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问题,测出你的思维高度
我先讲个故事:
今天和课程开发小组的同事在讨论一个问题。
问:“如果有人问你结构化思维是什么?怎样的思考过程算是点状思维,怎样的思考过程算是线性思维,又或者算是面状思维,算是网状思维呢?”
答:“如果只能想到结构是什么,或者想到思维是什么,这就是点状的,如果能想到结构化思维的概念是什么,这是线性的,但如果既能想到结构化思维的运用、案例,同时又能想到结构化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联系,继而联系结构化思维的概念,这就是网状思维。”
以上的对话引发了这边文章的产生。
让我们先忘掉它,看看下面三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呢?
问题1:毕业了,我应该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
这是一个“月经式”的话题,即每到毕业季就会成为一个热点话题,那这个问题究竟难不难呢?
其实,对每一个刚毕业的人而言,这个问题都不会有非常清楚、正确的答案。
因为这是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的。
如果你觉得自己在大城市可以见识到更多人,在更大的城市经历更多,这就是站在个人的层面,一种点状思维;
如果是在你这个专业,会有哪些公司的工作可以帮你更上一层楼,这是线性思维;
而面状思维就是说,你这个专业所处的这个行业,在这个城市是什么样的现状,处于发展的什么阶段;
最后是综合考虑大城市、小城市它在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或者结合SWOT去分析你大城市和小城市,这就是网状思维。
思考“点”是没有错的,但是思考“面”、“网”会更有利于你作出明智的选择。
问题2:学了结构化思维你想推荐给别人,你会怎么说呢?
“我最近报了一个课,很不错,叫做结构知了,教你怎么在工作生活中运用结构化思维的。前几天我看到它们发的推文,一看文章介绍我确实很需要,然后价格也很优惠,我就报名了。老师以前是在咨询公司的,在学习时,老师会一对一点评你的作业,氛围还是很不错的哦,在社群内会有知识输入和交流讨论,下个月要开营了,你可以考虑下哦。”
听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不是感觉有点“飘”,不知道究竟获得了什么重要信息。
这断话经历了至少5次以上的思路切换,从说自己报了课、到课程评价不错、再到课程讲什么、再到说为什么要报这个课、再到体验到的点、再到报名日期。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讲话都是这样的,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对方可能跟不上我们的节奏,也吸收不了全部的信息,只能一脸懵。但如果你能从听众的角度去思考,将会是另一种形式:
“我给你推荐一门课程,叫结构知了!为什么我觉得很不错,是因为:一、它是讲结构化思维的,帮助我们有序思考和表达;二是学习氛围很不错,老师会一对一点评你的作业,学员还会在社群里互动;三是性价比很高。下个月就要开营了,推荐你去看看哦。”
从推荐课程,到讲述推荐的三个原因,最后说到报名日期,用这样的模式去表达,我们叫它金字塔架构,这种模式是由一个高层级信息跟几个低层级信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去组建起来构成的立体框架。
思考有框架,表达清楚,才能让别人体会到你的能力。
问题3:下面两篇文章,你会打开哪一个:
《毕业3年,我如何从月薪3000到5万》
《毕业3年,我如何从月薪3000到3500》
这样的标题你一定见的不少,第一个标题确实非常吸引人,因此阅读量也的确更高。
这两篇文章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从世俗的意义上来说,一个是成功的故事,另一个是失败的故事。
没有人不想看成功的故事。但我们究竟应该从成功中学习,还是失败中学习呢?
成功要满足的因素有很多,不仅要努力,要有能力,还要有机遇,有资源,等等原因,如果你去模仿这样的成功,往往可能会得不到相同结果,因为你模仿的未必就是对方成功的原因,并非只要满足对方所说的【努力】。
从失败中学习,才是一种有效反思。就像项目为什么会失败,找到原因或许会更轻松更直接,这也是值得去参考,去传递的经验。
我们要问这三个问题,其实它代表了不同的思考方式。
第一个问题,代表你思考的层次有多高。
你是只考虑到了自己的需求,还是背后那些变化的、不变的事物,是否能通过表面看本质,不再是“看山看山,看水是水”的状态,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是一个思维方式。
第二个问题,代表你是否运用思维模型进行思考。
它并不复杂,其实就是说你的思考是否有框架,有没有把很多杂乱的信息,有序组织起来的能力。就像运用结构化思维,它会教你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和什么样的思维,有效地去组织信息。
最后一个问题,代表了你思考的维度是否足够丰富。
我们都知道从正面看待事物,如果从反面去看待它,反向进行思考是否也行呢。从多个维度去判断一件事情,做的决定会更加全面,有思考高度。
思维高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升,它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多练、多思,但它最终都会化成你自己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