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圣人——读曾国藩有感
适逢旧书阅毕,在网上百无聊赖挑选新书时,看到了一本写曾国藩的书,彷佛有心灵感应一般倍感亲切,于是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一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若说之前对曾国藩毫不了解,那也知道他是晚清的中兴名臣以及历史书上寥寥数语,但要说更多却又丝毫不会超过对一个普通历史人物的了解范畴。所以当这突如其来的亲切感来临之时,我是倍感惊讶的,也是甚为不解的。
虽然看之前就能猜到这是一本人物传记类型的书,但翻开书第一章写的是曾国藩一生受到过的五次耻辱,仍旧令人意外。可见在作者看来曾国藩的一生是从耻辱中开始与锻造出来的,值得作为全书的引子以及曾国藩传记的开端。回首曾国藩的一生,前六年科举都名落孙山毫无过人之处,但从第七年开始彷佛开窍了一般考中秀才,又一年中举人,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官运亨通,十年七迁,官至侍郎,可谓风光无限。曾国藩三十岁那年立志要做“圣人”,要完善自己的品德,修身治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他看不惯这满朝上下浑浊的政治环境,看不惯人们的蝇营狗苟,看不惯社会人情的虚伪。所以年轻时的曾国藩会抨击,会反抗,不肯与满清官场同流合污贪污腐败,这也就使得他成为了官场中的异类,受到同事的嘲讽,皇帝的打压。曾国藩当时虽居侍郎的高位,却总是郁郁不得志,甚至穷困潦倒,眼见不能一展心中抱负,心境何其悲凉。尤其是当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曾国藩奉命组建湘军对抗太平天国连连获胜时,他以自身军功与职位做为要挟向满清政府发出最后的反抗时,获得的却是皇帝的猜疑和一纸告老还乡的诏书。也不知道当时曾国藩是做何种心情,是否会很绝望还是已然麻木了。年少轻狂总以为天下事无可不为,岁月蹉跎终感到天下人力有尽头。人们都说少时立大志,可却没有告诉我们当志向与想法与整个大环境格格不入的时候应该怎么办,人力终究无法抗衡时代洪流的时候又应该怎么办。
曾国藩之所以是曾国藩,是因为他身上不仅有一种从小读书获得的倔性与志向,而且也有具有实事求是的品质,这使得他能够脱离于樊笼之中而超脱于大环境之外。因为实事求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他可以根据当前的环境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只为了把事情做成,完全不对人,不对当前政治环境,只对事。当太平天国重新壮大后,皇帝无奈重新启用曾国藩,大家发现曾国藩变了。变得与光同尘,圆滑世故,彷佛一夕之间,他变成了这个迂腐社会的拥护者。但只有曾国藩心里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追求的是什么。现在的他可以不注重过程如何,不在意经历了什么,他只要结果,他要他的政治清明,要他的立功、立德、立言。重新出山后的曾国藩真正的做到了外圆内方,内圣外王。不管处事如何多变圆滑,机关算尽老奸巨猾,内心仍然保有一份清明,一份底线,一份自我约束。这也就是后面即使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位极人臣,仍然对同事与部下真真切切一片赤诚,对皇上谦虚恭敬,对各种送礼与大量的钱财也只是只取一瓢,仅够一家温饱开销。同时也让他当时管理的区域基本上做到了政治清明,政通人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看曾国藩之所以让人觉得有温度,是因为他就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人,有血有肉,天资不高,甚至还有些愚笨,是我们普罗大众中的一人。但他的经历给予了我们人生路上很大的启迪与思考。记得有一个笑话,一个小偷在曾国藩家屋顶准备等他读书完休息后进行行窃,但是发现曾国藩背书一直背了忘忘了又重新背,反反复复,不肯罢休,直到读得小偷都能背下了,小偷不耐烦的跳下来将书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不管这是笑话还是真实的历史故事,都只是为了告诉我们曾国藩的“笨拙”。但曾国藩就是通过不断地坚持,近乎不讲道理的恒心与毅力,不受环境干扰,扎扎实实的看书,学习,打基础,最后一步一步的走出了一片天。这种“笨拙”不禁然我想起了金庸笔下的郭靖,浑厚,开阔,真诚,不问缘由不许功利,只是坚持不懈的练习降龙十八掌,终成了侠之大者为家为国的英雄。也正是这种“愚笨”能够让他坚守初心,不忘本心,即使外在于光同尘,仍然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用曾国藩的朋友郭嵩焘的话来解释曾国藩的成功是最为恰当的,“自古成名者,多由笨干,是以有字癫、画迂、书痴,浮光掠影,终不济事”。所以笨拙的坚持不懈就是最大的智慧。
通读全书后也终于明白亲切感为何而来,不仅为曾国藩的踏实,真诚实为人生准则。其在困境之时的坚韧能够给予当前我以力量。同时曾国藩的实事求是精神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泯泯不灭的话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也许这也是那片天地的精神,而曾国藩是一个传承者,也是完善者。无论身为学子的我们离开了多远、多久,身上依然会有从那片天地中带出的一缕敢为人先的勇气与实事求是的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