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历史国学与传统文化历史

《商君书》: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2018-02-16  本文已影响20人  独孤豹

本文是独孤豹原创文章,如有转载敬请说明。

细读中国历史,欢迎关注独孤豹。

1 语句的意义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句话出自《商君书·更法》,意思是追求美好德行的人不会附和世俗,要建立非凡功业的人不会将自己事业让别人来决定。

《商君书·更法》是《商君书》全书开篇,讲的是秦孝公、商鞅、甘龙等人辩论秦国变法的必要性问题。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秦孝公首先提出疑虑,秦国如果变法,势必要改变祖制和传统,肯定会引起天下人非议,这该怎么办?

 公孙鞅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对此商鞅很明确地指出,变法是不需要、也不能顾虑天下人非议的。

商鞅说出了一个不好听但却真实的话,那就是大多数人都是不知不觉、后知后觉的“愚者”,什么事情都要等到形势明朗才会认识到,在事情之处甚至之前就能预测事情发展趋势的人,是极为少见的。

因此,变法是不需要顾虑大多数人看法的,明君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大、只要能使老百姓富足,决不会刻意遵循旧的祖制和礼法。

2 历史上的例子

战国时期,赵国一度非常落后,老是受周边中山、林胡、楼烦等欺负。

赵武灵王上台后,下决心改变这一切,要使赵国强大起来。

如何强大赵国?只有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层出不穷,变法不是个新鲜事情,但是赵国变法很另类。

因为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的是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说的是赵国军人要改穿北方草原民族的窄袖短袄、更多地使用骑兵和弓箭,通俗点说,就是赵国军队要学习胡人那一套。

汉服,或者说华夏民族传统服装,有个特点宽衣长袖,这样的衣服如果是在宴会、礼仪等场合,显得很端庄华美。但是如果用于军队作战,就显得有些不便了。

赵武灵王吸取北方草原民族长处,决心向胡人学习。

毫无疑问,赵武灵王的决定瞬间炸锅了。

不用兵车改用骑马,这个还能勉强凑合,抛弃汉服(借用一下后世的概念)改穿胡服,这怎么行?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

在古代中国,汉服就是华夏民族的象征,抛弃汉服,改穿胡服,赵国人不成了胡人吗?

为了使赵国强大,赵武灵王心如磐石。无论是官僚贵族或苦谏、或悲戚、或恐吓,赵武灵王都不为所动。

赵国胡服骑射取得了成功,不仅赵国周边的中山、林胡、楼烦被赵国征服,赵国更是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

3 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商鞅这句话同样有借鉴意义。

无须讳言,大多数人都属于商鞅所说的“愚者暗于成事”类型,追求美好德行、建立非凡事业的人是极少的。

而对于想改变的人来说,在改变自己之初,所面临的最大阻力,同样来自周边人的非议。

很多时候,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是需要非凡的勇气的。

因为人是社会动物,害怕孤独是人的天性,而群体往往意味着安全。

和别人不一样,与群体通行的标准、行为模式不相容,意味着自己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群体之外,要无时不刻承担可能的风险和压力,这极大考验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比如一个宿舍,室友都在玩游戏,自己坚持去图书馆自习,久而久之,会显得另类;

或者别人早早恋爱、相亲、结婚,自己仍然形单影只、美其名曰单身贵族,总会招来别人议论。

是的,做个另类,确实要承受更多压力、付出更多。

但是,如果想最终和别人不一样,只有从最初就不一样啊。

如果选择从众,让别人的言论来决定自己的人生,这样是合群了,但自己的内心是否安心呢?

本文是独孤豹原创文章,如有转载敬请说明。

细读中国历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独孤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