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号挑战12天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内涵

2021-09-12  本文已影响0人  王萍42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要想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必须弄清楚思维的内涵。下载并查看期刊,关于思维内涵的界定,借鉴的是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蒋秀云老师的观点,她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提出“语文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主要包括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和提升思维品质三个维度。”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等特点,将小学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思维形式、思维品质、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结合自身实践,借鉴、整合,发现不同方面指向的内容不同。

(一)思维形式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其中,形象思维包括三个方面:引发学生联系;激发学生想法;引起学生情感共鸣。那么在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在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重视对文章内容字、词、句、段、篇的联系。如低段学生部首字理的分析;中、高段学生文章结构的分析;以及文章顺序等方面的内容。

(二)思维品质

小学生思维品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思维的深刻性、敏感性、灵活性、批判性与独创性。其中思维的深刻性主要是指思维活动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主要指向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维的敏感性,主要是指能否通过具体形象进行关联或者是概括为逻辑思维。

(三)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借助思维材料设计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的桥梁。思维的方法有分析、综合、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系统化。思维方法也正是我们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借助思维材料,设计思维活动,从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四)思维习惯

小学阶段,我们要培养学生以下两方面的思维习惯:一是独立、多角度的独创性思维;二是质疑问题的批判性思维。

弄清思维内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后续将陆续更新小学语文思维发展的路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