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小学数学题引发的思考
四年级的女儿有道扩展题不会做,题目如下:888✖24✖125✖25,要求用简便运算计算。作为一名成年人,很容易就知道拆分、乘法交换律。进而得出8✖111✖4✖6✖125✖25=(111✖6)✖(8✖125)✖(4✖25)=66600000的结果。
事实上,翻开其教材,也发现这两天的内容正是乘法交换律。数学老师让孩子们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都背诵下来,背不下来者还要求“照单全抄”,可谓用心良苦。
但回到现实所遇到的状况,孩子对于新知识的应用尚需时日。其实,在给女儿讲述这道题时,我或多或少地带有些情绪,毕竟同类型的题目早在去年时,我已经列举二三。此次题目换了个马甲,或者说戴上一个面具后,孩子又没能识出庐山真面目。于是,在同一类型的题目中,再次栽倒。
对于这一过程,事后笔者进行了反思与回顾:
首先,作为成年人的思考:我们总是容易本能地对他人要求过高,尤其针对孩子时更是如此。我们成人似乎很难共情,理所当然地用现有的头脑知识去俯视、评价孩子的表现,进而引发出带情绪的教育。虽然整个过程中,自己的态度也还算中规中矩,只能算是些许“嗔怨”。但教育的良好伸展,应该如德国哲学家思贝尔斯曾说的那样,“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而这种唤醒的前提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培养起一颗如如不动的心,而不能因“有所忿懥,而不得其正”。
当心安下后,进一步思虑,会想到孩子为何数度迷惑?数学的题目如无垠的大海,永不可能尽做,而应该把握其核心与本质,领悟万变不离其宗的大道。但知易行难,随着孩子的年岁增长,学业、艺术、运动等要求占据了大量时间,各种社会大背景下的“思想品德”大行其道,占用了宝贵的生命,无法让她们体悟生命更难能可贵的本尊。即便是学习一事,也无法真正地愉悦其中,做不到基本的温故知新,常常做了捡芝麻丢西瓜者。
其实,这样的错误,何止是孩子在犯呢?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其实也在这种重复错误中轮回。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习性等差异,造成了在同一错误上,重复地发生,进而影响了我们人生的本质提升。这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孔门三千学徒,唯颜回一人好学的故事。在春秋时代,孔丘施教世人,不仅学徒多,精通六艺者也不计其数。有一次鲁哀公问丘,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答:“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同样的错误,颜回从不犯第二次,细思极恐,这样的人杰,世间有几回闻?做到这个境界,非得从自身的旧有习性中挣扎逃生,进而立志培养新的习惯。与自身的旧习惯斗智斗勇,不征服固有的陋习,无以改变命运。
书面的学习,其实只是占据我们人生总学习的极小一部分,我们人生当中的除了交纸面答卷,还有许多为人处事的经验教训,值得反思与咀嚼。借由此事,笔者将在后续的文中,对自我的人生经历进行复盘与剖析,希望能得出一个较为客观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