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淡水养殖海水虾之技术应用
本养殖技术之应用,通用于广盐性之海水虾种,因此只有草虾,南美白对虾、红尾虾、沙虾等可供应用,此技术之重点在养殖池盐度降低至有安全测不出盐分的池水中,虾类依然可维持正常成长甚至收成。至目前为止,东南亚许多地区有许多草虾和白虾成功的应用实例,尤其在泰国生产的草虾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由淡水养殖区生产出来的。
在1999年后半年台湾屏东地区从淡水长脚大虾的养殖池改放养美洲白虾(Penaeus vannamei),在两个月余的养殖期内由虾苗成长至约12公克,目前养殖面积已经超过50公顷,可称是一个成功的尝试与转型产业。然而,在淡水资源缺乏及规划管理不易的状况下,我们并不持鼓励态度;但由于陆续有应用此技术养殖成功的案例,使以前诸多已经废养的养殖池再度重现生机,乃不失为一值得尝试的体系。兹将海水虾类淡水养殖技术的重点概述于后:
一般而言,草虾与白虾皆为广盐性的虾种,生长在盐度较低时,其生长速率比较快,同时有人指出在低盐度时,这两种虾子对抗病原(如IHHNV、或白斑病毒、弧菌等)的感染有较佳的效果,但毕竟对虾(Penaeid)是原本生长在海水或半淡碱水中,急速改变其生活环境如盐度、温度等都会对其造成紧迫(Stress)而影响其存活率,因此在实施淡水养殖法时,必须在培育虾苗的过程中,对后期幼虫阶段(正游期,Postlarval stage 简称PL),慢慢的淡化池水的盐度,才可获得成功,此方法是以每天降低1-3ppt(1ppt是指千分之一)为原则,而将虾苗驯养于接近无盐度的水中。后期幼虫期虾苗可在P2-P5以后必须再进一步的淡化驯养,其方法是在虾苗出繁殖场后,在黑壳池中(nursery pond)进行盐度淡化,务必先将虾苗生长环境的盐度逐步调整,每天降低1-3ppt为原则,此淡化工作应时进行至0.2-0ppt为止(此淡化工作进行中必须注意淡化期间喂养饵料供给以避免残食)再放入养成池,使存活率能保持良好,进行放养时应注意养殖池放进行必须放入海水或盐卤、粗盐等,再引入淡水进行放养。
这些淡水驯化工作亦可以繁殖场中一次完成,不经过黑壳池,但以淡化至接近零度为原则,同时必须与养殖池的经营者密切配合,以免造成虾苗大量死亡。在养殖前养成池必须要严格实行整池、晒干、翻池、消毒及洒石灰等步骤,再放入海水,再引入藻水(淡水)至深度约50-70公分(亦可盐卤或粗盐取代海水),盐分以可测出轻微的盐度为原则,根据我们过去几年的经验养殖池不加入适当的海水(每公顷至少约200公吨,即一分地约20公吨,每亩13.3吨),(一甲=10分)
则虾苗的存活率很低,或虾苗入池后水色不佳亦会影响虾苗之存活率。当准备好养殖池并经过适当的做水(有藻色)后,就可放入虾苗,其方法可依一般淡碱水的养殖方法开始进行饲养,在养殖池的一星期内以不添加水为宜,以免池中的生态环境变动,而发生虾苗死亡(因此放养者应留意虾池是否会漏水),在后则可每天增加水位5-10分分,直至水位增加至1-1.5公尺,后可进行进、排水。养殖初
期的投饵量与一般的海水或淡碱养殖法相同,并不须特意的增减。此种养殖方式的重点在养殖前期的淡化、做水以保持虾苗存活率,因此养殖池在倒入海水后引入优良“藻水”并以含有益微生物的有机发酵物来维持水色,否则,在此时期若水色清澈长出底藻,则养虾成果是不会理想的。
利用淡水养殖技术养殖草虾或白虾时,其养殖池的经营管理及处理措施与在海水或半碱水养殖时相似,可参考海水虾养殖的内容。本养殖的对虾种原是生长在海水或半淡碱水中,其虾体渗透压的调节方式,就是避免将水分流失,而将含氮废物等以主动运输的方式排至体外;而当生活在淡水时,这种渗透压的调节,可能是完全相反,即是尽量的将多余的水分排至体外,而保持体内的矿物质避免流失,以维持体内一定的渗透压,因此可能需要大量的能量来支持这种生理调节的功能,所以在“低盐度养殖法”下,虾类对氧气及能量的需求量会增加,因此必须加强水车的供氧量和水车使用数目;再则,必须改进饲料的配方增加能量、矿物质和抗病物质的提供,以有效供给虾子因调节渗透压所需大量的能量和矿物质,此外,由于大量消耗能量的缘故,含氮废物的排泄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应熟练使用有益微生物(如光合细菌、枯草杆菌或纳豆菌等)来有效处理水中和底质所累积的含氮物质及有机废物,以保持养殖池水质及底质的良好。在此,我们拟再次强调在淡水资源缺乏及规划管理不易的状况下,我们并不持鼓励的态度进行对虾类的淡水养殖,虽然我们眼见许多使用“低盐度养殖法”成功的案例,可是我们也同时碰到很多失败的例子;因此,如何在现有养殖环境中,避免破坏大自然资源或大幅改变虾类习性的条件下,利用现有养殖设备和持续研发的成果,找出适合各地区养殖的虾类,并发展适当技术,才是根本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