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唠叨
有时候自己面对女儿的作业,也会产生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觉得小学阶段刷题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的兴趣,但是,另一方面,老师们面临的现实状况是:即使每天刷题,仍有部分孩子不得要领。所以,为了提高班级整体的竞争力,大家一起刷题就成了老师实实在在能提高班均分的必杀技。加之现在的孩子因为从小刷题只讲究数量,所以,无论是哪类学生,都喜欢简单的,一看就懂的题目,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就要求助,我个人觉得,这是很耗时耗力却又吃力不讨好的学习方式。就拿数学这门学科举例:数学培养的是思维力,孩子们必须有大量的时间学习思考的过程,做题时不能只追求速度,对于难一点的题目,要通过给与充分的时间和信任让学生自己顿悟,一道题提供的顿悟时刻才是孩子们收获做题成就感的来源。但是,现实教学,因为老师的教学压力,很多老师的理念是:提高班均分,所以,只要通过大量练习,尽可能保证所有孩子的基础题做对,那么班均分就会比较好看,至于难题,因为毕竟做难题时,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会动笔思考,剩下很多孩子干脆坐等,表面看起来浪费课堂效率。所以在这个全民吸收碎片化,讲究速度不讲究质量的习惯中,老师因为考试排名也等不及。但悖论是:如果在课堂上,不给孩子们留出大量的时间,学习、思考,这样的学习无异于缘木求鱼。最后,大部分孩子会泯然众人矣,只有少数可能家庭懂得教育的孩子,学校知识喂不饱的孩子才有机会体会做难题的“过瘾”的感受,从而真正爱上一门学科。今年的高考数学让多少孩子考场外奔溃,但是,昨天成绩公布之后,我们豁然发现,真正平时爱思考,抠难题而不是刷题的孩子们,他们的数学成绩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真正让学生受到分数影响的,反而是一些学校一直秉承只低头刷题,不抬头看路的僵化的学科思维教育方式……不知道今年的高考导向带给多少从事教育的人多少思考?
女儿昨晚无意中还说了一句,某某科目老师,不是我们不想爱她,是她对我们脾气太大了,要求太高了,。由此,我们讨论到一个话题:自己的学习和老师的情绪关系大吗?女儿脱口而出说:“老师的教学情绪对我们影响极大,有的孩子就是因为老师的缘故而不喜欢那门科目。”我不想着急否定她的看法。只是引导她思考:“在你的学习生涯过程中,你试着估算一下,要遇到多少老师?”女儿掐指一算:小学主科在不换老师的情况下至少三名,初中高中十几名,那就估算二十名吧。我继续问她:“这些老师可能拥有一样的教学模式和一样的性格吗?”“当然不可能!”女儿着急地说。“那让二十几位老师都以你喜欢的方式教学可能吗?”“不可能!”所以,女儿总结说还是得自己去适应老师。但很显然,这并不是女儿想要的答案。事实上也并不是这样。所以,我补充说到:“你一路成长遇到的老师,他们都是你的左膀右臂,是你学习的助力和资源。”这样表达,果然让女儿更容易接受:原来老师都是为自己服务的人,而且是那个一心一意希望自己学习向好的人。她狡黠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