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中见自己
今天和大学同学聊天,在聊到关于我的日常管理的一些做法的时候,他突然一拍脑袋:“你这个做法我好像在哪里听到过,好像美国的一个什么……我们当时入职培训还培训过这个课来着……”
“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吗?”
“对,就那本书!当时特地培训来着,培训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那本书都没怎么看。”
“那本书真的很经典,我刚刚跟你聊到的做法就是体现以终为始的原则……”
“对对对,以终为始!你知道吗?你跟我说的时候,我好有触动啊,特别有启发。”
“我很好奇,培训没起什么作用,我和你聊天为啥触动这么大?”
“因为你是我同学啊!我们一个学校毕业,你践行了一年多,有了这样的变化,你在用你的经历跟我说的时候,我就很受触动……”
这件事情很有意思,我突然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培训的名人(他们当时是美国版权课)没啥作用,反而真人真事会更有触动。我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经历?
我想到了万老师,那个我见到就会提醒自己永远要保持好奇的人。
去年在一次培训课堂上,退休的万老师和我分在同一组。我和万老师很有缘分,我曾做过她儿子的助推教练,她儿子很优秀,是极地生态学的博士。子女如此优秀,在我看来,做父母的应该很欣慰,退休后也差不多该享享福,去旅旅游、跳跳广场舞之类的。我实在想不出她要来上这么烧脑(当时的课程不仅干货多而且需要大量的案例讨论)课程的理由。我非常好奇,于是我就问她,她说的话让我铭记至今:“是啊,我退休了,如果说七年是一辈子,那我这辈子刚刚开始,我想知道这一辈子该做点什么,让我的人生更有意义。”
后来,今年再相遇时,我聊起当时的话,她说:“其实我学习也是为了和年轻人在一起,多了解这个时代,我不想和我儿子通电话时只能问一句‘你吃了吗?’没有其他共同话题,所以我一直在学习新知。”
我听过很多“终身学习”、“永远保持好奇”这样的句子,名人的演讲等等,到真的见到身边出现这样的人的时候,我才知道这样的人是怎样的生命状态。她让我感受到了,触动到我了,我才更加相信人得不断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stay foolish.stay hungry.”成了我的座右铭。
我们常说要多读书,见牛人,多去看到更大的世界,我想通过这样的行为,我们才能够去碰到一些什么东西,才会有更多的一些经历,才会有这样的一个触动时刻。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