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也能生孩子? ——最新突破,雄性哺乳动物实现单性生殖!
编者:托马斯林 医学博士
单性生殖生殖干细胞
2018年光棍节节前一个月,《Cell-Stem Cell》发表了一篇文章,宣布首次实现了雄性哺乳动物的单性生殖。这篇论文由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胡宝洋课题组、周期课题组和李伟课题组联合完成,他们通过对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进行印记基因删除,成功培育出双父亲小鼠。
与试管婴儿技术相似,该项研究使用的技术是把来自两个个体的生殖细胞在体外融合后,再把得到的早期胚胎移植进雌性的子宫中。只不过,科学家经过大胆的探索,让传统有性生殖的精卵结合,可以被“卵卵结合”甚至“精精结合”所取代。这样,同一性别的个体也可能拥有携带双方基因的后代。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88117/e47723460af92bed.png)
研究发现,在精精结合的孤雄生殖过程中,477个胚胎只有12只小鼠成功诞生,其中,只有2只小鼠存活超过2天。而在卵卵结合的孤雌生殖中,210个胚胎有29只小鼠诞生,顺利活到成年,并繁衍自己的后代,和正常个体无异。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将单一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激活产生新个体的孤雌生殖研究就已经开始。2004年,第一只没有父亲的孤雌生殖小鼠诞生,该小鼠与正常小鼠一样,在性成熟后与雄性小鼠交配生出了后代。这项技术在基因工程方面是一项重大突破,因为这既非有性繁殖,又非克隆技术,也不利用“卵卵结合”,而是名副其实的单卵单性繁殖。
在本项研究之前,孤雌生殖方式已经在多个哺乳动物物种得以实现,而孤雄生殖方式未得到验证。正是本项研究成果证实,即便在最高等的哺乳动物中,孤雄生殖也有可能实现。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生物学家Hendrik Marks说:“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研究证实雄鼠可以产生后代。”
人类细胞也有相应的研究,但并非出于繁衍目的,而是尝试。生殖干细胞作为卵母细胞的来源,将其转化为卵母细胞,然后利用孤雌生殖技术产生新的个体,这为人类生殖方式提供了新的生殖模式。2004年国内首次报道了人卵母细胞孤雌激活获得囊胚,孤雄生殖未见报告。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88117/9757451280d9de35.png)
随着诸多国家同性婚姻的合法化,那么,随着科技进步,同性婚姻者是不是也可以拥有他们自己的孩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选择终身单身或独居的人越来越多,那么,随着科技的进步,终身单身或独居的人在他(她)们需要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孩子?
参考文献:
[if !supportLists]1. [endif]Generationof Bimaternal and Bipaternal Mice from Hypomethylated Haploid ESCs withImprinting Region Deletions
[if !supportLists]2. [endif]First Mouse Embryos Made from Two Fathers
[if !supportLists]3. [endif]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孤雌激活的研究进展
[if !supportLists]4. [endif]哺乳动物孤雌生殖研究进展
No.BNC-GW20180033自体干细胞讲堂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