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解说词

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02

2017-07-04  本文已影响121人  893b0201d072

第二集

迟到的变革

慈禧流亡

得胜门,清代皇家军队得胜还朝的凯旋门。1900年8月15日, 八国联军攻进北京的时候,一身农妇打扮的慈禧从这里踏上流亡之旅。那是一个雨天,雨天的官道颠簸泥泞。慈禧一行风餐露宿,饥寒难耐。两天后,在榆林堡驿站,位居万人之上的统治者,以绿豆小米粥充饥解渴。对供粥的县令吴永万分感激,为此,吴永得到升迁,沿途州县也被免除全年税赋。后来吴永将这段救主经历写进《西狩丛谈》,书中记载了太后的窘迫。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尚且困顿如此,京城的百姓更是惨遭涂炭。当皇帝和太后在路途上跋涉的时候,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老舍失去了父亲,此时他刚满一岁。(画面字幕)日本兵已经发明燃夷弹燃烧弹知道中国军队是使用的这种黑色火药的面面一个火球过来这边肯定是一团火海祖父在守卫正阳门的战斗当中就负伤了严重烧伤那么他就跑到一个粮店那个粮店叫南恒裕粮店就在西华门附近南长街的最北边等事态稍微平息一下雇了车到南长街去找没有了失踪了所以我的爷爷最后是不知下落)留下惨痛记忆的光是老舍一家。京城失守,人们生活在恐怖和绝望之中。。在同仁堂掌柜种杏老人的日记里,记载了北京百姓遭受的劫难。已经控制北京局势的八国联军 ,恃强凌弱,拒不议和。一千多名王公大臣自杀身亡。 8月20日,在鸡鸣驿站, 慈禧不断接到从京城传来的消息。国事难料,作为引发这场灾难的关键人物,她陷入了难堪的境地,万千心绪。史书上用「惭愤交加」来形容。慈禧下了一道罪己诏。10月2日,一路西行的慈禧住进山西一座普通的民宅。流亡使慈禧走出久居的深宫,来到民间。在太谷(县)的曹家至今收藏着一个白金火车模型。这是慈禧为了答谢曹家的热情款待而回赠的礼品。这一年正值北方大旱。沿途的所见所闻令她震惊。后来慈禧曾百万声责问大臣们:为什么不如实禀报民间的真实情况,而一直隐瞒我们母子呢?无情的岁月,将一个美艳皇妃变成了苍老的太后。战败和流亡,使七十岁的慈禧有了某些改变。她悄悄拾起戊戌变法时被她扼杀的新政。1901年1月,她从西安发出一道上谕,宣布变革。这是一个衰败王期最后的希望了。

慈禧还都

皇宫静静的长满了杂草。联军司令瓦德西占驻了中南海的仪鸾殿。这是慈禧太后最喜爱的起居之所。1901年4月17日深夜,一场大火使这座美丽的宫殿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庚子之变,中国南方与北方的景象截然不同。南方官员们并不赞成朝廷宣战,并且得到舆论界的普遍支持。上海的社会生活十分稳定。这一年,匈牙利人李恩斯首次把两辆小汽车带到上海。市政当局只好按「新式马车」征税。这一年,轮船招商局办公大楼的落成。这座不起眼的建筑,是外滩保留下来的早期楼房之一。 1900年,干旱和战乱使华北广大地区粮食大幅减产。直隶总督李鸿章下令南粮北运,并一律免纳税金。无锡的荣崇敬、荣德生兄弟看准了这个商机,从1900年开始,从法国引进十多台石磨,着手筹办保兴面粉厂。两年后,面粉厂建成投产,日产面粉三百包。经过不断的拓展,到本世纪三十年代,荣家已是中国赫赫有名的民族资本集团了。至今兵船牌商标已沿用了近一个世纪。一个保守的流亡政府对这个变化中的国家已力不从心。1901年7月,在短短的十天之内,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连上三道奏折,要求变法。舆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申报用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了奏折的全文,人们看到了变革的讯号。 1902年1月,慈禧回到北京,她第一次坐上当时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火车。乐队演奏着《马赛曲》。这首法国大革命时的战歌,成了慈禧的迎宾曲。看来,许多事情都在变,也必须变了。最先改变的,是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成外务部,以方便办理国际事务。 慈禧本人也与外国使节夫人频繁来往。为了更好地接待公使夫人,慈禧太后命驻法公使裕德的女儿容龄、德龄留在身边。姊妹俩在法国曾跟邓肯学过现代舞。妹妹容龄的芭蕾舞跳得尤其好。入宫第二年,容龄还给太后表演了芭蕾舞。她们的弟弟勋龄则为太后拍了许多照片。我们今天看到的慈禧照片,全部是他留下的,时间是1903年。动荡的北方也开始了战争后的复苏。1902年6月17日,一位同情维新派的满族人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创刊的第五天便发表文章敦促太后交出权力。迫于形势,慈禧太后声称实行变革,只是她的改革是从女人的双脚开始的。

天足运动

这是世纪初的一个大家族,照片上满脸稚气的女孩却有了一双缠过的小脚。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宋代以来,小脚已经伴随中国女性走过了一千多年。哈淑芹老人还记得当年的痛苦经历。 (接原字幕) 裹起来 还要把这头缝死发烧啊疼啊解开妈就打裹着骨头里折了就不痛了得要好几年这骨头都裹折了这指头拧这边来了好几年不敢走道一瘸一瘸 你说遭那罪呀在清末的一张外国名信片上,洋人把中国妇女的脚和手作了对比。脚比手还小的现象令他们惊奇。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象征,缠足意味着中国女性永远沦为男性世界的观赏对象。从博物馆收藏的这些小鞋我们还能感受到这种畸型的审美习惯。在上海的女塾学校,老师已经开始传授「天地之间有我」的思想观念。中国女性自我意识刚刚萌发。而在欧洲的居里夫人已经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十九世纪以来,中国各地陆续出现了许多传教士的声音。在传经布道的同时,部份传教士为废除缠足作了最初的努力,并很快得到了中国一些有识之士的呼应。1893年,在广东南海,康有为联合一些开明乡绅创立「不缠足会」,开始向这种残害妇女的陋习宣战。他的学生梁启超也在《时务报》发表文章,大造声势。在他们的推动下,上海成立「不缠足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从这张上海天足会集会的照片,我们可以领略当时的盛况。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上书皇帝,痛陈缠足的危害,呼吁在全国禁止缠足。这场民间自发的天足运动,实际上是一场艰苦的启蒙运动。后来虽然维新变法中途夭折,但天足运动已深入人心。为顺应民心,1901年慈禧颁布第一道劝戒妇女缠足的诏谕,由此迈出了新政的第一步。在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下,缠足的陋习渐渐消亡,中国妇女的命运也发生了根本改变。1906年,上海出现了第一次女子运动会。旧的时代也给那些至今还建在的小脚老人留下了许多遗憾。 (接原字幕) 你看这阵多好我说别死了好过这生活享点福哈淑芹老人喜欢做各式各样的虎头小鞋送给她认识的孩子们,也许这是她心理上的一种补偿吧。

选派留学

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墓园长眠着一位中国人,他叫容闳 。 1872年在他的带领下,一百二十多名幼童来到了美国。这是清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在这些幼童中, 詹天佑的经历很有代表性。当年「留学」这个词对中国人来说还非常陌生。由于清政府招收不到富家子弟,出洋的这些学生大都出身贫寒。詹天佑的父亲听说出洋要十五年,生死不保,也不忍心将儿子送出家门。出于无奈,才勉强在出洋志愿书上签了字。这份志愿书的内容,后来被詹天佑抄在家谱上。留美学生的蓬勃朝气,令朝廷中保守官员们深感不安。 1881年,清政府下令撤回留学生。其中只有詹天佑等两人完成学业。后来他成为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成为铁路史上的经典之作。留美幼童沉寿昌回国后在北洋海军服役。甲午海战时担任致远舰大副,在战斗中被炮弹击中头部,牺牲时年仅三十二岁。二十世纪初,规模空前的留学潮开始形成,经历了庚子之变,选派留学生终于成为新政的重要措施,两年里,清政府连发两道诏谕,鼓励留学。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因路途近,文化传统相似,成为留学生的首选目标。张之洞的「游西洋不如游东洋」的看法,很有市场。那时,北方的学生大多从天津市乘船东渡日本。开放的日本,成为中国民主革命思想的发源地。留日学生大都热心参与政治活动。黄花岗牺牲的七十二个烈士中,有八名是留日学生。沉心工,这位日本东京鸿文学院的留学生,回国后在南洋附属小学创设乐歌课。他编辑的学校唱歌集,是中国第一本简谱歌集。留日学生也把话剧带回中国。1906年,中国留学生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演出话剧《茶花女》。为了演好女主人公, 李叔同自费订造演出服装,并剃掉了心爱的胡子。留美学生人数虽少,但也不乏精英。 1905年宋氏三姐妹陆续前往美国威理斯女子学院学习。 1901年赴美留的王宠惠,毕业时获得耶鲁大学法律科第一名,毕业典礼上代表全校四千余人致词。当地报纸竞相报导。后来他成为民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长。多年后,由两位留学生创造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表达了留学生对祖国深深的依恋。

废除科举

就在许多学子纷纷赴海外留学的时候,清朝的科举考试并没有停止。 1904年最后一次殿试在北京举行。进士碑上第一甲第一名的位置刻着刘春铭的名字。这一年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本年的状元由她亲定。对她来说,文章的好坏也许并不重要,看中的却是吉利不吉利。候选状元朱汝珍的名字使太后联想到珍妃,于是名落孙山。而刘春铭变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後一名狀元,啼笑皆非地走完了最后一段路程。 1905年9月2日,由袁世凯领衔, 张之洞 、岑春煊等一批地方重臣联名启奏朝廷,建议废除科举。同一天,清廷发出上谕,决定第二年停止科举考试中的乡试和会试。今天我们通过北京图书馆的微缩胶卷,还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条刊登在申报头版头条的上谕。位于南京夫子庙东的江南贡院,是明清两代的考场。每逢乡试,两万多间号舍坐满了考生。每科考生要在这小小的号舍内渡过九天七夜。考考生们自备食物,其艰辛可想而知。 但畢竟金榜題名的誘惑實在太大了。但毕竟金榜题名的诱惑实在太大了。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僵化,答卷内容只能在儒家章典中寻章摘句。每一篇文章必须包括八段写成所谓的八股体。这样的科举制度,严重地制约了人们的创造性。在南京贡院,我们拍摄到这样一件特殊文物:这本小书是考生为了作弊而专门抄录的四书五经。这是一本增广四书备旨也就是古代的四书在历史上一百多年前就已经传说存在一种作弊的奇书非常小那么一直都没发现这种书后来1931年的时候有一位考生的后代在清理他祖上的遗物的时候就发现了他祖上的靴子的后跟里有一个小抽屉这小抽屉有一个火柴盒大小当时他里面所藏的东西并没有保留下来我们根据这一线索就在我们江南贡院的考区里面进行寻找结果寻找了好多年终于发现了这一本书金榜题名不仅是种荣誉。在封建社会 ,它是平民阶层「学而优则仕」的阶梯。在1894年的进士碑上,我们找到了张謇的名字。他是这一年的状元。当时张謇已经四十二岁了。甲午年的状元却被甲午战争的败局所震动。他毅然离开了官场,转向实业救国。孔庙的末代进士碑下有这么的一段文字说明:历代进士碑都是由国家出钱,末代进士碑却是由进士们自己集资修建的。国库空虚的清政府已无力为它的臣子树碑立传了。

奖励实业

世纪初,中国的卷烟市场,被英美烟草公司垄断。 1905年华侨简照南、简裕楷兄弟二人,在香港创建南洋烟草公司。 南洋烟草公司香烟的包装,十分突出民族特色。烟标的表面常常印有许多汉字。在「大长城」烟标上有这样两句话:「此烟取长城为牌,其香醇凌驾舶来品上。」从当时的香烟牌号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民族烟草工业发展的艰难和曲折。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制订《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破产律》等商法。这些政策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放弃状元、投身实业的张謇 ,1899年在家乡南通开设了大生纱厂。这张照片是我祖父七十大寿的时候拍的他所以会办那个大生妙厂那时候日本在我们南通以廉价收购棉花然后以高价把半成品或成品卖给我们我祖父曾经讲过这句话就是等于是砍肉喂虎不过那个时候是非常困难的他就到上海去求那时的张之洞 1904年张謇扩建大生,增加纱碇两万多枚,把原设备的数量翻了一番。他认为中国经济力量薄弱,只能有重点的发展棉、铁两业。而棉织业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容易带来利润,因此应大力发展。新政期间,一些像同仁堂这样的旧式商户,也开始实行带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管理方式。当时同仁堂的事务,由女掌柜许叶芬掌管。這出身名門的許掌櫃,事必躬親,知人善任。这出身名门的许掌柜,事必躬亲,知人善任。在同仁堂药目的封面和大门的砖雕上还保留着她的笔迹。善于接受新观念的她,制订了「低工资加售药提成」的制度。一般工人每月工资一至两块银元,其他部份由每日售货总额中提取。每天中午十二时, 天安门午炮一放,柜台便刹帐计算一天的总额。售货员最高能拿到售货总额的百分之三的提成。这种工资制度,同仁堂一直沿用了半个世纪。在兴办实业的高潮中,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张謇得到多次奖赏和升迁,张裕的创始人张弼士被赐予头品顶戴,源昌机器五金厂的祝大椿得到了二品顶戴 。清末新政由政府出面创造的实业浪潮,多少改变了中国重农轻商的古老传统。民间投资实业的风气高涨。。从1905年到1910年,国内开矿开工厂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百年气象

旧的消亡,新的诞生,是新世纪到来时应有的气象。换汤不换药的新政不过表明:大清帝国气数已尽,日薄西山了。此时,人的生死别具一种意味。李鸿章等重臣大吏相继谢世,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一千多名王公大臣的自杀身亡,使清政府如年久失修的旧宅,失去赖以生存的支柱。世纪之交的啼哭声中,又一批华夏精英来到人间,他们是新世纪真正主人,新生活属于那些具有新思想的人。1902年清朝进士 蔡元培喜结连理。 此前,他的原配夫人去世。说媒者纷纷上门。他提出征婚的五项条件: 1、女子须不缠足者2、须识字者3、男子不娶妾4、男死后女可再嫁5、夫妻不和可离婚吓得媒人不敢登门。最终黄世振成了蔡元培的新娘。法国小说《茶花女》风行一时,当时有诗赞道: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然而翻译此书之人,却不懂外语。一百多种外国书都先由别人口译,然后由他转译成雅顺的文言。此人就是中国的翻译大王林纾。林纾主要译《黑奴吁天录》《迦茵小传》《鬼山狼侠传》《烟火马》《电影楼台》《蛇女士传》《恨缕情丝》《血毕鸳鸯枕》《冰血因缘》《剑底鸳鸯》《魔侠传》《鲁滨逊漂流记》。备注:此黑体字部分只有字幕,无旁白,请注意!文明书局创立后并入中华书局台湾着手防治鼠疫,此前死于鼠疫者有三千多人1902年1月10日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南洋公学爆发学潮,这是本世纪中国第一场学潮列强声称:如果中国的法律审判制度能改善,他们将放弃外法权天津流行霍乱,一千多人患病,死九百多人严复翻译《原富》,该书是西方的经济学名著爱国女校创办,该校明言男女平等,摒弃贤妻良母主义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创刊,开近代新文学之先美国参议院延长排华法案,禁止华人向美国移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