让别人有读下去的欲望呢?

我们只需做到一点,那就是落差。

其实就是先找一个大家认为对的观点,然后再告诉他们这是错的,这样勾起好奇心来会有更多人愿意去听,记得中央电视台的《是真的么》栏目,很多可以当这种落差写作的例子吧。

我觉得还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来吸引读者,想想那些看过的小说、电视剧、电影,往往会设置一些悬念来吸引我们去读下一集、看下一部,让语言文字更生动些。

在我看来,口语化写作就是写出有起点和终点的有对象感、落差感的文章。

三段式写作模型

开篇

第一、开头用一些能激发读者好奇心的东西,当然一个好的标题也能吸引我们去读一篇文章。

第二、痛点。写出来大家亟需去解决的问题。

第三、常识。大家平常看待问题的方式、思想等。

第四、反常识。说明大家这样是不对的,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落差,来引起读者兴趣。

第五、亮出观点。也就是告诉大家怎么去解决问题,这样才会有价值。

三段式

第一段,故事+观点。第二段,故事+观点。第三段、故事+观点。

每一段都有个小标题引起悬念,看来悬念还是挺有用的,不管是我们去通过交流、写作去传递思想,都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呢。

结尾

金句结尾,耐人寻味。

慢慢的读下来,一点一点的去剖析让我掌握了大体的框架,接下来就是模仿,然后变成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每天进步一点点,慢慢写作,慢慢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