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之光书话读书

当自由成了保守,民主成了专制 | 读艾伦·布卢姆的《美国精神的封

2019-03-13  本文已影响12人  C__ONE

前人的思想未必十全十美,但读过后能让读者知道自己思想的不完美,就够了。

这是一本意在讨论美国大学教育的书,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却主要是讨论美国现代社会核心观念的问题。作者的态度严谨但很强硬,遣词也不温和,立场坚定地总是选在保守和传统的一方。对于现代普适的一些观念显得很苛刻。女权主义,有问题;民主,有问题;价值观无高低好坏之分,只是立场不同,有问题!现代人读来,可谓是非常政治不正确、极度不讨喜的一本书了。

关于“女权主义”,作者十分反对字面上的“女权”二字。字里行间都充斥着他对“强大的”女人处境的担忧,几乎能听到他大喊:你们这样自食其力,累不累呀!谁来保护你们呀!

由于男人靠不住,女人不得不为自己的独立提供手段,这简直给了男人一个更少关心女人幸福的借口。有所依靠的柔弱女子的确很脆弱,会受到男人的任意摆布。但是她的魅力也确实在很长时间影响着很多男人。现在医治男人不负责任的处方是让他们更不负责任。能独立于男人的女人,没有多少动机去引诱男人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孩子…… 基于男子汉自豪感的男性保护意识,以及通过保护羞涩女子的名誉和生命而获得荣誉的欲望,是两性联系的一种形式,也是使自私升华的一种方式。

男人的保护意识其实十分动人,但这只是两性关系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唯一的一种形式;这可以是让自私升华的一种方式,却也不是唯一的一种方式。

我不赞成硬性规定一种两性相处的“标准”或“最好”的模式,强弱互补很好,一方有成就感,一方得到了安全感;在某些方面我强,在另一方面你强,这样的强强互补也很合适;也许弱弱结合,能让双方得到被理解的安慰,激发自己变强的意愿,又何尝不是一种升华和相处方式呢?

说到两性组织家庭,其实男女平等是双方各司其职,而“职”的界定是因每对伴侣的性格和需求而定的。但显然作者很不理解除了“男主外女主内”以外的其他任何模式,于是他略带谴责地评论:

……要求男人和女人同等分担家庭责任,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一种妥协,即男人减少对事业的投入,女人减少对家庭的贡献,这给双方带来有争议的多样性,更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同样有争议的分裂。

伴侣间的相处模式不一定是一方依靠另一方,亦不等同于精准的五五平分所有责任。再者,无论男女,分担家务并不绝对地等于减少在事业上的投入。只是需要习惯和更合理的时间和作息安排而已。

除去家务,现代的妻子也要求丈夫共同照顾孩子。作者对这个要求更是不悦:

从前,孩子至少能得到一个人——女人——的无私关照,她们的照顾对于孩子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两人各付出一半关照,这跟一个人全心全意的关照一样吗?这是不是不顾孩子的借口?

双亲合力的照顾,和父或母一人对孩子的照顾当然是不同的 — 因为前者能让孩子得到更多样性的榜样和教育。但作者显然认为孩子的成长只需要母亲形象带来的细心和温柔呵护,而在家庭中“缺席”则十分符合父亲的形象。

最后,作者对于家庭责任分摊的安排,对于家庭内两性地位平等的安排,总结了一句:

在这种安排下,家庭不是个统一体,婚姻是无聊的争斗,双方都很容易脱身,男人尤其如此。

最后一句倒像在为女人担忧。让人最无奈的是,他好像是真心在为女人的处境担忧,而非讽刺。老先生有没有考虑过强强联合的家庭仍然可以是一体的呢?而不是只有一方依附另一方才叫有凝聚力的家庭。当然,两个人总会遇到意见不合的时候,但这难道不是让孩子看看,大人是怎么沟通和协调的绝好机会吗?这难道不是一家人本来就该经历的成长?

对于另一个在现代社会很核心的价值观 — “民主”,作者也表示非常担忧:

民主的最大危险是沦为舆论的奴仆。民主的要求是人人为自己做决定…… 在其他政体中,传统决定着人们的判断,而民主则摆脱了传统的束缚…… 某种形式的权威对大多数人来说经常是必不可少的…… 传统的确能为单纯的流行因素提供制衡和纠偏的作用,它包含着古老智慧的遗存(虽然也有很多非智慧的东西)。一个人的灵魂中如果活跃着传统,他就有力量对抗转瞬即逝的东西,而只有智者才能单纯依靠自己去获得这种力量。理性解放的荒谬结果是让人更多地跟着舆论走,是对独立精神的削弱。

然而,跟着舆论走是对独立精神的削弱,跟着传统走不也是对独立精神的削弱吗?民主不代表完全没有既定的文化传统,只是在传统的框架墙上,装满可以推开走出去的玻璃门。权威有它的实用性 — 给没有自己的意见的人一条可以轻松跟随的路 — 但权威的实行需有限度,需要保证跟随之人的自愿性,而不能是绝对权威的硬性施行。

作者说的对,不是每个人都是智者,更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清晰明白自己应做的选择。所以面对选择时,民主社会中的人通常是迷茫的;不像传统带领下的人们那样目标清晰。然而这种迷茫不是坏事,只证明这个拥有选择权的人在思考。也许这个选择权会让他感到困扰,但这,正是他作为理性动物本该担当之重。

人人都应按照自己的意见行事,这话虽然好听,但是社会和政治生活要求共识,所以迁就众人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多数人的意见必然占上风,这就是多数暴政的真正危险的形式…… 多数就是一切。多数的决定就是终审裁决。令人害怕的不是它的权力,而是它貌似正义。

民主确实有其不可控的危险因素。大多数人的意见占上风,就等于给某些有影响力的精神领袖机会,只要挟持住大众的情绪,想做之事无所不能。

但民主的希望在于,每个人的意见的存在都是被承认的,且有扩展散布的可能性。而非民主的政体甚至连这个希望都没有。

笔记写得针锋相对,但往下读就会明白,作者只是看出了当前社会没有百分百地利用好“平等”、“民主”、“自由”等等这些我们十分依赖的观念。由其演变出的各种问题,让他不免对日后的社会和教育发展感到很忧虑。他疾呼的其实不过是“凡事不要太过份”罢了。自由的想法,一旦成了不证自明、甚至不能被讨论的真理,也就成了一种保守;民主的政权,只要被单一意见挟持,也就成了一种暴政;太过开明的价值观,在思考前就断言凡事无分善恶贵贱,怎能算是理性的尊重,不过是漠不关心的虚无主义罢了。于是我那些反对的笔记写到后来竟有了点安慰的意味,真想告诉不能看到今天的我们的他,社会果然如他所说,没有发展得超完美,但也不是不存在希望的。

他写道:

精神自由不仅需要不受法律的限制,它更需要不同思想的并存。最成功的暴政不是用武力确保一统天下,而是使人们意识不到还有其他可能性,把还有其他道路可走当作不可思议的事情,使人们失去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给人以自由的不是感觉或担当,而是思想,是理性的思想。

读到最后一句,作者的痛心跃然纸上。在现代的美国,他所信仰的文化在消逝,理性被重新定义,人们勇敢且正义,却没有多少人能为自己的信仰定义。这大约就是这本书的核心。无论是多好的思想、观点、信仰,发展至人人在自主思考之前就已将其当作绝对真理地全盘接受,那就是一种专制和保守。


我读过这本书,摘抄下来的都是准备要反驳或补注的段落,却感觉收获良多。他把我多年来不假思索依靠的观念一脚踢掉,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它们。现在逐一捡回来了,这些终于成了真正属于我的观念。

这是一本由一个很好的老师写成的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