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岁月神偷(三)

2023-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秋水依然

第一等奴仆当然是赖大的母亲赖嬷嬷了,她的两个儿子分别是荣国府、宁国府的大管家。自己不仅当上了老封君,并且孙子赖世荣从出生那一刻便脱了奴籍,到了二十岁,更是在贾府的帮助下捐了前程,当上了父母官。这就是奴仆的最高境界,不当奴仆,翻身做主人。

贾府之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服侍年长主子的嬷嬷们,比年轻的主子还要有体面。从贾母对赖嬷嬷的态度来看,她肯定是服侍贾母长辈的老奴,资历很深。按常理来说,赖嬷嬷在贾府躺平,混吃等死绝对没问题。譬如宁国府的焦大,天天喝醉酒,在马棚里骂主子,宁国府不也照样养着他吗。

不仅如此,赖嬷嬷的两个儿子在宁荣二府之中还担任着大管家职位。如此体面的生活,她完全可以高枕无忧,颐养天年。但是具有长远眼光的她,却敏锐的意识到了,即便在贾府如何体面,但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奴才。所以她在晚年之时,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将孙子的奴籍脱掉,成为自由身。

赖家的祖先开始的时候也不过是个普通的小厮,他还不是焦大那种对主子有救命之恩的,赖家凭什么一步步从三百多奴才中脱颖而出,完成阶级的跨越呢?在封建社会,等级比现在还要森严,可他们家就能够悄无声息地野蛮生长,在其他奴才还在为蝇头小利打破头的时候,他们家不但成为了财主,还成了统治阶级的一份子。我们不妨来寻找一下赖家成功的原因。

首先,赖嬷嬷有超前的理财意识。

在第四十三回,贾母突发奇想,想让众人攒钱给王熙凤办个生日宴,期间便有这么一个情节:贾母先道:“我出二十两。”......赖大之母因又说道:“少奶奶们十二两,我们自然也该矮一等了。”贾母听说道:“这使不得。你们虽矮一等,我知道你们这几个都是财主。位虽低些,钱却比他们多。你们和他们一例才使得。”众嬷嬷听了,连忙答应。

从这段话看出,赖嬷嬷家非常富有。那么钱从哪里来呢,虽说贾府给的月钱不少,但她的收入比少奶奶们还多,这不由得令我疑惑。直到后续在第五十六回探春当家时才揭秘,她当时准备在大观园内部实施“承包制”,而探春改革的灵感就是从赖大家的园子里学来的:

探春道:“第二件,年里往赖大家去,你也去的,你看他那小园子比咱们这个如何?”平儿笑道:“还没有咱们这一半大,树木花草也少着呢。”探春道:“我因和他们家的女孩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了他们带的花儿、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

赖嬷嬷家的园子不及贾府一半大,但她却能敏感地掌握市场的需求,抓住商机,把园子租出去。不但省下了雇人管理园子的花费,还可以收取租金。而赖家就是通过这样的经商模式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

第二,赖嬷嬷一家情商高,人际关系处理圆滑。

第四十五回,赖嬷嬷邀请凤姐去参加孙子赖尚荣升任县官的庆贺宴请。当众人向她道喜之时,她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非常谦虚地说:“我也喜,主子们也喜。若不是主子们的恩典,我们这喜从何来?昨儿奶奶又打发彩哥儿赏东西,我孙子在门上朝上磕了头了。”至于已经是县太爷的赖尚荣是否真的磕了头,我们无所得知。但她的这番说辞,就代表了她对主子忠诚的态度。

接下来她的一大段话更是充满了恭顺和感恩,比如像“虽然是人家的奴才,一落娘胎胞,主子恩典,放你出来,上托着主子的洪福”,“到二十岁上,又蒙主子的恩典,许你捐个前程在身上。你看那正根正苗的忍饥挨饿的要多少?你一个奴才秧子,仔细折了福”,“你不安分守己,尽忠报国,孝敬主子,只怕天也不容你”。她的话语朴素而又谦卑,丝毫看不出当“县太爷的祖母”的骄傲满足。

不仅赖嬷嬷如此,赖大一家都是如此,于细微之处见真情。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赖大媳妇还曾给林黛玉、薛宝琴送花儿:同是第五十二回,贾宝玉府内骑马,路上遇见了赖大,两人的相处模式是这样的:正说话时,顶头见赖大进来,宝玉忙笼住马,意欲下来,赖大忙上来抱住腿。宝玉便在镫上站起来,笑着携手说了几句话。

赖大是荣国府老奴,而且还担任大管家的职位,所以贾宝玉出于晚辈礼数,需要下马跟赖大打招呼;而赖大对自己的身份有清醒的认知,上来便抱住贾宝玉的大腿,不让下马。于是贾宝玉只是站在马镫上,跟赖大拉着手说了一会儿话。

而且,赖大和赖大的媳妇很有心,会根据时节送一些很暖心的小礼物,哪怕是敏感的林黛玉都感到他们满满的诚意,欣然接受礼物,口称不敢辜负他们的心。

第三,赖嬷嬷不忘本,乐于帮助曾经共事的伙伴们。

第四十五回里,赖嬷嬷去请凤姐赴宴,因看见周瑞家的,便想起一事来,便问王熙凤为什么不用周瑞家的小子?

凤姐儿道:“前日我生日,里头还没吃酒,他小子先醉了。老娘那边送了礼来,他不说在外头张罗,他倒坐着骂人,礼也不送进来.两个女人进来了,他才带着小幺们往里抬.小幺们倒好,他拿的一盒子倒失了手,撒了一院子馒头.人去了,打发彩明去说他,他倒骂了彩明一顿.这样无法无天的忘八羔子,不撵了作什么!"

我一直说王熙凤是贾府的总经理,她这番话不仅是说给赖嬷嬷听,也是在说给周瑞家的听,为什么要赶走你儿子。赖嬷嬷听了之后笑着说:“我当什么事情,原来为这个。奶奶听我说:他有了不是,打他骂他,使他改过,撵了去断乎使不得。”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被大户人家赶出去的奴仆,是没有人敢用的。当初金钏儿被赶出去跳井而死也是这个原因。

“他又比不得咱们家的家生子儿,他现是太太的陪房。奶奶只顾撵了他,太太脸上不好看。”这句话就很有内涵了,她是说,周瑞家的是跟着太太陪嫁过来的,她儿子跟买来的那些奴才的后代不一样。你如果赶他出去,太太会很没面子。这句话一出,王熙凤只能说:“既这样,打他四十棍,以后不许他吃酒。”毕竟王熙凤不能不顾及王夫人。

就这样,赖嬷嬷救下了周瑞家的小子。周瑞家感激涕零,向凤姐磕完头之后,又要向赖嬷嬷磕头,“赖大家的拉着方罢”。

从李嬷嬷的老背晦,到赵嬷嬷的察言观色,再到赖嬷嬷的阶级超越,可以看出三位嬷嬷在格局和段位上的差距。所以,并不是岁月让人变得糊涂,偷走了智慧,而是糊涂的人变老了,只要我们能在年轻时多学习,那么我们老了以后,岁月至多只能偷去我们的青春,而无法改变我们的拥有的智慧。

那么,智慧是什么呢?明天我再来细说一下自己的浅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