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要想让一头驴前进,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在前面喂胡萝卜给它;另一个是在后面拿棍子打它,这两种方法结合就是“萝卜➕大棒”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激励政策。就好像公司里的规章制度,奖罚分明。这也属于人类三大驱动力的第二类。
根据《驱动力》作者丹尼尔的研究,人类存在三种驱动力:
第一种驱动力来自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驱动,比如饿了要吃饭,渴了会喝水;
第二种驱动力是来自外在的动力,即刚刚提到的奖罚分明制度带来的;
第三种驱动力则来自内在。是一个人的内心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欲望。
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关于猴子的学习行为的心理学实验。把一个开锁装置放入猴子的房间中央,然后离开并在一旁观察。教授们发现,在没有任何奖励或惩罚的前提下,猴子们会自主的研究这个开锁装置,并且在一段时间后已经能够熟练的开锁。
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既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也不是为了任何的奖励或惩罚,仅仅是想要满足自己想要开锁的欲望,并且在开锁后内心会得到满足。这就是第三种驱动力,丹尼尔表示,第三种驱动力才是真正能激励和调动积极性的方法,并且,第三种驱动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具备第三种驱动力,就能更好的主导自己的人生。
然而,这后两种驱动力对于当年在德国集中营里的大多数犯人们却并不适用,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集中营的犯人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恐惧。刚进入集中营的囚犯除了惊恐,没有其他感觉,因为他们不知道明天,或者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第二阶段:冷漠。老囚犯的眼里像死人一般没有一丝情感。在他们看来,与生存无关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忽略。
第三阶段:恢复。幸运得救的犯人们突然从极度紧张的状态中松弛下来后,他们并不相信自己已经自由了,感觉一切就像是在做梦一样。他们可能会出现道德出轨,还可能面临理想的破灭。
第一阶段我们很好理解,到了第二阶段,囚犯做任何事的动力都只跟生死有关,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了第一种驱动力,也是最基本的。在这种情况下,囚犯们连第二种驱动力都不会有,就算他们被抽鞭子叫他们起来干活,也有人不予理睬,依然窝在地上不动。当他们被解救出来回归正常生活,他们的精神却不能回归原来的生活。事实上,这一关是最难过的,也急需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才能恢复,而治疗的方法,一般采用意义疗法。
意义疗法就是,帮助精神崩溃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比如,一个患有严重抑郁症的老头无法接受妻子去世的事实。这个老先生爱他的老婆胜过世间的一切。心理学家弗兰克问这位老先生,如果你先于太太去世了,那你的太太会怎么样?老先生说,啊,那她怎么受得了!弗兰克马上说,对呀,虽然你现在很痛苦,但是你是在替她受苦。这位老先生立马释然了很多,因为他的痛苦变成了对妻子的奉献。弗兰克帮他找到了这件事的意义,一旦找到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因为遭受痛苦并不是寻找生命意义的必经之路,但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消除痛苦就成为了有意义的事。
《活出生命的意义》同样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善于找出生活的意义,更可以利用我们所了解到的人类的三大驱动力,来为自己适当的找出生活、做事的动力,这个动力可以是第二种的奖惩的外在动力,也可以是单纯想帮助家人朋友的内在动力。找到了动力,才有可能利用这个动力,完成某项事情。
图片来自网络比如,在作者找工作的那段时间,每天在繁忙的学业之余,还要大量的查找公司资料,每天要看最新的新闻,分析每件大事的影响。这对于作者来说本是一件很吃力也很费心的事情,一般来说是很容易放弃的。但在作者查找资料的同时,了解到这个职位较好的年薪,一下子激起了作者的动力。每当作者想要放弃的时候就想想丰厚的收入,想象到能够用这笔报酬回报父母,并且能给自己带来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就又有了动力。
最后放上一句或许能够帮助大家找到动力的话,“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