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决定一个国家的格局
有人在公众号给我留言,“读书,有什么用呢?”是的,对很多人来说“读书,有什么用呢?”
宋皇帝赵恒有诗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看看,皇上告诉你读书有什么用了,心动不?读书难道只有这些作用么?
读书不单能决定一个人的格局,更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格局。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发展,是与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的。与社会整体的氛围是分不开的。满清末年,丧权辱国,其实在几个世纪前,已经埋下了今天必定落后的种子。那就是因为满清政府对待读书人的政策,以及满清政府出于愚民的统治需要,对民间对书籍对知识的需求压制,导致了中国从19世纪以后乃至今天一直落后于主流社会的整体发展,而且这个落后不仅仅是物质与技术的落后,更是精神上的。
都说中国是在近代始落后于欧洲国家,由于帝国主义的压迫等等原因导致国家落后,清朝前期还是相当不错的,说至少康雍乾的GDP占世界30%上,还是个经济强国。是的,如果纯以GDP来看,似乎是世界强国。但是,当大清盲目沉浸于盛世的感觉的时候,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整个世界上都在发生着什么呢?
此时的欧洲正发生着影响人类历史的启蒙主义运动,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而这个时期的满清朝廷再干什么呢?正在大兴文字狱!
在明朝末年,中国的思想界已经在悄悄的变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但是明末的进步思想虽然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是并没有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变革,并没有为近代反专制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为什么呢?清朝的建立撕裂了中国与世界同步的机会,满清的专制统治,尤其是对读书人残酷的压制,断送了这个转型与变革的机会。
清代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并且对对读书人有三条禁令,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在历次文字狱中,写书的,买书的,卖书的,读书的都被处以刑罚,他的目的在于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专制集权,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直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才把T.H.赫胥黎的《天演论》、孟德斯鸠的《法意》(今译《法的精神》)、亚当•斯密的《国富论》、H.斯宾塞的《群学肄言》,以及J.S.米尔(旧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和《穆勒名学》等7部著作译成中文出版。中国人真正接触到启蒙思想,比欧洲落后了不止一个世纪。
文字狱的各种不良因素严重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落后,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十八世纪初,各西方国家都已经摆脱了封建统治,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而中国由于清朝文字狱影响,文人只能在故纸堆里转圈子,做工具性学问朴学汉学,于新思想探索和发明几无任何建树。终在十九世纪末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任其他列强国家宰割。
所以,当现在还有人在讨论读书有没有用的时候,历史已经给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