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中国过去30年的社会发展,从认知优势的构建角度看,大概有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 第二个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 第三个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美团王兴: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管理知识最重要的并不是大多数人以为的对知识进行收集、分类、保存。
知识管理的核心实际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什么才算深度认知?
1.从形式上看
- 简单的回答往往是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做出回答。
- 有深度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2.从回答的思考方式看
- 简单的答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做出回答。
- 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3.从答案的效果上看
- 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
- 有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
- 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
- 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不是我们不够努力,不是我们不够聪明,而是我们的努力有一个重大的误区。
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老鼠赛道和快车道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遇到每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
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就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而这,让我们陷入了学习的“老鼠赛道”。在老鼠赛道中,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要想从老鼠赛道中跳出来,我们就要努力提升认知效率;
而要提升认知效率,就要找到撬动效能的杠杆点——临界知识。
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是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斜杠青年
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们可能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在工作之余会利用才艺优势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并获得额外的收入。
斜杠=兼职?
如果我们把追求多元的职业体验/兼职收入作为成为斜杠青年的努力方向的话,我觉得这可能会是很多人的大坑。
在有多个兼职的情况下,所谓的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增加的往往只是一个“能力假象”罢了。你更多的只是经历了一下而已,认知深度并没有明显增加。
斜杠是结果,不是原因。
在今天这个人才高度流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对它的认识足够深刻,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
不明白这一点,盲目追求多元学习,兼职变现,表面上看是在提升能力,其实都是肤浅地拿时间直接变现而已。
你把宝贵的时间用在肤浅的兼职变现上,那并不是多元与提升能力,只不过是自己控制不住虚荣心和金钱诱惑罢了。
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
斜杠是提升认知深度的结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
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我说的多元跨界,更形象地说,叫: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想要做到极致,不是说只学某个专业的知识就够了,也不是简单地这也学学,那也学学,而是要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这一点,一定是突破专业限制的。
所谓的专业,只是人为制造的分类标签罢了。
我们被标签框定了自己的可能性。因而,学习就学习标签内的东西。
哪些“无用”对你有用?
我们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
- 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
- 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
- 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公共基础课,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
比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等。
专业必修课,就是我们所选定的专业方向。(专业能力)
这个专业不是指学校划分的专业,而是指能够打完整个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
通用必修课,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结构能力)
我们却很容易陷入自己所谓的【专业】和【标签】里面,忘记了最基本的规律。
我们应该学什么?
执行能力、专业能力、结构能力都应该学。
二八定律告诉我们: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你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通过掌握临界知识做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