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识3
三、涅盘寂静:
涅盘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翻译成为中文称为圆寂。“圆”
既是圆满;“寂”既是寂静。我们通常会看到 文上写某某出家人圆寂了,
此意既是表示某某出家人涅盘了,这是错误的,是一般人误用的,是一般人
误用了这个词语。“圆寂”的意义是灭生死、灭烦恼而达到解脱无为的境界,
既是不生不灭。
“灭生死”是众生不用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轮回,了生脱死了,称为灭生
死;“灭烦恼”是凡夫有种种烦恼,如果觉悟,把全部的烦恼都放下,既称
为灭烦恼,涅盘又称为解脱,就是解脱生死与烦恼。那么“解脱”是怎么一
回事那?打一个比喻:你们被关在监牢里面,今天被释放,重见天日,得到
自由,得到解脱,解脱有自由的意义。解脱是针对生死与烦恼来讲,佛陀说
我们众生被烦恼所束缚,所以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得到自由。烦恼是我们
心中的监牢,把我们的心层层的捆绑住,给予我们种种痛苦。解脱烦恼,并
没得到一物,反而是把心中的贪嗔痴及见解所执著的渣滓皆丢光。如果追求
解脱者想“得到”解脱,那就是错了,因为解脱是“什么都得不到”,心中
无所得才叫做解脱,只要你得到一物,就没办法解脱,因为解脱只是把一切
的烦恼放下罢了。证悟涅盘者真正见到不生不灭的诸法真相(涅盘)。我们
凡夫在这世间所见到、所知道的一切都在无常的生灭(诸行无常),对不生
不灭的诸法真相不知不觉;修行者解脱生死证悟涅盘时,他见到万法原来是
不生不灭的,此是诸法的真相。佛经中常说:“证悟涅盘的圣者看到一切都
是不生不灭。”涅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经常会误解涅盘是一种境界,
很多人以为我现在在生死烦恼的此岸,某某人证悟涅盘就是进入涅盘的境
界,事实上涅盘并不是进入一种境界。为什么这么将呢?我们来看因果,有
因必有果,如果那个因是无常的,期所形成的果必然也是无常。如果涅盘是
一种境界,能进入那种境界,必然能够出,有进、有出,就是有生灭,那么
它必然是无常的。所以涅盘并不是一种境界可进、可出;涅盘也不是可以得
到一物,更没有证悟到涅盘的人,《金刚经》上说了:“菩萨应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其义是:实际上并没有众生进入涅
盘,没有证悟涅盘的人。因为诸法的真相是不生不灭,里面找不到一个“我”。
诸法无我,又是不生不灭,所以没有人进入涅盘。觉悟者证悟涅盘时,并不
是感受到“我”证悟到涅盘,因为当有“我”的概念生起时,它就生起凡夫
见了,所以涅盘者很肯定,也不觉得有“我”证悟涅盘。
在这世间里,凡夫一直执著又“我”,认为“我”这个众生坐在大悲殿
里听法,当你证悟涅盘,就很清楚的知道没有我坐在大悲殿里。者是很难想
象的,但是实际上就是如此。因为刚才我们是用一念一念生灭的心,正忙着
在身体内、心念中、身体外、不是身体不是心以外寻找“我”。这样,我们
的心就一念一念的在生灭,这些生灭的心都找不到我。那么,当修行者证悟
诸法不生不灭时,它知道这个生灭的心都是不生不灭时,那个我去了那里呢?
根本没这回事,好像刚才我问那位居士,他真的见到它家里的猪没有猪,也
不叫做什么名字;同样的,真正见到涅盘者,他就知道根本没有“我”这回
事,也没有想起有没有我进入涅盘,所以证悟涅盘是没有人证悟涅盘。经中
说没有中生灭度,既是说没有众生进入涅盘。觉悟就是无人,也无我在轮回。
觉悟者真正觉悟到没有人,也没有我,所以没有证悟涅盘者。这样的觉悟者,
他内心归于平静无生、清凉自在、无为、离一切妄想。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离一切“妄想”。“妄想”就是众生种种的心念,
根据佛法说我们众生从出世到现在都在妄想中,这些妄想告诉我们世间种种
的事情。比如刚才所讲的“雨水”,你认为天上有雨水落下,这就是妄想,
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种因缘形成“水”从天上掉下来,并没有雨水,雨水只不
过是一个名称罢了;进一步说“水”也是一个名称。我们在名称里面生起种
种妄想,所以当一个人没有种种妄想之后,就不会认为有雨水掉下来,那时
候他内心归于平静,称为寂静,所以涅盘是离一切妄想。一切妄想都包括在
语言当中,凡夫执著语言,依据种种名称,分别种种事物,是我们坠入种种
语言、事物当中。因为涅盘是离开妄想,不在语言范围里面,所以涅盘不可
以用语言来阐释。《法华经》上说:“诸法寂灭相,不可义言宣。”既是此意。
虽然没有证悟涅盘的人,但是凡夫的我们还是要依赖语言来了解它,结
果佛陀慈悲,巧妙的运用语言来告诉我们,有所谓证悟涅盘的圣者,他们是:
佛陀--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得觉者。
菩萨--证悟到无生法忍、无住涅盘的圣者。
辟支佛--证悟涅盘的圣者。
佛陀运用语言宣说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圣者,但是学佛者千万不要执著
有阿罗汉进入涅盘,因为阿罗汉没有说他进入涅盘,而是凡夫认为有“人”
进入涅盘。
我在举一个例子:天上的雨水滴下来,刚好滴在一朵花上,这跟你用浇
花器浇花是一样的,而你却认为是“雨水”滴在花上;进入涅盘只不过是诸
法的因缘已经散离了,他进入涅盘,但是没有任何“东西”进入涅盘;既是
说一个人的生死因缘已经没有了,我们说他进入涅盘,但是并没有“人”进
入涅盘。
我们学佛者,或时在座各位总会有一些疑问,那就是诸佛、菩萨、阿罗
汉死后何去何从?佛陀去了哪里?现在在何处?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没来救度
我们?佛陀说这些疑问是迷者的无明妄想,对事物如实知见的证悟者来说,
在他们的智慧中并没有此烦恼。凡夫有无明妄想,认为有“我”,有“我”
就有“他”,那他是谁?他就是佛陀,所以我们要找佛陀去了哪里?如果没
有“我”,没有“他”,有谁去了哪里?所以我们不可以说证悟涅盘的佛、菩
萨,他们现在在哪里?根本没有这回事。打一个比喻:比如我把一朵花放在
眼镜上,叫做“眼镜花”。因为我们凡夫把在湖里的水叫做“湖水”;在海里
的水叫做“海水”;在河里的水叫做“河水”,所以这朵花在我的眼镜上,我
把他叫做“眼镜花”。我把花从眼镜上拿下,你就认为“眼镜花”不见了。
但是当我们认真、理智的想一想,并没有这回事,只不过我们凡夫执著名称
里面有一实体,就有东西来,就有东西去,眼镜花亦复如是。如果你认为有
眼镜花,那就是执著眼镜花这个名称,而生起妄想。
因为这些妄想,所以我们就生起佛陀入涅盘后去了哪里的疑问,证悟涅
盘者离一切妄想,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我们凡夫没有办法知道涅盘的境界,唯有智者内证,不可以凡夫的戏论
来了解。佛陀把凡夫的妄想称为戏论,我们不可以此来分别、了解涅盘,以
及证悟涅盘者何去何从。生死来去是众生无明的妄想,这是我们凡夫迷惑之
所见,把一切看成是实在。比如刚才我讲的眼镜花就是这样产生的。因为我
们执著种种妄想而迷惑,见到有生、有死、有众生、有我,认为实在有而生
起执著,就看到生、灭。
实际上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所以涅盘并不是生、灭幻相以外,还有个
不生不灭的境界。既是说:我们往往误会在生、灭中没有涅盘,而在生、灭
以外可以得到涅盘,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妄想执著有生、灭,而看到生、
灭之相,实际上在生灭当中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三法印的第三个法印是
涅盘寂静,它是指万法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但是凡夫不知不觉,大慈大悲的
佛陀却为愚昧、执著的我们开示诠释。
四、总结:
佛法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如果有人演说佛法,其佛法中包含这三个真
理,那么,这些佛法就是属于出世间法,称为究竟、了义法。既是说他所演
说的佛法已经彻底地讲到究竟处了;如果不符合这三法印,那么,这些佛法
只是属于世间法的范围而已。如果彻底、清楚地阐释佛法的话,那必定具足
这三法印。比如有人说一切都无常,那是讲错了,因为诸行无常不是一切无
常。如果一切都无常,那岂不是佛无常,涅盘也无常吗?所以我们用此三法
印来分辨佛法是否究竟,是否了义。
有些佛法并不包含三法印,比如:佛陀告诉我们在生死轮回中,如要离
苦,就要行善,行善能使修行者升天,这只是佛法中的善法,属于世间法,
它并不在三法印的范围。这些佛法不究竟,它只能使我们升天,不能朝向解
脱,所以三法印是用来印证佛法是否究竟不究竟的。
学会这三法印,以后有人问你佛教讲演些什么道理?你就可以很肯定的
告诉他,究竟佛法都离不开这三法印,它是宇宙的真理,我们凡夫对它不知
不觉,伟大的佛陀就为我们阐释。三法印并非属于佛陀、佛教、或是任何宗
教,但是发现此真理的人是释迦牟尼佛,从佛陀的口中讲演出来,所以称它
为佛法。佛法亦是一个名称,就如“眼镜花”一样,我们不要被这个名称所
束缚,不论何人讲出的道理符合真理,它就是真理,不一定由佛说,真理任
何人都可以演说,所以我们听闻佛法时,要依法不依人。既使是杀人魔说三
法印,只要说对;不是因为他是杀人魔,就认为他演说的三法印是错的。因
为真理就是真理,绝不因为是谁讲演就是对或错,所以我们要确认、辨别佛
法真理的中心--三法印。
四圣谛〖四圣谛的意义〗“谛”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谛”是
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
“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
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
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辟支佛知道世间的
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灭苦的果,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道”。这
个“道”是种种的修行方法,他没有办法开示诠释,所以四圣谛唯有佛陀能
圆满的阐述。在佛陀未出世之前没有四圣谛,其他的圣者是以观十二因缘而
觉悟的。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
“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
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盘的道路--出世间的
因。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既是有
各种的心病,佛陀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诉众生,并且指出那些
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四圣谛的次序〗
㈠、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
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㈡、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
除。
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㈢、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
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
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盘。
㈣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
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
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一、苦圣谛〗
苦既是逼恼的意思。众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苦
相可分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两种果报。
㈠、苦处:⑴、有情世间:众生的身心活动,称为有情世间。
⒈根据众生的种类来分:它可分为五类:地狱、恶鬼、畜生、人、天人,
称为五趣;另一种分类加上阿修罗,和称为六道。
⒉根据三界来分别:根据欲(欲望)以及色(物质),有情世间可分为
欲界、色界以及无色界。
1、欲界:有饮食、睡眠、情爱(淫欲),这三种欲望。欲界的众生皆
具有此三种欲望,然而人类除了这三种欲望外,还加上爱财,爱名,称为五
欲。
2、色界:此界的众生都是依据禅定进入色界,没有欲界众生的欲望,
唯有清净微妙的色身。
3、无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不但没有欲望;而且也没有身形的器界;他
们没有身体,也没有外在物质的世间;只有五蕴中的“受”、“想”、“行”、“识”
等的心,以及心所生发在活动。
⑵、器世间:根据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的物质,以及星球、日月、
山河大地,乃至小如针线等物质,以及物质的活动现象,如光、声音、风、
冷、热等。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是由我们过去的烦恼,造种种业所形成的力量而产生
的,因为过去的烦恼造作,所以现在受报;现在的烦恼又继续造作。凡所造
作(有为)都是无常;无常必然是苦,为什么呢?因为无常就不自主,不自
在;众生对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不能做主,所以称为苦处。
㈡、苦相:⑴、三苦:
1、苦苦:苦受以及顺苦受的法。“受”有苦、乐、舍三种受,我们在
生活中感受到苦。苦苦是指苦受。除了苦受外,还有引起苦受的种种法也是
苦,被称为顺苦受法。比如你的手被火烧到,手痛是苦,而烧你的那些东西
的作用也应该归于苦。我们会感觉到苦受是由嗔引起,我们要远离、要抛弃,
但它又如影随形般地穷追不舍,所以我们觉得苦。八苦中的生、老、病、死、
怨憎会五种苦属之。
2、坏苦: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苦。我们享受快乐时,它却
如朝露般的消失无影无踪,令人怀念,我们贪爱,就感受到苦,称为坏苦。
是你感受到快乐的东西,称为顺乐受法,因为变坏所以苦。爱别离与求不得
苦属之。
此苦苦与坏苦是由嗔、贪所引起的,此两种苦凡夫可以世间的智慧觉知
之,称为世俗谛苦。
3、行苦:一切有为造作都是迁流变化,它包括苦苦、坏苦、舍受。我
们不把不苦不乐受(舍受)当作是一种苦,但依行苦来看,它也是一种苦,
原因是:“舍受”是不永恒地,它无常变化,舍受之后,乐受、苦受业接踵
而来,因为它迁流变化,不能做主,不自在所以苦,此称为“行苦”。此种
行苦愚痴的凡夫不知不觉,唯有圣人能觉知,称为圣义谛苦,五取蕴苦属之。
⑵、八苦: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
得苦及五取蕴苦。
1、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
迫,就是苦。我们住胎时,子宫是最小的牢狱、胎儿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
团,好像坐监牢,痛苦极了。此外,子宫里的种种不净,如羊水、血等,我
们都得忍受,真苦;胎儿出世时,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有如两座山压
顶,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
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婴儿的皮肤很细嫩,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身
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此外,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比较安全,一出世
就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种苦。
2、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
的不听话,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样样不如
人,因而觉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纹满面,腰弯背娄,老态龙钟,做
不了事情,苦死。有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又担心被子女遗弃、孤寂与疏
离难以挣脱,寻取温暖与亲情难得;年轻力壮时,高朋满座,意气风发,神
采飞扬,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遇却是如此的孤单,寂寞与凄凉。
3、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
轻微,有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最可怕的是牙
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要让你三分,真正来讲,“吃”是病,贪东西也是
病,但这些是属于心病,这儿讲的是身病。我们的身体有如机器,终归会变
坏,变换就是病苦。
4、死苦: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临命
终时,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
变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如果有一天我
们发觉双手不能动弹,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各部分慢慢的动
弹不得,内心一定很恐慌,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这生、老、病、死苦,
甚至已经麻木了,无可奈何的接受;大家说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么?但是
没人讲反正要病嘛,理它干嘛?当你病了,会呱呱叫,病苦来时,就受不了。
当死还没来临时,你嘴巴大,爱讲大话,当它来时,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
刀指着你,你会吓的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还没动到你,就吓到如此
这般,等死期到来时,更不用讲了。
5、怨憎会苦:我们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
怨憎会苦。
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
夫妻之缘难断,必须天天见臭、面脸臭;或是打工仔,虽与老板不和,但为
了家计,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还有某些同事,
跟你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
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
6、爱别离苦: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
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比如做父母亲的,女儿
出嫁或是儿子出国留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
哭哭啼啼;有的睡不着,吃不下。这些还不太严重,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
爱,相爱的人却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侣就因此跳楼殉情。在西方有罗密欧与
朱丽叶;在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常使同情他
们的人泪流满襟。
7、求不得苦: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
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
为人的欲望太多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取蕴苦:我们对五蕴(既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
的身心产生执著,称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
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
㈢、总结:在这三苦与八苦中,真正的苦是发生在于“行苦”,此苦唯
有圣人能觉知。
佛教所说的苦与世间人所说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并不是
世间人所知的苦受、乐受的苦而已,佛陀所觉知的苦是:这个世间一切都是
有为变化,终归变灭,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称为“行苦”。如果佛陀没有为
我们阐述,我们凡夫对它是不知不觉的,因为我们迷在苦、乐之中。这个苦
必须以智慧观察,所以初学佛者应以闻、思、修中的“闻慧”来了解“行苦”
是一种苦。这个“行苦”并非“苦苦”与“坏苦”,而是因为不自在,就是
苦。苦圣谛中最究竟的苦是“行苦”,如果没有它,我们可以想尽所有的方
法,修各种福报,追求种种的乐受;如果福报很大,在天上或人间享受五欲
之乐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苦为何物,只知道乐,那么这个苦圣谛就没法成
立。但实际上并不如此,这五欲之乐是包含在行苦中,因为它会变化、变坏;
也就是说即使升天做天人,在天上享乐,但天福有享尽之日,乐报没了,苦
报就接踵而来,所以“行苦”是真正苦之所在。
〖二、集圣谛〗
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取,
招感就是业力被烦恼所引发出来;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因为我们过去造种
种的业形成力量,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受种种苦。所以
这个集圣谛所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行。
㈠、 烦恼:佛说我们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教导我们以八万四千法门
对治之。然而这个八万四千是表示多数,它说明众生有很多烦恼,我们不可
能全部认识,只要认识主要的烦恼即可,它们是六根本烦恼以及大、中、小
随烦恼。由于时间有限,我在此只讲六根本烦恼。此是凡夫非常严重的烦恼,
因为他引发其它烦恼的生起,所以称之为根本烦恼。六根本烦恼又称为十惑,
它们既是:
⑴、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
人类的一生就是在这其中打滚,虚度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
愿被他束缚。
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这工作,拼命想发财,这
就是贪财。
同事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些人又贪吃;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
(淫欲)有种种的贪求,所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五欲而过活;如牛
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也如牛一样被五欲牵着鼻子走,所以五欲的贪是烦恼。
⑵、嗔就是生气的意思,这个生气有很多种类,人家骂你,不能忍受,
起嗔心。
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你追求;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
欢的境,你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⑶、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
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好像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
样去?此外,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既是说对于真理的真实、三宝
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无知,都是愚痴。
另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比如人家为你讲佛法,你不懂对或不对,
人家跟你讲对的,你以为是错;人家跟你讲错的,你却以为讲对,这也是愚
痴。
⑷、慢: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
如某人的儿子修完大学课程后,那个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
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他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
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慢的种类:
1、有些人很有能力,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
2、有人的地位很高,你以为跟他平等,结果你觉得自己了不起。
3、自己比别人差,但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不做
而已,这是慢的心里在作怪。
⑸、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怀疑。
⑹、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乃至身心以外有我。
⑺、边见:执著断、常二见。就是说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住“常”;
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这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就是有这
两种邪见,称为边见。
⑻、邪见: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它包括:对因果起不正确的知见,拨无
因果;认为没有过去世,没有将来世,这些都是邪见。
⑼、见取见:执著我们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我们凡夫又一个很
深的执著,认为我的见解才是对的,别人的见解都是错的,这叫做见取见。
⑽、戒禁取见:执著不正确的戒律,称为戒禁取见。比如有人放生,放
鸡说以后不能吃鸡;放乌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这其中没有因果关系,
根本无此事,佛陀是根据因果道理来制定戒律,所以这是戒禁取见;甚至有
人认为一定要吃素才能解脱,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菩萨道行者,
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杀害众生,所以吃素,这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并非
是为了要解脱而吃素,如果吃素能解脱,牛羊早都解脱了。
更有些人持牛羊猪狗戒,他们学习牛羊猪狗所做的一些行为;有些不吃
这些众生的肉,好像兴都教徒认为牛是神圣的,所以不吃牛肉;某些教徒却
认为;猪是肮脏的,所以不吃猪肉等,这些都是戒禁取见。
这六个根本烦恼妨碍我们解脱生死,其中严重的三大烦恼是贪、嗔、痴,
称为三毒;在这三毒中最严重的是贪爱。(请参考《烦恼》)爱的种类:
1、对乐欲、财富、权势等五欲之贪求与执著。
2、对意念、理想、观点、意见、理论、概念、信仰的贪求与执著。
3、求生存、求再生、求生生不已及永生的贪求与执著。
4、不再生存的渴求。
佛陀说我们烦恼中的“爱”是集谛的主要原因,故集论说“若爱、若后
有爱、若贪喜集行爱、若彼彼希乐爱是名集谛。”就是说贪爱是苦生起的主
要原因,我们对现前的事物苦苦贪求,此称为爱。
1、后有爱:我们想要追求永恒的我,追求死后的将来,而这样的贪爱,
使我们死后将来再继续受生,称为后有爱。
2、贪喜集行爱:当现前的境界出现时,我们因迷惑而执著它,称为贪
喜集行爱。
3、彼彼希乐爱:我们知道现前这样快乐的境界,追求将来也要有这样
的境界,称为彼彼希乐爱。比如今生夫妻生活适意、恩爱,希望将来死后夫
妻再结来生缘。
因为这种种的爱,使到我们死后再来生死轮回。由这个贪爱的烦恼使我
们产生常、乐、我、净四个颠倒。在这个贪爱之中有一个“自体爱”,称为
我执。众生对这个我执深执不舍,便无时无刻都在求生求存,求再生,求永
恒的生存。因为这个贪生的欲望,使得过去、现在所造的诸业得到滋润,继
续向前推动。业是过去的因,贪爱这个烦恼是现在的缘,因缘和合,我们就
生生不已,一生有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