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0岁的产品经理产品经理

在需求管理中,如何确定需求的优先级?

2018-10-30  本文已影响22人  阿威说说

上一篇讲需求管理,略过了需求优先级,这里我试着讲下如何进行需求优先级划分,并谈谈个人看法。

为什么要进行需求优先级划分?

从0到1的需求

产品从0到1的过程中,产品经理和团队成员们会不断冒出各种需求。尤其是在构思产品概念的头脑风暴会议,需求简直是涌现而来。通过这些想法和后续一堆研究工作,产品经理将确定产品的MVP。

所谓MVP,即最小化可行性产品。MVP是为了验证产品概念有效性的最小化产品,需要抓住产品的本质,迅速推向市场。能构成MVP的产品需求,必然是产品经理经过筛选过滤,认为是最重要、最必不可少的需求。

从1到N的需求

产品迭代过程中,用户反馈的、市场营销的、销售的、数据分析的,各种来源的需求,林林总总。每个需求背后的关系人都说他们的需求很重要很紧急,而我们知道资源总是有限的。

项目中,时间、成本、质量三要素相互制约,如果需求无限制的增加,则会破坏这种平衡,导致项目无法顺利推进。实际上,产品每进入新一轮的迭代,产品经理从Product Backlog里只挑选出有限的需求放到Sprint Backlog。

以上,不管是从0到1,还是从1到N,产品经理都需要不断筛选需求,哪些需求被选中,哪些没有,取决于需求的优先级。

那么,如何进行需求优先级划分?

要注意的是,对于需求优先级的确定,应该是以用户为中心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一开始就是产品的功能如何如何。

对于确定优先级,大多数常犯的错误是试图首先确定功能的优先级。为特定的业务目标、客户和用户确定优先级,然后再为他们的目标确定优先级,最后才是功能。
—— 《用户故事地图》 Jeff Patton

定义需求优先级的方法有多种,比较流行的有KANO模型、四象限法则、性价比(商业价值/开发量)。

KANO模型

KANO 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这是一个简化的KANO模型

基本因素是一个产品作为竞争者所必备的基本特征。造手机的,打电话、收发短信是基础。满足这种需求并不会真正影响用户满意度,但如果没有,就会令人恼火。

期望因素,可以说多多益善。产品具备越多期望因素,用户越满意;反之亦然。同样一款手机,当然内存越多越好。

魅力因素,这通常是用户想不到的,有的话,用户满意度会大大增加,但如果没有,也不会减损。海底捞的服务就属此类。

注意,这三个要素是会变化的。随着产品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用户受市场教育越来越成熟,魅力因素可能变为期望因素,期望因素也可能变为基本因素。

四象限法则

四象限法则通过两个维度——重要和紧急——将需求分为四类: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

一般来说,重要紧急的事情,无法回避也不能拖延。比如服务器宕机了,断网了,内存泄露了,这些事情必须立马优先解决;重要不紧急的,这类事件不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但是,它具有重大的影响。比如产品规划、建立产品数据报警机制、错误恢复等。

性价比(商业价值/开发量)

《产品经理方法论》一书提到,产品经理要关注用户体验、企业需求和技术三环的平衡,平衡点正在于这三者的交集。

需求的性价比,就是商业价值除以开发量的比值。从三环平衡来思考,商业价值包括了用户价值和公司价值,而开发量就是指技术可行性、难度、实现需要的时间。

按照性价比的计算方式,我们当然要找商业价值越高、技术越简单的需求。

评判需求的用户价值,可套用周鸿祎的“高频、刚需、痛点”六字真言,即必须是用户的刚需,必须解决用户痛点,而且使用场景要在用户的生活中经常发生。

评判需求的公司价值,可用波士顿矩阵衡量

简言之,能给公司带来稳定现金流或者具备高增长潜力的需求,都可以优先考虑。

上面的方法,说白了是采用一些固有的思维框架,以规范产品经理对需求优先级的定义。这样的好处是提供一种评判依据,跟别人沟通时也有理有据,有助于团队成员、需求方达成共识。

(注:个人觉得,真正牛逼的产品创意,能够洞察人性产品需求,是没法靠这些框架想出来的。盛田昭夫之于Walkman、乔布斯之于iPhone、马斯克之于SpaceX,你能说他们是用啥啥模型整出来的?)

结语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产品经理除了用这些方法来思考,还是要结合产品现状、团队状态、公司/部门/老板等因素来取舍,毕竟“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嘛。

怎么取舍,有时还真没法完全根据所谓的“定义”来确定。取舍是很微妙的事情,既不能完全依赖于数据模型驱动,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所谓的直觉。但是优秀的产品经理,在需求优先级的把握上,大体总会是靠谱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