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电商的未来
海南在2020年之前的社区电商也不少,基本上都是本地的电商,包括海垦,乐菜猫,椰林优选等等,每个电商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区别都不大,主要就还是以生鲜蔬菜水果为主,流量基本靠在社区做服务的合作伙伴带来,因此,每家都是不温不火的,只是在疫情期间有些销量,但5月份以后,国内疫情得到了控制,基本上就是写零零散散的销量了。
等到10月份,滴滴、美团、多多一上来,社区团购开始轰轰烈烈了,这个时候,这些社区电商就有点招架不住了,虽然国内疫情又有所抬头,社区销量节节攀升,但这些增加的销量都流到了这几个大厂去了。原来的本地社区电商也差不多还是原地踏步踏。
究其原因,社区电商开展的轰轰烈烈,但生鲜食品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还是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说,保存时间短,容易损坏,商品不标准,这些都会影响购物体验,影响了购物体验,要去赚钱就非常困难了;同时社区电商的用户留存是个很困难的事情。
比如说在7、8月份冒出来的千鲜汇社区电商,一开始轰轰烈烈,打得其他本地社区电商几乎没有还手之力,随着钱烧的没了,大厂的快速推进,现在已经没有声音了。用户呢,已经快速地转到大厂去了。
对于生鲜社区配送业务,从整体上来开看,这种业务要赚钱,那就只有提高价格,但是可能吗?不可能!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大厂要进到社区电商这个行列里呢?不为别的,只为了流量。
实际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生鲜销售的流程,我们就知道,我们在网上买菜,实际上是网站给我们的福利,不说那些特价菜,就说平常的生鲜食品,基本上是经销商或者代理商给平台一个商品价格,这个价格基本上就是经销商能赚钱(微利)的水平,而平台加多少钱呢?基本上就是10%的水平,10%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包括仓库成本、物流成本、工作人员成本(大厂工作人员成本更高),系统开发维护成本,提货点利润成本……这些成本单单一个拎出来估计都不止10%了,所以生鲜社区配送要做的盈利基本上除了调高价格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办法。
但大厂为什么能够承担这些成本呢,说起来就是这些大厂有钱,我可以烧得起,再加上自带流量,成本分摊相对来说少一些,同时这些商品购买者还可以增加这些大厂的流量,而且这些流量是可以留存下来的,这才是这些大厂考虑的问题。
那不是大厂的社区电商还有生存的可能性吗?
也是有的,走自己的路,这里边最典型的就是品品社区团购,这家社区电商走的是精品路线,商品不多,但每一种都有特色,以团购的形式进行销售,并且在实效上要求不高,针对的社区人群是那种对生活有一定的品味追求,对价格不是特别敏感的人群,这样利润也相对高点。
社区电商是个好的形式,但如果没有足够的钱去烧,还是不要去参与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