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家

观影笔记:有关于王侯杨

2022-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Am夏不安

前天看了一篇分析评论,觉得很有意思,权宜记录下来。

那篇文是讲杨德昌的,但后半说到了杨德昌、侯孝贤、王家卫三者的区别。

文中说,侯孝贤喜欢用大景,杨德昌喜欢用中景,王家卫喜欢用近景大特写。

侯杨常用静态镜头,而王家卫则是动态镜头。

但侯杨二人的静镜头又不一样。

侯孝贤的大景、远镜头,人在天地间,个人的命运、喜悲都显得渺小,表达的是导演以上帝视角展现出来的悲悯感。

他最著名的电影《悲情城市》就是很突出的例子。

而杨德昌的镜头多为中镜。

他只是个静静的旁观者,对于发生的事,不作过多评判、或者说,是不知如何评判,于是只能尽他所能地做多面的呈现,告诉你,是非曲折所谓“真相”,未必是你看到的那样。

王家卫呢,同他俩完全是不同的路子。

王家卫关注的是人的情绪和内省,所有的景和物,都是内在情绪的延伸,所以他要用晃动的镜头来表达内心的波动,用大量的独白来“矫情”。

我看完文之后,回想了一下,的确如此。

所以我成为墨镜的粉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我本就是个在乎内在思想和情绪的人,墨镜的电影很容易戳中我。

看来有必要再重看一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了。

四小时的电影,我记得那年我分了三次才看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