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

你是讨好型人格吗-1

2022-03-10  本文已影响0人  晨曦职语

看到一篇文章,讨论“讨好型人格”,我自己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一面,我觉得文章写得很好,在此跟大家分享。

以下内容部分是原文的内容,部分是用我自己的语言做了修改,以下内容是其中的一部分,明天接着分享下半部分。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扰:

害怕拒绝别人。不敢拒绝别人提出的要求,无奈中答应了别人的要求,等到发现自己无力兑现承诺又不敢去面对现实、向别人道出真相,只好编造理由和借口来逃避承诺。

害怕发生冲突。跟别人意见不一时,总是害怕会惹别人不高兴、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不敢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明明心里不认同,也只能附和别人。

害怕被人讨厌。总是想得到别人的肯定,总是不由自主地揣摩别人希望我怎么样,按照别人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用大家熟悉的话来讲,就是总在不自觉地取悦和讨好别人。

你是不是也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在“说话之前会想,我这样讲话,会不会让别人不高兴”,“经常回想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做得不太好?是不是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我当时要是如何如何就好了”。

这些行为模式就是所谓的讨好型人格,或者把这些行为统称为取悦行为,很多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只是程度轻重不同罢了,讨好型人格就是程度较为严重的取悦行为倾向。

大多数内向、敏感、共情能力更强的人更容易有取悦行为。为什么会有取悦行为呢?为什么内向、敏感、高共情的人,更容易受它们困扰呢?

研究发现:当一个人被拒绝或者被别人孤立、排斥在外时,大脑都会产生类似的疼痛感。大脑在告诉你这种状态是不好的,不利于你的生存和繁衍,你要摆脱这种状态。

另外,大脑还有一个功能叫做“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是什么呢?是让我们产生跟他人类似的感受和情绪。举个例子:当我们目睹到他人遭遇疼痛或悲伤时,我们也会感受到类似的疼痛或悲伤,从而泛起同情心,发自内心地去理解别人、安慰别人。

这种机制就是共情的生理基础,它让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状态,更好地融入社会。

当你拒绝别人的时候,由于你自己经历过社交疼痛,你会预期到别人也会经历同样的社交疼痛,换句话说,在你作出拒绝他人的行为之前,你就会想象到别人可能遭受的负面感受,从而设身处地地体会到这种感受。

这就会造成你对拒绝行为的重大阻力,让你发自内心地,不想去把这些话说出口、做出来,也就是说取悦行为源于两方面。

一是被人否定、排斥的“社交疼痛”;

二是由镜像神经元所引发的、反馈回来的“社交疼痛”。

这才是造成取悦行为的根本原因,我们总是在取悦他人,其实是因为想避开这种虚幻的痛苦。

那么,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能够无惧这种痛苦呢?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共情能力比较弱吗?其实也不是,如果我们把这种痛苦理解为阻力的话,那么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动力。

如果你对自己拥有充足的信心,你坚信自己是对的,有能力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局面,那么其实你的动力是可以支撑起你去对抗和抵挡这种痛苦的,但一旦你缺乏这种自信,那么你就很容易被这种痛苦所打倒。

一旦你对自己缺乏发自内心的相信,一旦你把自我的价值认同归结于外界的肯定和认可,那么,在这种痛苦的侵蚀之下,你的立场就很容易动摇。你凝聚起来的意志和动力很容易消散,在自我怀疑和动摇之中被痛苦击退。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形。

一种是低自尊。在这种状态下,你会感到别人比你更重要,别人的要求和期望是正确的、合理的,而自己产生的期望和要求就是不对的、不合理的,因此,你会倾向于凡事都是别人优先,把别人放在自己前面。

另一种是异质性自尊。在这种状态下,你会把什么是对的标准归结到外界,也就是得到别人认可的,才是对的。那么当你跟别人交涉时,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矛盾,否定和推翻别人的认可,我这个行为到底是不是对的呢?

实际上,这种情况下,你只是在扮演一个外界要求你成为的人而不是你自己。

想一想,在一段关系里面,可能是朋友、伴侣和同事 ,你是不是那个总在付出、不敢索取的人?你是不是会感到索取是一件很不光彩、见不得光的事情,只敢在心里想一想?

在工作中,你是不是比较缺乏自己的主见?当你面临选择或问题的时候,你的第一直觉是不是问别人我该怎么做?当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感到非常茫然、不知所措?

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可以思考一下,你可能更接近于哪种状态。

——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