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解码古风依旧文学共济会

第18篇“衽”,衣襟向右还是向左,决定了文明还是野蛮

2017-06-11  本文已影响402人  生姜乌梅

自古以来,右衽者华夏,左衽者夷狄。

入主中原后的蒙人和满人,无一例外地将左衽改为右衽。

衽(读作rèn),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它由“衣”和“壬”组成,“壬”是“任”的初文,所以,二者结合而成的意义就是:衣的功能

衣的功能是遮挡身体,而惟有衣襟合拢,方可蔽体。所以,“衽”就是衣襟。

在华夏文明中,“衽”的内涵远远超出了“蔽体”的粗浅含义,而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

无他,最能区分华夏族和异族的服装,就是所谓右衽和左衽的区别

下图为西周玉人,头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领窄袖衣。

黄帝制衣,交领右衽。

华夏族的上衣都是右衽,以左襟包住右襟。考古发现也验证了这一点。

唐朝孔颖达注《礼记》时称:“生乡右,左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乡左,示不复解也。”

大意是说:活着的人用左襟包住右襟,方便用左手解开系衣服的带子。死去的人就用右襟包住左襟,因为他不需要再解开衣襟了。

汉朝服装

下图为某电视剧给演员穿错了衣服。

周边游牧民族基于生活方式,而采用左衽,衣襟左掩不影响拉弓射箭的右臂的活动范围,并且方便左手从怀中取放物品,以便腾出右手使用武器。

下图为高加索地区出土的左衽服装。

对此,《汉书》的表述最为激烈:“《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贪夏而好利,被发左衽,人而兽心。”

不过,入主中原后的蒙人和满人,无一例外地将左衽改为右衽。

在目前流传下来的元朝皇帝画像和清朝的龙袍中,找不出一件左衽的衣服。

元朝皇帝画像 清朝顺治皇帝画像

虽然衣襟由左向右看齐了,但“夷狄之有君”并不能消除汉民族内心深处的创伤,“反左”情结虽满人入关二百余年亦不曾熄。

舒义顺先生有《“于右任”头上长草》一文,述其起名“右任”之因:“于右任先生,原名伯循,字诱人。一生办报、带兵、从政,所用化名、笔名、自号、外号等五十有余。……1904年春,因所作讥讽清王朝的《半哭半笑楼诗钞》被三原县令德锐告发,清廷谕令捉拿,亡命上海,入马相伯任校长的震旦学院就读。1905年底为报刊撰文,署名‘右任’。”“右任”谐音“右衽”,表示了他立志反清救国的思想。

随着英法联军的枪炮毁灭了冲锋的蒙古骑兵,左衽丧失其现实的功能。

此后,西装、中山装、列宁装、军装的递次流行,以对襟方式一统左衽右衽之江山,“衽”也一度湮灭于历史的尘埃。

直到改革开放,旗袍复兴和汉服重兴,“衽”从故纸堆中复活。

如果喜欢请点个赞。

转载使用请获取授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