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团💙五班六班

【转评】杨修试剑《最后一道军令》

2018-11-15  本文已影响5人  1f0b1dd543a9

2014年,百度贴吧网友杨修试剑在贴吧发布微小说《最后一道军令》,讲述在季汉政权覆亡后,汉寿亭侯关羽后人关默找到陈寿,传之汉大将军姜维手谕的故事。后来,杨兄ID惨遭封禁,其所发贴子均被隐藏。我曾向他求取此文存稿,保存在电子笔记中数年,今日转发简书,弥补当年好文被隐藏的遗憾。
原贴如下:

景元五年,正月初四。明月如钩。
巴西郡的一条小道上,一人一马赶路正急。那汉子剑眉凤眼,几道刀疤更增威武之气;再看那胯下坐骑,身长丈余,状甚雄伟,全身如火炭一般赤色,驰骋如飞。然而纵使如此神骏,却毕竟疾行数日,不禁微微喘气。那马上之人却浑然不顾,扔挥鞭前驱。
此行目的地不是帝王宫廷,亦非王侯之家,却在一座普通的民宅驻步。
时已三更。不多时,有一老者前来开门。但见他目光一触那骏马,警惕之心顿增。又那汉子单骑前来,遂定了定神,答道:“老夫独居此地,不知将军前来,有何见教?”
那汉子却也不废话,侧身下马,抽出一封信件交给那老者,道:“将此呈于你家主人,若他尚想见某一面,便来答话;若是不想,某这便走,再不叨扰。”
老者本欲推辞,但见那信封上朱漆大印,神色忽变,急急转身回报。那汉子却向马耳低语:“小巷之中太过显眼,你可自去寻些草料果腹,将军交代之事急如星火,待会儿还要赶路哩”。这骏马也颇具人性,听罢长嘶一声,竟自去了。
屋里主人却是一白面书生。一看那信,便急急迎出门。抬头一间那大汉,顿时失声叫到:“关将军,你———”
那将军一手止住书生,低声道:“噤声!我随大将军征战在外,幸而未中那小人毒手。大将军交代的事情,信里说得明明白白,若承祚还有什么不明白,只管问便是了。另,关某近日多行山路,腹中甚是饥渴,不知府上可有酒食?”
近日益州大受兵马之乱,这户人家便是梦中也未敢解衣。此刻早已醒来。家里存肉本便不多,却也顾不得讲究,只是请书生妻子将猪肉羊肉一并煮了。那书生本来便是蜀地英才,拆开信封匆匆扫过,便已知道大概。未及读完,面上已全是冷汗。竟至拍案而起,怒道:“陈某虽是一介书生,也是随军多年,大将军此时便是让某就死,亦是不敢皱一下眉头,唯有此事,便是将军军令,却是万万不敢从命!“
此时大汉早已耐不得饥,自去厨房寻得残羹,并着冷酒一道下肚。听得此言,却是头也不抬,道:“大将军便知道你会有如此反应。眼看肉尚未熟,你不妨说说,却是为何?“
那书生愤然道:“大将军将我当成何人!想必尚为为师之事挂怀!“言罢,自觉不妥,却犹慨然而道:”为师远在朝堂,不知军旅之事,以为将军为立功名,玩众黩武,由是心生怨怼,而陈某随军中为主簿多年,也算是历经戎马,有幸伴得同袍上阵杀敌,岂不知诸位精诚报国之志,又怎会是那贪生畏死之人!灭国之仇不共戴天,某虽不能效伯岐,思远马革裹尸,亦当隐居山野,不食伪朝俸禄。屈身投敌之事,却是万万做不得!“
那汉子已将盘中剩餐一扫而尽,便是汤也未剩一滴。方抬头答道:”承祚此言甚是豪气,不枉我认你是个朋友。只是你若做了伯夷叔齐,不知将置令堂何地?”
那书生不假思索道:“身虽逢乱世,欲求躬耕想必倒也不难。乡里尚有薄田几亩,早已差犬子代老母前去,想那曹贼也不难寻到。“
那汉子却冷言道:“承祚此言在理,然未免书生气太重。不知你可曾想过,你隐居此地不久,而我又何以寻得到你?“
那书生一愣,答道:“将军何以寻至此地,某亦是甚为好奇,还请将军明示。“
那汉子听罢,涩然而笑:“昔在陇西之时,便是邓艾军中斥候,也瞒不过我这一双眼睛。若是连这点本领也无,恐怕关某在沙场,便是有十条命也不够用了。你也莫是小看了曹贼。桓邵便是远遁交州,仍然不免灭族惨祸。如今季汉已亡,敌国若想自示正统,必征我国英俊编史,以承祚之才,又掌管军中朝内文章机密多年,更是不二人选。不知承祚欲往何处?“
那书生听罢默然。半晌方道:“纵然如此,可若陈某从大将军之令,苟身投敌编史,却又为何让我把军中诸将事迹一一隐去?句将军一身是胆不亚子龙,为阻止陈泰部队与王经汇合,孤军逆敌,身披十一创犹领兵血站;宁先生投笔从戎,九出奇策,每逢大战,庙算方略不得入寐,乃至呕血;杨姑娘所率虽名为佣军,然而却早已被视为我大汉一员,沙场之上更是不让须眉立下战功赫赫;此皆是我大汉精忠国士,理应著名书帛,流芳后世,以为千古佳话,岂能——”
不待书生说完,那汉子便已将话头打断:“承祚可曾想过,大将军为何派我前来传此手谕?”见那书生不言,又道:“昔日贼兵初动,彼营阵中如庞会等,主动请缨以求报复者,不下数十。如今大汉倾覆,钟会又阴怀不轨,为收军中诸将之心,更任其寻仇。所幸宫中府内奏章史料,早已被大将军派人,趁乱烧得一干二净,致使一众宵小寻仇无地。而若承祚日后,若是果真著成所谓良史,却是可怜了我大汉忠烈的骨血。”
那书生叹道:“陈某昔读左传至董狐之笔,投卷而叹,以为良史盖当如此。今后若果如大将军所言扬魏抑汉,岂非为万夫所指,千年所笑?”
此时肉已煮熟。也未曾烹调,只是要胡乱裹了,跨于肩上。将残酒灌入壶中,一声唿哨,那骏马复奔腾而归。那大汉上马,欲奔成都而去。书生慌忙拦住道:“将军何不暂住寒舍!若蒙刀兵之祸,汉寿亭侯无后矣!”
那汉子只是豪声大笑。复低声道:“旬日之内,大将军将举大事。若事济,绍先自会起兵北上,与大将军共复大汉;若事不济,将拥兵南中,暗护军中遗孤。天下未定,有东吴尚在,司马氏亦不可奈绍先何。拙荆已有关某骨血,托至彼处,当无碍。吾生已无牵挂,当随大将军或光复大汉或战死沙场,非此,日后有何面目见先烈于九泉之下!“
言罢,策马自去不顾。
太康元年,陈寿奉命编《三国志》略成,献于朝。武帝甚善之。又道,“田将军尝记,蜀地军中有秦姓骁将,着银铠跨白马,卿可知乎?“
寿再拜,答曰:“蜀不置史,考据无方,臣诚不知此人也。蜀所恃赖,唯维而已,其协从无非张翼廖化,且此二人屡面折之,以为蜀国小,不宜穷兵。所谓秦氏骁将,未尝闻名,或为田将军误记。”

后记:应该说有一段时间了吧,想说说关于所谓“蜀不置史”和“陈寿蜀黑”的一些看法,不过发现精品帖里关于此类史论已有不少。然后昨天看了吧友们原创的小说,感觉很是精彩。不禁手痒,我想那正好用小说的形式写写我的看法吧。昨晚便熬夜赶完了这一篇,算是自己在历史小说上的初(或许也是终)尝试吧。顺便说一下那个关将军,本来给他起名叫关默的。。。结果一直没有写出这名字的机会。。。。
写完之后感觉和自己想象中的还是不太一样。本打算是通过写两人对话刻画出伯约的形象,不过现在看来这个目的是失败了。而且计划是写纯白话文的,结果居然搞成了半文半白,真是有点莫名其妙。
总之感谢阅读至此的吧友,还望不吝赐教。

我开始尝试文字创作晚于杨修一年。三年来笔记、文档堆砌了不少琐琐屑屑不成章法的文字垃圾,大多写情为主,历史事件仅仅作为故事主线。直到今年,才正式开始历史小说的创作。历史题材固然厚重,庙堂固然庄严,但是,如果书写历史的过程中切换视角,从英雄气转入儿女情,少一点世故,多一些人情,或许会展现完全不一样的风景。这是我进行历史小说创作所秉持的理念。
故事的主角是悲剧英雄,历史原型来自惨遭灭门的关氏家族。“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军令》却展示了悲剧前夕,一个大汉将士最后的忠烈。这远比沉默地观望血河淌过更震撼人心。
关默与陈寿在谈话中提到的“句将军”“宁先生”“杨姑娘”等,则借用了游戏的人物设定。看到此处,隐藏在冰山一隅后林列的英雄儿女与磅礴的沙场画卷,在茶饭的白雾间隐现,思之若惘。其后陈寿与司马炎谈话提到的“田将军”,或许是灭蜀之战攻德阳亭的田章,或许是斩杀槛车中邓艾的田续,不得而知了。彼时关于季汉将士,前朝风采,都成了后人言叹里“白马银铠”驰骋在远去岁月的薄影,又有什么办法追溯真面呢。
关于陈寿修史,史书与史家有誉有毁。
《晋书》:“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
“(王沈)与荀顗、阮籍共撰《魏书》,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 ”
然后就是臭名昭著的“索米故智”——“或云丁仪、丁暠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与诸葛亮父子之牴牾:“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甚至对于陈寿于《诸葛亮传》所书“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依然充满了人们的附会与揣测:“晋永和三年,蜀史常璩说蜀长老云:‘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故因此事归恶黄皓,而云瞻不能匡矫也。’”(孙盛异同记)(华阳国志曰: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乃驰赴魏军而死。)
陈寿死后,其生前所著《三国志》得以传世。“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案: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