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乡党篇感悟一二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53234/ba34f8e74e9b501e.jpg)
《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论语每一个人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利波特,一百个人读《论语》,也就有一百个孔子。
近日,读诵论语《乡党篇》,也有感悟一二。
这一篇主要讲述孔子平时的言谈举止和衣食住行。
说实话,刚开始读很不以为然。脑海中浮现的是个规规矩矩的老学究的形象,觉得孔子活得太累了,有这个必要吗?可深入学习,方知自己肤浅。
忘了是哪个民国才女,小时候读论语时读到“切不正不食”,说孔子太浪费了,他这样,边边角角谁吃,有多少方正的肉可吃。为此招一顿板子,说她对圣人大不敬。
其实这不能怪一个小女孩这么理解,如果按字面理解不就这个意思吗?孔子以后的读书人多有读《论语》的,可只知摇头晃脑“子曰”的有之,只知“食不语寝不言”、不食三日之肉的有之,却不闻其为何如是,只学皮,未学精髓,也就是“未适道也”,因而成了酸秀才而非真君子。
如果只看表象,这一章似乎在说孔子如何讲究吃穿,又是以不同的容态见不同的人,一人千面。如果真这样的话,那就成了伪君子。
《论语》可不是这么读的。不能只看表象,要深入精髓。
首先得看孔子所处的年代,春秋战乱,诸侯称雄,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世人不再守周礼,以至于孔子“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因而孔子极力维护礼乐,并身体力行,将礼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中。
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态、言行都不同。他在乡人面前是谦逊、和善的老实人,在朝廷上,则态度恭敬而有威仪,不卑不亢,敢于讲话,在国君面前,温和恭顺,局促不安,庄重严肃又诚惶诚恐,他的行为、容色、周旋都是要尽力合乎所提倡的礼仪规范,为众生示范。所谓“克己复礼”也。
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义,礼又是仁义的外在表现,如何把丰富深刻的仁义之道体现出来呢,“圣人之道不离乎日用之间也”,也就是说仁义之心表现在日常生活、人伦日用、生活细节中。
孔子“恂恂如也”的谦逊,“侃侃如也”的坦率,“踧踖如也”的不安,“怡怡如也”的舒畅,一言一行适时恰当的表现。见齐衰者的同情,见冕者、负版者的尊敬,见瞽者的不轻视,甚至见迅雷风烈时对天地的敬畏之心,对于衣着、饮食的讲究,俨然一个翩翩君子的形象。他的行为举止看似只是履行一个“礼”字,实质是他人格魅力的体现,“圣人气象”的彰显。他所折射出的不仅仅只是学识与修养,更是他的仁爱思想。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作为家长,孔子首先想到的是人的生命。人是仁的核心,读这章,我读出了孔子对人的仁爱之心,对孔子的敬重之心由然而生。
或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换任何人都会这样,其实不然,前几天有则新闻:有辆车不慎驶入河中,本来刚开始没得不深,车内人可以弃车逃生,可车主为逼岸上人把车拉出来,硬是扣着不让出来,结果因地处偏僻一时找不到粗绳,车越陷越深,车内三人丧命。
当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就说生活中的小事吧。孔子乘车时“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而现在公车上大声喧哗、高谈阔论者大有人在,丝毫不顾车内其它人的感受,我本人虽不至于这么无理,可有时遇上个熟人也会忘形。忘了礼为何物。
现在的人见了上位者或许会“踧踖如也,鞠躬如也”,但于乡党未必会“恂恂如也”。我自知没做到,有时对他们的话题没兴趣便会不语,其实是心中对乡人的爱心不够,如果爱心足够,就会细细听之问之。而“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作为当时大名鼎鼎的孔子能做到这样,足见其虚怀若谷的情怀。
孔子在宗庙朝堂、代表国君出仿诸侯国、接待邻国来使等不同场合以不同的礼仪示人,得体礼貌,可谓文质彬彬,君子风度。而当今社交场上礼仪也至关重要。并非要学孔子的色勃足躩屏气似不息,现代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礼仪。可“礼”古今通融,礼仪是必须的。外交谈判桌上,不卑不亢的气度,可以秒杀对方的气势;在建立国际友好关系的场合,恭敬、谦逊、和善的态度,可以深得对方的认可与好感,为促使建立和谐团结的友好往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得体的礼仪,体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更是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内涵。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做到并留下宝贵的文化精髓,亟待我们后人代代传承和弘扬,并随时代的发展逐步完善。
《乡党》篇展示了孔子真实的生命状态,透过这些人伦日用,生活细节,看到孔子是怎样把仁义之道,体现在对人对事的处理上。何谓道,吃饭穿衣睡觉均可为道,如是而已。而我们何其有幸也,能有一个榜样可以去观想、瞻仰、贴近。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53234/32b9adee42a05eb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