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 -- 商品补充
每一种商品都具有本质属性和自然属性,这使得商品在许多方面具备有用性。商品的这种有用性使商品具有了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以商品本身为载体,不能离开商品而抽象存在,因此,如铁、纸、小麦、金刚石等,它们本身就决定了自己的使用价值,这与人们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付出的劳动没有关系。考察商品使用价值的前提,是商品具有一定的量。
商品交换的显著特点,就是从商品中剥离了使用价值。在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就可以完全相等。
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无论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是劳动的产物: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由此可见,商品具有价值,是因为商品中凝结着抽象的人类劳动,它的价值量由劳动量来计量。
由此可见,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1],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在相同时间生产出的商品,具有相等的价值量。
上衣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特殊需要。要生产上衣,就需要进行特定形式的生产劳动。这种以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示劳动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称之为有用劳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构成了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如图所示,裁缝生产出的上衣,不管是他自己穿还是当成商品出售,都具有使用价值,这是通过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而只有当上衣被作为商品出售,才具有价值,此时它是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在作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中,它们的使用价值已被剥离,因而缝和织这两种有用劳动的区别也被撇开。作为使用价值的上衣和麻布,是人类劳动同布或纱的结合,而作为具有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不过是无差别劳动的凝结。
同样,这些价值所包含的劳动之所以被看作劳动,并不是因为它们同布或纱发生了生产关系,而是因为它们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正是由于缝和织是两种不同质的劳动,才形成了上衣和麻布不同的使用价值;而正是因为这两种劳动质的区别被抽去,让它们成为同质的劳动,才形成了上衣和麻布的价值。
就使用价值而言,影响它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不同的具体劳动;就价值量而言,影响它的则是商品中包含的抽象劳动的量。
一切劳动,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上的耗费,也是在特定形式上的耗费。作为抽象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劳动,它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价值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出的两个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要素,同时又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两极,这两种形式总是分配在通过价值表现互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同一商品在同一个价值表现中,不能同时具有两种形式,并且,这两种形式还是作为两极互相对立和排斥的。
一种商品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等价价值形式,由它当时在价值表现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也就是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
说明只有在不同商品的等价交换中,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体内的价值,才能得以具体体现。
一般价值形式是所有商品交换关系的反映。由此可见,在这个世界上,生产商品的一切劳动都具有人类一般劳动的性质,这种性质形成了生产商品劳动的、特殊的、社会的性质。
一般价值形式,顾名思义就是价值的一种形式。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可以是任何商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当一种商品被其他一切商品当作等价物排挤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都通过这种商品统一地表现价值时,它就成为了货币商品。
从相对价值形式的性质来看,一般的价值形式将商品的价值表现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表现在同一种商品上,例如麻布,因而使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能通过麻布表现出来。每个商品的价值由于与麻布等同,现在不仅与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相区别,而且能够与一切使用价值相区别。因此,只有这种形式才真正使商品作为价值互相发生关系,或者使它们互相表现为交换价值。
与相对价值形式相适应,等价形式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麻布从商品世界中被分离出来,专门充当一切商品等价物的商品,获得了一般等价物的性质,具有相对价值形式,因此能够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织,这种生产麻布的私人劳动,也就从一般社会形式,变成了人类劳动的一般表现形式。这样,商品价值中的劳动被物化,是被抽去了具体形式的抽象劳动,把一切具体劳动都转化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zhi可以用麻布来衡量价值,抽象劳动化成人类劳动力的耗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