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2】《教学勇气》(二)教师的心灵

2021-01-20  本文已影响0人  宁超群

问:在第一章中哪些观点触动你教育的神经,请结合你的教学实际谈谈。

答:

“那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又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但是那天晚上我下班回到家里,却再一次确信自己永远干不好教书这一行,这个令人头疼的职业。我既恼怒于某些学生,又为自己束手无策而尴尬。我反复思考一再在脑海中浮现的问题:到了我这个年纪,是否可以改行?也许在教学之外我还可从事一种新的行业,一种我知道怎样做好的工作?”

这段话似乎不是在描述作者,而是在描述我常常遇到的惶惑!

继续读下去: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我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地位。看不到光明!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们常常琢磨这节课怎么上,那节课要用怎样的技术,利用间隙看专业书籍,拓展自己的视野,寻找教学的各种教学技巧,专业各种教学技术,可还是常常限自己于无力。害怕自己辜负了学生,辜负了自己,辜负了光阴!

“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我教语文学科,我就是语文;我是数学学科,我就是数学……”认同自己,让自身完整!哪怕这里有着很多次的伤心,乃至力不从心,我们还是愿意坚持,愿意保持心灵的开放,教学虐我千万遍,我待教学如初恋……

这些,就是教学的真正勇气!

问:如何让自己的心灵永远都有“儿童立场”?

答:

“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相遇之后,如何让自己能保持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如何让自己的心灵永远都有儿童立场,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虽然我们是“长大了的儿童”,但是毕竟已经远离儿童久矣,孩子的眼光,孩子的心思,孩子的语言系统,我们真的懂吗?“当我是孩子”比“是我的孩子”的立场更重要。

1.多和自己对话,和自己的童年对话。认同自己孩提时的“乖”与“不乖”。

2.多和孩子对话。用真心,用真情,与他们的言行感同身受。

3.课堂里,倾听孩子,听孩子说出了什么,听孩子还有那些想说却没有说出来的内容,是保持儿童立场的前提。

4.和孩子在一起,感受他们的喜,感受他们的乐,感受他们的忧愁与烦恼,陪着,就是最好的教育。生命在场,教育在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