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往奴役之路》有感(一)

2018-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独自成长

原本是打算在国庆期间读完《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的,不过期间参加同学婚礼、与朋友们出行耽搁了不少,即使回归工作后也没有及时看完,直到今天看了不到二分之一。不得不说《通往奴役之路》有些地方较为晦涩难懂,但足够振耳发聩,不愧是20世纪最伟大著作之一。简单来谈谈自己目前为止的感受。

第一: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较为理想的一种资源配置体制。

可能会人说这还需要强调吗,谁都知道。毕竟自亚当.斯密《国富论》揭示经济运行基本规律,民众、国家致富之道,凡是沿着市场经济之路的国家都快速崛起,如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建国后便一直坚持市场经济,一百二十年后即19世纪末便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而中国仅仅是通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便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但市场经济的大旗并非永远不倒,尤其是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大环境之下,当时世界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国家都在经历经济大萧条,很多知识分子、思想家都纷纷认为人类应当探索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像哲学家罗素、经济学家熊彼特、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等极具影响力名流都认为中央计划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选择,而世界各地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备受质疑,甚至是边缘化。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哈耶克依然能够坚持市场经济道路学说实在需要勇气与良知。哪怕是到今天市场经济被无数次证明,但这个世界上依然有许多国家无视这一基本规律,有着康庄大道不走,却在倒行逆施之路越走越远,也是悲哀。

第二:中央计划经济承诺的公平、自由、平等都只不过是乌托邦,计划经济只会带来奴役、贫穷、混乱。

19世纪之前出版的两本著作对后来世界产生了极大影响,一本是我们前面说的《国富论》,另外一本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前者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指导,后者成为中央计划经济的主要思想来源。我们都知道市场经济运行良好的重要前提是私有制,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就有控制权。在马克思等社会主义者看来这是产生剥削的根源,所以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统一计划,实现无限的自由与平等。然而这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乌托邦罢了。原因有三:

一、谁控制了生产资料谁就有控制权,无论是在市场经济还是中央计划经济都成立。只不过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料是分散在许许多多独立行动的人手中,在这种情况没有哪个人对他人有全部的控制权,每个人都能以自己身份来做出决定、行动,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自由。但在中央计划经济中政府掌控全部生产资料,政府对所有人都有全部的控制力,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所宣称的自由也只是在政府严格规定之下的自由罢了。

二:一个社会运行各方面都是极其复杂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每个方面需要统筹计划的,这也催生了众多国家权力部门,国家权力机构能够随意影响他人,在这种体制下只有两类人:权力行使者和被奴役的亿万民众。表面上是普通人的平等,只不过普通人与权力拥有者之间的鸿沟比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要大的多,哪有什么平等可言。

三:社会经济运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因素都是在随时变化的,所以计划经济指定者无论是多么负责、多么严谨,在实际运行中肯定失效,且人性是自私的,国家权力部门必然先满足自己的需求再去考虑普通民众的需求,最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所有人都不是生产资料拥有者,生产结果也与个体无关,这也导致普通民众责任心差、生产效率低下,导致整个社会的集体贫穷。

二十世纪后期中央经济体制的依次消亡尤其是苏维埃帝国的覆灭更是用事实证明了计划经济终究是乌托邦幻想,而制造乌托邦幻想的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到底是天才还是魔鬼呢?

第三: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密切相关,且前者构成后者的基础和条件。

一个人只有先现实经济自由才去追求政治自由,这有点类似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而西方近现代发展史也是证明了政治自由是在个人经济自由实现基础之上的。这也能得到一个有意思的推论:随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普通民众经济上的越来越自由,也必然会要求政治上的自由。而掌权者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顺应民意,给予民众政治自由,如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另外一种选择以自由、平等、公平的乌托邦幻想煽动占大多数人的无知群众逐步消灭私有制,重新走上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而被煽动的大多数人却不知这是走向奴役之路,想象中的天堂实际上是地狱罢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