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好文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散文

蓝桥上的仪式感

2017-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冬梦雨的花木书屋

文/冬梦雨

配图与原文无关

天色渐明回一望,玉尘随马度蓝桥。

——题记

夜色如墨,一灯如豆,我沉浸在了庄子的一个故事中:“昔有尾生与女子期于桥下,女子未来,水至不去,抱桥柱而死。”初读时,你会为尾生的不知变通和傻傻等待而气愤无奈。

但细细想来,在古代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无法联系的情况下,痴情的尾生除了原地等待还能做什么?没有亲人的祝福,没有最为重要的三媒六聘,尾生所能拿出最好的东西就是他的真心了吧!“五更无寐,一怀好事。依旧蓝桥远。”这无疑是个悲伤地故事,让我深为感动的同时,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庄重肃穆的仪式感。水来,我在水中等你;火来,我在灰烬中等你。何谓仪式感?它似一种规矩却又胜于规矩,它成了珍惜与重视的另类代名词。

据《西安府志》记,尾生抱柱而死的这座桥就在陕西蓝田县的峪水之上,称为“蓝桥”。

于是,蓝桥成了尾生至死不渝等待的见证,他们的爱情深深地融进了仪式感里:一如尾生将爱化进了蓝桥,白娘子将爱颂进了经文里,虞姬将爱洒在了颈间的热血里。织女将爱化作了满天繁星。所谓仪式感,就是一种苦心孤诣的珍惜,在爱情面前仪式感就是一种成全,一种奉献,一种坚持,一种让对方幸福的神秘力量。

对待爱情我们需要仪式感,对待友情亦是如此。

公元815年,春,奉召还京的诗人元稹踏上了他欢乐的春归路。回来的路途,一边赏景,一边写诗:“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归心似箭的元稹身后,是路过的蓝桥,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闪亮,随后又如玉屑随马蹄飞溅。

几天前,他在蓝桥的驿站的驿亭壁上为好友留下一首《题蓝桥驿》:‘“泉溜才通疑夜磬,烧烟馀暖有春泥……心知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早春归来春风得意的马蹄声渐渐远去。

公元815年,秋,另一位诗人正郁郁寡欢地离开京都。白居易被贬为了江州司马,他离京沿着元稹回京的路经过蓝桥驿站翻越秦岭往江西。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个身着青衫,风尘仆仆的男子形象,记得他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理解他的江州司马青衫湿。

他与元稹既是同事,也是朋友,于是他踏着好友走过的路缓缓前行着。有时候,看不见那个志同道合的人,可是走着他走过的路,就不会觉得孤单了吧。白居易每到一个驿站,都要急急下马——“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站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借着落日黄昏的余光或者是日出东方的晨光,他绕过蓝桥驿的一面面墙壁,一根根柱子,终于找到了。墙上写着友人迫不及待归来的欢喜之情,大概给了仕途落魄的白居易些许温暖。

他们的友情,他们的仕途梦无处安放,于是便寄情于这蓝桥之上,融于浓厚的仪式感中。

一如白居易下马绕柱觅诗,俞伯牙伤心断弦碎琴,廉颇羞愧负荆请罪,他们对于友情的态度,便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胶漆之交的仪式感是一种惺惺相惜,知音之交的仪式感是一种珍惜与欣赏,刎颈之交的仪式感是一种仗义与尊重。

我想,我们就需要仪式感的,仪式感让我们学会了奉献,学会了尊重,学会了珍惜,它似乎也是一种礼貌的体现和注重生活质量的一种特殊形式。

让我们将惊喜藏在仪式感中,将情怀寄托在仪式感中,将幸福通过仪式感送给其他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