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心灵的《风筝》
01
今年上半年我看了不少电视剧,但基本都是一边做家务一边走马观花地看看,图个休闲乐呵,看完就过去了,没有想写点什么的冲动。直到昨天,我看完了46集电视连续剧《风筝》,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迸发出立刻写观后感的冲动!不写难以平复自己激动的心情。
看前几集时,我和往常一样稀里马哈的,感觉和普通谍战剧没啥区别,所以并没有引起我太大注意力。可是随着剧情的一步一步深入推进,我逐渐收心,不再一心二用,而是整个人都沦陷于剧情中,彻底被征服。时而热血喷张,时而痛彻心扉,时而泪流满面。
整个剧情是用主人公郑耀先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来讲述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如何坚守信仰的故事。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对如今社会的浮躁,信仰的缺失,和过度物化及焦虑的人们,具有洗刷思想,净化灵魂,提升境界之功效。是当下急需的一记攻心猛药。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风筝》是弘扬国民精神和民族灵魂的盛宴。它撼人心魄的地方,就是主人公郑耀先为典型代表的共产党人对信仰看得比生命更可贵的精神。
触动心灵的《风筝》02
特别是当郑耀先远离组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背景下,成为“断线的风筝”之后,毅然用生命的代价,去选择对信仰的坚守,使人慨叹,让人动容,令人折服。
全国解放以后,能证明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的证物,都已经意外遗失了。他还要以“历史反革命”的身份,继续蹲监狱,接受劳改,长达30年之久。期间他还配合公安人员,抓过国民党特务宫竖,和潜伏我党高层40多年的特务“影子”,均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周围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却严重误解他、侮辱他,甚至迫害他。连他唯一的女儿周乔都“以他为耻”,终身与他划清界线,彻底决裂。但他女儿由于受不光彩出身的牵连,前半生始终受到,极大的身心伤害与摧残,十几岁就上山下乡,一辈子扎根云南偏远山区,与当地最贫困的农民结婚,目的就是漂白自己,亲生母亲是国民党特务,父亲是历史反革命,养母是旧社会妓女这样纯粹的“黑五类”出身的耻辱。
尤其在文革期间,“反革命分子”郑耀先被红卫兵差点打死,多亏知道他底细的钱副主任,特意专程从北京赶来,冒着极大风险,违反组织纪律,用“假死”掉包的方式,让他改名换姓,遣送青海劳教农场进行终身改造,才使他九死一生,躲过十年浩劫的迫害。直到粉碎四人帮后,郑耀先才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获得自由。
这时的他已风烛残年,重病缠身。为了了却自己最后心愿,他要去北京,去天安门,看升国旗。于是他拖着残疾且病重的身体,独自一人坐着硬座火车,带着少许干粮到北京,去实现他最后的人生心愿,顺便去看望他的救命恩人,已退休的老领导钱副主任。
当钱副主任打开家门,看到蹲在她家门口,潦倒不堪的郑耀先,顿时我和钱副主任一样,立刻泪奔到不能自已。这就是历尽磨难与摧残,仍百折不挠,顽强活着的郑耀先吗?悲壮坎坷的人生,惊天地,泣鬼神!
国家给他补发了工资,他硬是一分没要,全部退回。再次展示一个优秀共产党人,不被常人所理解的高尚而博大的胸怀。最后他躺在病床上,意识模糊的情况下,下意识地举起右手,向国旗敬礼,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看到这里,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触动心灵的《风筝》03
电视剧还有一个场景让我震撼。就是郑耀先对他的弟子马小五言传身教,有几段话可以说是掷地有声,是郑耀先心灵的道白。
他说:“大丈夫顶天立地,命可抛,义不能绝,这个义就是信仰,这个世界没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他对马小五还说:“如果缺少为理想献身的信念,就等于没有灵魂。过不了这人生一课,你可能永远不会出徒。”这些不就是我们现代人内心所缺乏的东西吗?
此时,险恶的环境中,面对随时可能的牺牲,郑耀先带领马小五开始吟唱《国际歌》,声音由低转高,由二人唱转为大合唱,浑厚的声音在整个山川回荡。让观众热血偾张,产生极其强烈的思想共鸣。《国际歌》一直是我和儿子都非常喜欢的歌曲之一,每次听到,依然被歌词与旋律所打动。
触动心灵的《风筝》04
如果说《风筝》这部剧的剧情叫人大呼过瘾。那么,这部剧真正要展示的,是众多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电视剧中一些人或事也很好地诠释了这一主旨:
如曾墨怡机智地藏起交卷,面对酷刑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枪口视死如归;程真儿在敌人的阴谋面前,不畏危险冒死送信,最终以身殒命;陆汉卿在不幸被捕时,他大声朗读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毅然撞向特务宫竖的竹签;"坚冰”在被中统逮捕时,毅然决然咬下了自己的舌头,保守了党的秘密;还有钱重文、陈国华、马小五等人,以坚定的信仰长期与敌周旋……这些人,是中国革命者的一个个缩影,他们满怀的就是共产主义信仰。
岁月如歌,已随风而去;信仰似金,将永不变色。有信仰的人,任时间流逝,环境变迁,依然不忘初心。也许这就是这部电视剧留给我们的思考与警示吧。
触动心灵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