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得多就能赚得多?你别逗了!
在这个消费主义的时代,买买买成了一种正义。
比如,总有论调告诉你:钱花得多没有任何不妥,反而是致富的必由之路。“花得多才能赚得多”。
曾经,我也是对这种论调笃信不疑的。
然而最近我突然开始反思:任何带有绝对意味的论调都是危险的,都值得打上一个问号,才能让自己越辩越明。
总有劝你买买买的KOL告诉你:“花得多才能赚得多。”
你不花钱,哪有动力逼着自己赚钱呢?
这句看起来天经地义的话,实际上却经不起哪怕稍事的推敲。
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我自己。
我这两三年,花钱功力日益见长,几百块的衣服已经不能满足我,动辄就要上千。
不止是衣饰,所有的东西都在“消费升级”。出门必打滴滴,吃饭拒绝快餐,生活用品也日益讲究,茶具想买安藤雅信,水杯必看西山芳浩。
这样的结果,除了一年下来卡里空空如也之外,也并没有见到收入有太大增加。
至少,我心里清楚,这几年有限的升职加薪只是因为我工作出色及努力,以及年事渐长带来的经验和资历,而不是什么我自己的所谓“消费升级”。
作为一个器皿控,在这方面的花销不经意间积少成多。
放眼四围,也是一样的情况。
当买买买成为一场“军备竞赛”,很多人在成为“富翁”之前先成为了“负翁”。
以“负债消费”为关键词,可以搜到不少悲伤的故事,如:
“我看很多书,很多电影,各种课程。沉迷鸡汤,喜欢炫耀。现在离职大半年了,信用卡已经陆续出现逾期,我无力归还。催款的人好凶,我已经不敢再接电话,也不敢再看信息了。”
还有朋友家的小孩偷偷刷信用卡,负债几十万,只是为了给她喜欢的主播打Call。
这样的“花得多”,一定无法导致“赚得多”。
而那些真正的有钱人,是因为“花得多”而致富吗?
显然更不是了。
前段时间,我们去看了一部差点胎死腹中的美国电影,在中国院线只有2.85%的排片:《金钱世界》(All the money in the world)
看了这部电影,你就会更加懂得:
有钱人的花钱方式,根本和我们想象得不一样。
一 有钱人比我们想象得更“抠门”
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是:
腰缠万贯的人省吃俭用,囊中羞涩的人却挥霍无度。
乔布斯家徒四壁,扎克伯格的衣柜全是灰色T恤和蓝色牛仔裤。
九十岁决定退休的李嘉诚,手上的腕表价值港币6000元,唯一的不同是比标准时间拨快了30分钟。
李嘉诚的女朋友周小姐,从23岁到现在的56岁,所有照片里戴着同一副大贝壳耳钉,仿佛只有这么一对耳饰,她解释说:“第一对早就不见了,那是差不多30年前买的,很便宜,但是我很喜欢。” 于是她找设计师一口气做了十对一模一样的耳环,就一直这样戴着。
而《金钱世界》这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电影,有着更加夸张的桥段:
上世纪70年代世界首富保罗·盖蒂,他的亲孙子盖蒂三世遭意大利黑手党绑架,他拒绝支付任何赎金,最后孩子的母亲盖尔不得不和前特工弗莱彻·蔡斯踏上营救之路。
有人怀疑他孙子被绑架背后是场阴谋,所以他也许是因为这个,才拒绝支付酬金。
但他在其他方面的吝啬就无从给出更好的解释了:他在英国苏顿城的家中设立投币电话,向需要打电话的朋友收费。
大家想想看我们身边的有钱人,真正的有钱人,不是工薪族的那种有钱,不是富二代或傍大款的那种有钱,而是白手起家的那种有钱人,他们的人生真的都是挥霍的反义词。
无论某些金钱成功者的节俭行为多么可笑,但谁也无法否认节俭对金钱成功者的积极作用。
因为没有节俭,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谈不上金钱的成功。
二 有钱人不是真“抠门”,他们只是花钱有道
老盖蒂是一个艺术品藏家。
他在修女慈善会上只捐了十美金,却同时花了400万美金买下提香的《阿塔昂之死》。
面对索要赎金的威胁,他眼睛没有多眨一下,但电影中他的脸上第一次出现紧张的神色,是因为害怕和一幅心水的作品失之交臂。
上面提到的李嘉诚也是,他虽然只戴6000块的手表,但并不妨碍他成为百达翡丽的大藏家。
只是他从来不戴收藏的那些名表,收藏归收藏,使用归使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名商人在老盖蒂面前花了两个小时吹嘘自己最近几年赚了多少钱,并告诉盖蒂,他正要到法国去,要在那里买一些绘画,想让盖蒂给他一些建议。
“你是对某个特别时代和特别学派的画感兴趣呢?还是要找某些特别的艺术家的作品?”老盖蒂问。
“对我来说都没有区别。”那个人不耐烦地耸耸肩:“反正我一点都分不出来,我只是一定要买一些画,我至少要花上10万元。”
“你为什么不能少花一点?”老盖蒂问,奇怪!居然有人立下他要花钱的最低数额,而不是最高数额。
老盖蒂的两句提问都特别切中要害。
首先他的收藏不是毫无方向的囤积,而是建立在对收藏这件事充分的“觉知”之上:要懂艺术,并且应该建立起自己的收藏体系。
其次即便是只有富人才玩得起的艺术收藏,也不能够挥金如土:收藏本身也是一门“生意”,也要懂得量入为出。
当今世界的财富新贵当中,最容易给人以“挥霍”的印象的,恐怕就是埃隆·马斯克了。
早在十几年前他就买了豪车又买岛,还故意撞车营造大新闻,但这么做背后是有目的的:让人们记住这样一个要改变世界的毛头小子,从而打入上流的交际圈。他要搞事情。
所以,如果那句话能被改编一下,也许更能贴近事实的真相。
不是“花得多就能赚得多”,而是“会花钱才能赚得多”。
会花钱不是乱花钱,更不是纵情享乐式的花钱,而是把钱花在能产生价值的地方。
而不是钱一花出去,交换而来的东西就迅速贬值。
三 有钱人的目标不是“获得”,而是“成为”
《金钱世界》中有一段对话,老盖蒂提到他正在写一本书,书名叫《如何成为亿万富翁》,出版社意欲将书名改为《如何挣到亿万财富》,老盖蒂对出版社的浅见嗤之以鼻:“傻瓜也能挣到钱,但是成为(being)一个亿万富翁,才是一件重要的事。”
To have, to do, to be. 在这三者之间,老盖蒂最介怀的是第三种状态。
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挣钱,或者省钱,或者其他,而是为了成为一个亿万富翁。
老盖蒂的金钱哲学虽然不能给他带来快乐,但是可以给我们启示。
确实啊,有钱人的想法就是不一样,他首先想到的是“成为”然后才是“做”,最后是“拥有”。
而我们普通人的顺序却是:我要先有钱、有保障、有时间,才能做我喜欢的事情,然后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有钱人是先有具体目标,自上而下;
而普通人没有具体清晰目标,自下而上做好细节,认为好的结果自然产生,但往往却事与愿违。
如果马云说自己“不喜欢钱,从来没碰过钱”足够让你讪笑,那老盖蒂的话会让你觉得如出一辙: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真正富有,在石油业中,比我有钱的人不计其数。”他所指的是“海湾石油”、“标准石油公司”。
这种比较似乎不太合适,因为他把个人财富与拥有数千股东的大公司总资产相比。但毫无疑问,这是老盖蒂自己的感受。
对于永远不觉得自己有钱的老盖蒂来说,唯有他自己成为“财富的源泉”,才能改变他脸上那种不能得到狂欢的厌世表情。
他说:“我并不以拥有多少钱来衡量我的成功,我以我的工作和我的财富所造成的就业职位和生产物品来衡量。”
江户时代作家井原西鹤在《日本致富宝典》中,讲了一个名为“致富奇方煎法妙”的故事。
提到有人问一位富翁:有的人明明有智慧才能,却苦于贫病,可以治得了吗?
富翁开出一剂名为“致富丸”的妙方:
“早起五两 敬业二十两 夜作八两
“节俭十两 健康七两
“以上五十两细研为末,计较称量无误,悉心斟酌调和,朝夕吞服在心,而不成富翁者,未之有也。”
是啊,想变有钱就是这么简单,只不过其中的“敬业”、“节俭”、起早贪黑,真的不是人人想做就能做到。
像我们这种追求享乐的花孔雀人设,估计是很难勤劳致富了,嘤嘤嘤。。
反过来看,硬币也有另外一面,那就是有钱人真的未必快乐。
本来对金钱数字本身的追求,以及这背后的胼手砥足、筚路蓝缕,就是和我们所理解的快乐无缘嘛。
所以我的观点是:
如果真的无法放弃生活中的那些甜头,不妨也放轻松心态,做不了有钱人也无妨。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了解有钱背后的那些“原理”,对自己花钱和赚钱的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好好赚钱的唯一路径就是努力工作;而花钱,永远是赚钱的结果而非前提。
这样,可以让我们花得审慎一点,赚得明白一点。
毕竟正如电影里所说,人生最大的挑战不是金钱,而是价值。
最后送上两颗风车小花,祝大家时来运来。
以上图片中的Vintage首饰,都能在玛德莲Vintage微店当中找到,扫码直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