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37):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一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及框架
中国基础教育历经: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基本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
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生对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2016年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征求意见,现已进入正式颁布的倒计时阶段。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
中国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那么,究竟什么叫素养?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正是余文森教授对这些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深入阐述的结晶。
本书内容共分为三篇。
第一篇 核心素养的意义。分为两章:第一章讲了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分别的内涵、特征以及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第二章讲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主要路径、主要条件和主要保障。
第二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共三章。第三章讲了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第四章讲了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第五章讲了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第三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共六章:
第六章 整体化策略、第七章 情景化策略、第八章 深度化策略、第九章活动化策略、第十章自主化策略、第十一章 意义化策略。
二 触动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
其实一年之前,翻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枯燥乏味,没有看下去。
这次深入地看,觉得对自己触动很大,收获很多。
现在每看一本书,对教学的理解就更深刻几分,觉得看书写作,真的是很好的一种成长方式。
看完这本《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觉得对自己触动很大的有以下观点:
1.核心素养的内涵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必备品格主要包括:自律(对己)、尊重(对人)和认真(对事)。[核心素养的体系,可以从不同角度构建,见本书31~33页]。关键能力主要指:阅读能力(输入)、思维能力(加工)和表达能力(输出)。
2.核心素养主要通过学科老师在学科的教育教学中逐渐形成,由于学科不同,核心素养也具化为每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一门学科之后必须形成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老师通过在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从而使核心素养得到切实的落地。
3.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4.学科核心素养是为了人的、属于人的、服务人的、基于人的、以人为本的、对人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发展潜能、更有发展空间的素养,而不只是为了学科学习或为了成为学科后备人才所需要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5.对于个体而言,学科核心素养是为了满足学生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对于社会而言,学科核心素养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进步的需要。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指向人,“使人视野开阔、兴趣广泛;使人产生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并且能够形成一种崭新的思维方法,最终成为一个文明的人、有教养的人、有健全人格的人”。
6.教师、学生也是课程。
7.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力和品格。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人的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人的素养的提升,也即,教学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
8.目前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作为工具、媒介、手段、材料的知识反倒变成了教学的目的,知识被绝对化、神圣化了,教育成了为了知识的教育,而能力和素养反被弱化、边缘化,有知识、没能力、缺素养成为我们教学中最突出、最致命的问题。
9.学科知识只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是不能直接转化为素养的,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学科活动意味着对学科知识进行加工、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化、转化、升华。
10.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11.学科最本质最有价值,也最能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知识,包括以下几种:核心概念与命题、本质与规律、思想与方法、产生与来源、关系与结构、价值与精神。
1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学习,在交往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各种亲自操作和实践活动中学习。
13.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还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手做,也就是说,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14 .学生的学科,学生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从一定角度讲,就是把学科知识浅化、宽化的过程,从而让学科知识走进学生的经验,生活,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15.深度和温度的均衡分布,最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16.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
17.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正如朱永新先生说:“一次次改革之所以最终走入形式主义的老路而成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反过来说,教学改革的使命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
18.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心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19.名师对教材常常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他们的课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欣赏一片风景。
20.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气启迪悟性,富有灵气的老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然后点拨提示,使学生豁然开朗。
21.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素养应该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信息素养、创新素养、跨学科素养、媒体素养、社会参与和贡献素养、自我管理素养。
22.考试评价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它直接决定教师学科教学的方向和内容。考试评价改革是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保障。
24.考试评价改革的要点和重点包括:(一)提升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改革;(二)大力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采用的主要就是表现性评价和成长记录评价(“成长记录袋”、“档案袋”“卷宗夹”或“学习档案录”)。
25.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叫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点。
26.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这些都很重要,但是这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的就是学会尊重和宽容。
27.教师在教学中有责任引导和启发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选择,让学生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都过得有尊严、有意义、有幸福感。
28.教育的真谛在于,首先教育应该让学生有价值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知识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最本质的内在形式,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变成有意义有价值的人。其次,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是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再次教育应该让学生变成快乐人。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让他们有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产生深沉的生活激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乐人。二是应该带给学生快乐,这种快乐可以体现在评价的结果中,也可以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没有结果又没有过程的快乐是失败的教育。
29.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是教师的“第一专业”。
30.课前备课教案应由备知识教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前慎思教案。诸如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何?理解过程中有哪些困惑?学生的困难是什么?通过怎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等等。
31.学生要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的眼睛要看学生,心里要想着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等)组织、实施和调整教学。
32.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爱德华·斯普朗格指出:“与人的生活和个体精神没有关联的知识是无生命的知识,知识必须转向人的内在精神才有意义。”因此,我们要关注知识对于人的意义,而不是知识本身或作为其形式的语词和命题。知识只有经由学生的理解,进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并与之融为一体时才能获得意义。
33.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由“厌倦学习”变为“爱学习”呢?应该努力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兴趣、爱好和个性出发,去选择加深、拓宽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使知识走进学生心灵,尊重学生自主性,探索性,释放学生的心智思维,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从而变认知的困苦为求索的乐趣,便学习的负累为生命的享受。
34.于漪: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到学生生命的质量。每一节课关键是选择何种知识、以何种方式让知识融入学生心灵,是心灵的一次运筹,是思维的一次锤炼。
35.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的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36.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怎么理解课程会从根本上决定怎么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就教学谈教学,而一定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的意识,否则,教学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窠臼。
37.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解决教材与学生的矛盾,为此必须以教材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教材理应成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和关键。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教学就会失去内涵,失去方向,质量也就没有了依据,没有了根基。
38.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39.基于学习的教学:以学定教,少较多学,不教之教,教学相长。
40.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没有学生自我参与的教育,只是一种外在的灌输。
41.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展开。学习中心课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将学生个体学习(自学)、小组学习(互学)、全班学习(共学)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教学,以全班集体教学为唯一组织形式的格局。
42.教学的根本是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学生阅读、解读教材)。
43.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可划分为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
44.课堂教学最具本质意义,最具基础性价值的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完整的,全面的、独立的阅读教材;并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现实中有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将此环节取消或压缩)
45.知识往往在情境中生成和显现,“任何知识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须作为一个“过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问题情境或思想语境之中。知识本来产生于某种特定“境域’,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产生于知识发现者的生活、情感与信念,产生于研究者的知识,产生于研究共同体内外的争论、协商和各种思想支撑条件”。
46.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上生活世界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景,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情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场所、故事、设计、主题、剪辑等等。
47.用学科特有的精神和文化去打造学生的学科素养,用科学特有的魅力和美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才是课堂教学应有的深度。深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48.本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版思想政治定位为活动性学科课程。政治活动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49.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的由衷喜爱,是发自内心的自动和自觉。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使学生从受逼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变得爱读书爱学习,便成为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要从教师条分缕析,学生亦步亦趋的课堂转变为教师能放能收,学生自读自悟的课堂。
50.教学的终极价值就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理解他人,理解自我,从而不断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的意义。教学的最高目的是培养人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是教学的真正落脚点,如果没有在人上下功夫,而只是在知识技能能力上做文章,这样的教学就没有灵魂,没有高度的教学。知识一定要作用于人的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
三 用核心素养导向重构政治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之前:一定要深挖教材,理解吃透教材,并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教学的课前慎思案。还可以有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做教学之前的准备和铺垫,或者直接设为教学实践课堂。
课堂教学过程之中:1.创设情境,导入本框知识,让学生明确这些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并引出疑惑,从立意高度和具体深度激发学生想要学习的兴趣;2.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3.通过讨论和探究活动等,让学生讲出教材讲授的知识点以及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补充、深化和完善;4.对学生的不懂和疑惑,让学生主动提出来,与其他同学讨论和相互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帮助解决;5.小结可以让学生先总结,教师再做系统总结;6.及时的练习、反馈与评价。尽量当堂知识当堂解决;7.留适量作业,以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教学之外: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与学生经常进行沟通交流,用爱与期望走进学生心灵,用真善美引领感染学生,为学生发展搭建各种平台,助力学生成就更好的自己。
559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