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自由”的坑

2021-04-13  本文已影响0人  小晓闽

      最近,关于财富自由的讨论异常热烈,起因是有机构发布了一份财富榜单,分不同城市、不同级别划定了中国人的“财富自由门槛”。按照榜单所指,中国一线城市入门级财富自由门槛1900万元,二线城市1200万元,三线城市600万元。这个“门槛”一出,就引发了不小争议,有人直呼这辈子都赚不到这么多钱,也有人认为这些钱还不足以实现“自由”。

      但是财富自由本身并没有一个非常明晰的概念,有人认为当一个人的被动收入大于支出,就是财富自由,也有人表示这只是最低阶的标准。但无论标准如何,“财富自由”所指向的大概就是一种“不差钱”的财务阶段和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它其实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如今,当财富自由被“明码标价”,与房产、年收入、汽车数量等指标一一挂钩,并“简单粗暴”地呈现为一个个远超普通人收入水平的数字时,就很容易让人在对标对表中,产生深深的资产焦虑、创富焦虑,这也是“财富自由门槛”引发争议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渴望财富自由,将其当作激励自我奋斗的动力,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用这样人为设定的“门槛”去衡量自己,达不到标准就惶惶不可终日,或者被一些人炮制的所谓“没有财务自由,拿什么去爱别人”之类的“毒鸡汤”影响而忧心忡忡,则大可不必。其实,围绕着“财富自由”衍生的种种喧哗,真正有营养的不多,大多是打着流量的主意、撩拨大众的情绪、做着迎合的生意。而这样的“套路”,出现在各种贩卖焦虑的文章里,更常见于形形色色的网络平台上。

      如今,打开一些社交软件,几乎满屏都是别人“滤镜”加持下光鲜亮丽的生活,还有诸如“各年龄段有多少存款才正常”“月薪三千和月薪三十万的人有什么区别”等直击灵魂的“拷问”,这些都极易让观看者产生“己不如人”的错觉,进而在心里投射下阴影和焦虑。然而挤去“水分”、拆解“套路”,在吸引眼球、赚取流量的考量之外,又有多少真实的成分、有意义的探讨?如果以这些“滤镜生活”“网络标准”为参照,来评判自己的人生、放大自己的不足、否定自己的努力,受伤的又岂能不是自己?

      与其现在被一个个指标扰乱心绪,不如真正去做一些能够让自己产生满足感的事情,当你的精神得到了满足、价值得到了体现,也就不会陷入一个个财富数字中不可自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