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经典每日一篇中国传统文化

这个“色”字很暧昧——论语夜读(7)

2018-11-15  本文已影响12人  乐道也

《论语》全书22个“色”字,就这个“色”最难懂,历代学者一直缠夹不清

子夏说:“尊崇贤者,以恭敬之情替代轻慢的脸色。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为君主做事能全身心投入,与朋友交往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即使自谦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已经有学问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篇之七

子夏,又一个孔子门下的大咖出场了。伴随他而来的是“贤贤易色”,这个两千年来争论不休的老大难问题。

说它老大难,难就难在两个关键问题扯不清:一是对于前面四句话怎么整体解读,二是对“贤贤易色”这四个字怎么理解。历代学者中,有些人认为前四句是说的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伦。这样“贤贤易色”就可解读为夫妻相处的原则,意思为“敬重妻子的贤惠品德而忽略其容貌姿色”。但也有很多人不认同,认为并非如此简单,因为“贤贤易色”四个字实在含糊不清,不像后面的父母、君、朋友那样指向明确,也不像是传抄过程中漏了什么字,那么它一定另有其意,其中最为难解之处,就在一个“色”字上。

“食色,性也。”提起色,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性。一个吃饭问题,一个男女性事,是人类须臾离不开也最为关心的事情。《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但如果仅仅是“色即性,性即色”,事情就简单了。问题是古人所说的“色”,含义实在太丰富了,单就《论语》而言,其全书共有22个“色”字。纵观这些“色”字,有时表示脸色,如“色难”、“巧言令色”、“色,勃如也”;有时表示眼神儿,如“色斯举矣”、“未见颜色”、“察言而观色”;有时表示形象,如“色庄者乎”、“色取仁”、“色厉而内荏”;有时表示文章的修饰,如“润色”;也有时直接就指颜色,如“色恶”。但是子夏这个“贤贤易色”的“色”,却最为暧昧,历代学者一直缠夹不清,众说纷纭。

1.指女色、好色,解读为“以尚贤之心替代好色之心”。前一个“贤”假借为动词,崇尚、推重;后一个“贤”指贤才、贤能。类似“贤贤”这样用相同的字,组成动词+名词的词组,古语中常见,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易”作动词,变换、替代;“色”即好色。

2.指姿色、容貌,解读为“敬重妻子的贤惠品德而忽略其容貌姿色”。前一个“贤”作动词,敬重;后一个“贤”指贤德。“易”作动词,轻视、忽视;“色”即姿色、容貌。这种解释,宋明理学历来最为看重,认为夫妇重德不重色,是匡正人伦关系的基础。

3.指脸色、神色,解读为“尊崇贤者,改变轻慢的脸色,正容以对”。前一个“贤”作动词,尊崇;后一个“贤”指贤人。“易”作动词,变易、改变;“色”即脸色。“易色”,改变脸色。

4.指气色、气质,解读为“见贤思齐以修德,可以改变人的形象气质”。两个“贤”字作动词连用,前者包含了见贤思齐的学习过程;后者指自我修养的过程,通过不断的修炼,培养自身的贤德。“易”作动词,变易、改变;“色”指气色,即形象、气质。

1和2可归为“美色说”,3和4可合为“脸色说”,怎么样,都能自圆其说吧?真的醉了,又是傻傻分不清。咋办?不妨先简略了解一下子夏的生平事迹。

子夏(公元前507年-?),姓卜名商,字子夏,卫国人,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44岁,是列名于文学科的学生,孔门“四科十哲”之一。说他是孔门大咖,从他在《论语》中的地位就可以看出。书中录有他的言论15处,仅次于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居第三位。子夏的那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更是不知为历朝历代多少读书人、做官人所膜拜推崇。孔子对他有个总体评价:才思敏捷,一启即发,虽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却在文学上有独到之处。尤其是论起《诗经》,独阐精微,使孔子大受启发,赞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据说子夏出身穷苦,对财物比较看重,称他为人“甚短于财”。有个故事:孔子有一天外出,眼看快要下雨了,可是他没伞。有人建议:“子夏有,跟子夏借。”孔子一听忙说:“不可,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吧,他肯定要心疼。”

在孔门弟子中,子夏不像颜回、曾参那样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异端倾向的思想家。他似乎对“克己复礼”兴趣不大,关注更多的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当时孔子已约略看出他对正统儒学的偏离,告诫他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去世后,孔门内部原有矛盾激化,特别是常常相互攻击的子张、子夏、子游等一干人,关系很不融洽。最后互相妥协的结果是选择一个新偶像来替代去世的老师,以维系孔门团结,此人就是前面介绍过的有子(有若)。在此过程中,子夏等人表现最为积极,并强迫持不同意见的曾子接受这一事实(“强曾子”)。后来有子被拉下台,孔门分崩离析,子夏也离开了鲁国,到魏国西河设帐讲学。魏文侯尊他为师,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李悝、军事家吴起都是他的弟子,而荀子、李斯、韩非等大名人也是其隔代再传弟子。

子夏晚年很悲凉,因丧子而哭到失明,一直离群索居。曾经有人给子夏一生做过总结:家贫,刻苦求学,后被孔子保荐,当了小官,孔子死后拥立有子,离开孔门后另起炉灶,丧子,失明,回归赤贫。据说曾子聘用过他,编了半部《论语》,但此说存疑。历代学者中,有不少人认为,儒家经典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到了宋代甚至有人怀疑,《诗》、《春秋》等书,都是由他所授,可见子夏在孔门弟子中地位之重要。

了解了子夏的人生经历及其在孔门中的地位之后,再回头来重新认识“贤贤易色”这句话,把它解读为“尊崇贤者,以恭敬之情替代轻慢的脸色”,这样理解是否更妥当一些呢?“易”,指变换、替代。“色”,指脸色、神色。贤者必须得到恭敬与尊崇,面对贤者,脸色随之改变,神情变得端庄严肃起来。试想子夏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人,当他面对内心敬仰的圣贤,难道不会流露出肃然起敬的神色么?

还有几个词语解释一下(其实只要度娘一下就OK了)。“事”:侍奉、伺候。“致”:送、给予、献纳。“致其身”:献身,通俗点讲就是献了青春献子孙,一般情况下全身心投入即可。“学”:指学习的过程,意为学问,学识修养。“未学”:没有学问,没学习过,自谦的说法。“吾必谓之学矣”:我一定要说他已经有学问了。

本章有两个成语记下来:

贤贤易色

言而有信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游氏: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故《学而》一篇,大抵皆在于务本。

宋翔凤:三代之学,皆明人伦。“贤贤易色”,明夫妇之伦也。《毛诗序》云,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也,是关雎之义也。此贤贤易色指夫妇之切证。

康有为:人道始于夫妇,夫妇牉pàn合之久,所贵在德。以贤为贤,言择配之始,当以好德易其好色。盖色衰则爱弛,而夫妇道苦,惟好德乃可久合。

郑汝谐:味此数语,乃诚慤笃实者之为也。凡天资之美者,学以进之;其不美者,学以化之。

钱穆:上章孔子言学,先德行,次及文,故《论语》编者次以子夏此章。或谓此章语气轻重太过,其弊将至于废学。然孔门论学,本以成德为重,后人分德行与学问而二之,则失此二章之义矣。

《四书反身录》:学以学夫敦伦,而敦伦乃所以为学也。舍伦而言学,则其学为口耳章句之学、富贵利达之学,失其所以学。

辛复元:世人只说人能敦伦便是学问,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不知学不分明,岂能敦得伦纪?

陈澧:为人孝弟,贤贤易色,事君致身,朋友有信,五伦之事备矣。时习学文,格物致知也。忠信不巧言令色,诚意正心也。三者,修身也。孝弟,齐家也。道国,治国也。犯上者鲜,作乱者未之有,天下平也。《大学》八条目备矣,此皆在《学而篇》前十章者也。朱子教人读一篇,再者教人看十章,可谓善诱。学者如欲长进,则盍遵朱子之教乎?

【学习参考书目】

《诗经》《大学》《孝经》《孟子》《大戴礼记》《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讲要》《论语新解》《论语注》《论语会笺》《论语意原》《论语集释》《后汉书》《四书反身录》《松阳讲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