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指向语言表达的“四真课堂”――同课异构大家谈 李
这两周,我校开展了赛课活动,根据此次赛课情况,并结合《“好课”标准》,李艳平名师工作室进行了题为“建构指向语言表达的“四真课堂”――同课异构大家谈”活动。

许多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心中无数不知道自己的课好不好,是否符合课改的要求;年轻教师也不知道该如何评课,从哪些方面评课,往往要等教研员和老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其实,课后只要按照以下几个问题评课就可以了。
1.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明确。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如果你的目标错了,你出力越大,则离目标越远。
语文学习目标要有语文味儿,要抛弃那些好看的非语文因素,要紧扣课标中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要体现文体特征。
李校长提到,此次赛课的一个集中问题就是目标不准确,没有聚焦语言。如果目标没有聚焦语言,那么,下面训练的越扎实,就离“四真课堂”越远!
本次赛课的目标有两种:一种指向文章内容,与文章理解纠缠不清;一种指向语言表达,但却是为表达而表达。
李校长指出,课文目标应该是:理解与运用并重,工具性与人文性交融!
例如《生命 生命》一课的目标目标定为感受如何对待生命,但仅仅是感情熏陶是不够的。本节课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学会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即运用在课文中学习的表达方法写出自己的文章。

2.教学内容是教师讲还是先让学生自学。
新授课,教师不要急于先讲。先让学生自学,边读边想,边读边批注圈点。
学生写的过程是思维清晰的过程,让学生写出答案,保证每个学生都思考,都学习,且能看到学生是否学习,学得怎样。
过去都是“先教后学”,这种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这节课是新授课,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一无所知,教师要从头讲起。
难道学生对这些问题真的一无所知吗?事实上,只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加以科学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学课文。尤其是语文学科,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反应,最易于自学,更何况高年级的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与学习能力。
新课程提倡“先学后教”,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给学生完整的充足的自学时间。
在这方面,李校长强调:上课合作学习开展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生自学可以学到哪种状态?小组合作可以达到哪种状态?举全班之力又可以达到哪种状态?展示到什么程度?即只有明确了学生在哪儿,才可以引导他。
评课关键要看的就是: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如何点拨。

3.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合作讨论解决。
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不要急于解答,可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可结对交流,互相补充、修正;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
教师要关注小组讨论的效果,看要求是否明确,组织是否得力,讨论是否有序,思想是否集中。
此外,还要看讨论的结果,看学生发言是否有深度、是否完整、是否表达清晰;看朗读是否有感情;看书写是否通顺、完整、具体、生动。
在此处李校长再次强调要清楚学生在哪儿。

4.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能退到最后一步。
李校长说,学生的知识水平、方法能力几乎同处在一个阶段、一个圈子中,那么他们的互助交流获得的提升是有限的,所以,此时需要老师的点拨。但老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能退后最后一步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时候点拨?什么情况下怎样去点拨呢?
首先看教师点拨的时机。从理论上讲,全班有一个学生能解答,教师也不要急于讲,教师要退到最后一步,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当学生思维错误时,你引导他想正确;当学生思维肤浅时,你引导他想深刻;当学生思维狭窄时,你引导他想宽阔。
当学生表达不清时,你引导他有条理地说;当学生说不具体时,你引导他说具体;当学生说得啰唆时,你引导他简洁说;当学生说不生动时,你引导他生动说等等。
同时,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常中升奇”、“旧中生新”、“对中生疑”。总之,要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发展、有进步。
只有当学生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的时候,才去点拨,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再次看教师点拨的方法,看方法是否巧妙,能否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可举个例子、可讲个故事、可画个图画、可打个比方、可示范朗读、可做到算数等等。
这也能看出教师的素养是否深厚,语言是否通俗生动,教学是否有功底。

5.教师是否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课本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要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
一册书教下来,我们应引导学生梳理归纳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使学生对环境描写有系统的认识,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作文中灵活运用。
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高水平的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低水平的教师只能按照课本,亦步亦趋教给学生零散的知识。
李校长打了一个十分生动的比方:课堂上同样用了十分的力气,缺少了归纳,可能回到零点;有了归纳,可能会得到二十分的功力。
语文知识层面的归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落实在教师的点拨;另一个是在教学环节进行完,这时的归纳是拔高性的。如这次赛课张盈老师执教的《为人民服务》这一课,用学习过该课的方法来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属于后者。

6.一节课的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恰当。
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都会精心设计,试图取得最佳效果。但一节课结束后要认真反思,是否每个环节都有必要,都合理高效?
有些教学环节单就本身来讲,可能是创新,但在整节课中可能就多余。比如有的教师上公开课不管哪一课时都要“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其实有些课不需要创设情境,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能效果更好。再如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有的教师不管什么问题都要让学生讨论,好像不讨论合作就不是新课程的要求。
其实有时学生自己学会了就没必要讨论,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老师就不要讲了。
一切根据实际情况,在备课时有些要预设,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变通,不要机械地照搬教案。
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要做到环环相扣,目的明确,不能太随意、太零碎。教师的随意性太大,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没有完整的独立自学时间。
也就是说我们在上课时要解决好预设和生成的问题。目标设置好后,要不断调整,才能达成目标。

7.一节课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否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
不管运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适度合理,在下课前大部分学生就应达标。
当然衡量一节课是否达标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口试,教师对照教学目标,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测学生是否达标。
口试的对象主要是中下等学生。口试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问,不可一下子把问题全提出让学生答,这样学生会搞混的。
可以笔试,教师对照教学目标,设计一张检测纸,让全体学生当堂做,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批改。这样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课后辅导和下节课的教学。
可以教师测学生。教师出题,学生解答,这是常用的方式。
可学生测学生。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背书、默写等可同座互测,还可以小组间对测,A小组出题测B小组,B小组出题测A小组,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