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此时遇到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1
这是一本,我希望我在更早的时候——比如说去年的这时候——就已经读过的书。
如果我在那时候就已经读了这本书,那么,我可能会有几个改变:
1.明白让我效率低下的原因并非是我自制力太差,或者不够忙,而是我独处的时间过多——我一直以为自己并不是个害怕寂寞的人——也许确实如此——但是,我也并没有学会独处。
2.不再去追寻幸福或者想要把自己的时间填满,而是去追寻做事情的乐趣;
3.也有可能会花更多时间更审慎地去制定我的目标,而不是游移不定。
如果我真的在那时读了这本书,我是不是就真的会明白上面这些事情呢?
也未必,有些事情,当自己没有经历过、为此痛苦过,可能就永远不会明白。看别人的故事永远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才知道那叫事故。
那么,或许,此刻的我,此刻的心境,看到这本书刚刚好。
2
到今天为止我早起跑了七天步。
如果一年以后我每天早上还在跑步,甚至更远一点,如果二十年以后我还在跑步,那么我想我会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我老公——没有他陪着我可能起不了床,我们现在每天的程序是:闹钟响后我负责把他叫醒,他负责开灯和先从床上爬起来,然后后面的步骤就很容易;而另一个,则是《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这本书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他提到的每天记下新体验的方式,以及在书中提到的关于步行的具体内容,让我能够将长久以来自认为无法坚持的跑步这件事,变成了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作者在书中提到城市中的步行时,是这么说的:
步行者可以浏览橱窗,观察他人,思考人际互动的模式。有些步行者专挑最短的路程,有些人则会选择最有趣的路径;有些人以在精确的时间内走完同样路径而自豪,有些人则喜欢经常调整行程;有些人在冬天专挑有阳光的路面,夏天则专挑阴凉的路面走;有些人刻意调整步伐,以便过马路时刚好赶上绿灯。当然,这些享受乐趣的机会都需要培养,它们不会随便降临到那些从不设法控制行程的人身上。如果不事先设定目标,培养技巧,步行就是一件没有意义的苦差事。
我之前买了几本塞利格曼的书,看了一点点就看不下去了;之前也花了很多时间看完《哈佛幸福课》的文字版,觉得他讲得真好,但是过后还是不了了之——因为我并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要做的事情太多,还没有明确的标准。一段时间以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
而米哈里的说法,看完以后我知道了该怎么做。
那一刻我觉得,如果我每天早上去跑步,在过程中注意自己每天看到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于是我这么做了,然后发现这变成了一件上瘾的事。
3
于我而言,这不是一本很好读的书。
看到15%的时候,内容还停留在“序”的部分。总共有六个人给这本书写了序,有我见过一面的人,有我喜欢的人,还有我不怎么了解但也不怎么喜欢的人,以及,从不知道的人。看完这六篇序的时候我强烈怀疑他们看的不是同一本书,要不怎么能写出这么多完全不同的内容提要来;并且感觉,有的人应该看了很多遍,有的人可能只看了一两遍——就好像我每次写不负责任的书评时一样(不过也觉得,不负责任的书评也没什么关系,因为别人说得再仔细再动听,跟我最后感受到的东西也还是很不同;反正看书评无法代替看书)。
正文开始的时候有很多理论的东西,我对此完全不感兴趣,支撑我读下去的动力是:我想看看王烁提到过的这本书作者说的那个写日记的建议,原文到底怎么说的。结果一直读到最后,也没看到作者建议别人每天写日记——也许他是在别的地方说的。
然而很庆幸因此读完了这本书,因为动人的内容并不在最开始。
4
昨天听了一个别人推荐的音频,听到一半的时候发现有几个词很熟悉,然后想起来自己在两年前听过这个音频,并且当时觉得很震撼。而两年后的现在再听:依然觉得很震撼。
觉得震撼的原因大概是:两年前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我闻所未闻的东西,而两年后的现在,它对我依然如此;因为虽然当时我知道了这个概念,但是我什么都没做,时间长了就彻底遗忘了。
作为一个精力有限且记忆力越来越差的人,我终于意识到:“知道”某个东西并没有用,“做了”某件事情对我的生活造成了什么改变,才是更重要的事。
从这点来说,这本书应该是我过去一年中看过的最重要的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