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仅是母亲的儿子
母亲这一生,命很苦。
一
九岁丧母,十九岁失去三岁女儿。
从一九四九年生下大哥后,接二连三地生下七个小蛋子,再也没见到闺女的面,这在当时农村实属罕见。
一九五八年,营口县开始在周家修水库,我家被迫移民。
无奈之下,母亲和父亲只好求助舅舅,于是,父母带着我的四个哥哥,搬到了于家村。
第二年,正值盛夏,我在焦阳似火,万物饥渴的日子,降临人间。
我出生后,困苦与明目繁多的各种“运动”相互交织,困惑与挣扎相互纠缠。
在不知不觉和迷茫中,度过了幼年,少年。
一九七五年,我正在本村读小学,二月四日的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营口海城地震,把我从梦中惊醒。
幸好,我们全家都安全无羌。不幸的是,就在震前一年,我家用1300多元购买舅舅的三间半瓦房,却被一场强震,毁于一旦。
地震让我家失去了房屋,暂时住在高梁秸码起的三角架里,免强过冬。
生活上的困苦,再加上精神的困顿,都没有压垮母亲的坚强意志。
在母亲的倡议下,经过精心筹备,在震后的第三年,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盖起了五间瓦房,这在当时,也算是个奇迹。
虽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可是,母亲那颗紧绷的心,并没有一点轻松。在农村,男孩子多,再受成分影响,搞对象成了老大难。
那时,母亲心急如火,整天为几个哥哥的婚事愁眉不展,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二
为了少让母亲操心,我只有做个懂事的有出息的孩子。
就是这样,我在学校,从小学到中专毕业,一直是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
回到家里,绝对是母亲的好帮手。
不知是不是天意,从小母亲就偏爱我。
一九七七年,我家盖新房,这在当时的农村,除了婚丧嫁娶,算是件大事,而上梁的日子,一定要择个良辰吉日。就是这么重要的关节点,母亲把一个秘不可宣的重要任务交给了我。
在上梁的头一天晚上,母亲偷偷告诉我,叫我在第二天天蒙蒙亮,到正在新建的房子去把东西两根顶梁柱,各搂抱一次,来回的路上,不许说话,不能回头。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全家人都还在熟睡的时候,母亲把我偷偷叫醒,我小心谨慎地来到新房子中央,按照母亲的嘱咐,原原本本,顺顺利利地完成了母亲交办的任务。
返回家里后,母亲还特地问我,“有没有回头?”,我说,“没有。”
那时,我也不知道到底有什么讲究,我也就此事问过母亲,母亲也没有对我明说。
三
在震前,我家有几件老古懂,一台标有英文的缝纫机,一块大英格手表,一块长方形的翡翠玉佩,一副金耳环,还有镜框里的几张老照片。
照片里,有姥爷的,戴着一顶礼帽,上身穿中山装,右上兜别一支刚笔,壮重大方。有父母年青时的合照,看上去,大约是在解放后不久照的,年龄也就在四十岁左右,是不是在给我周岁照时拍照的,我也弄不清楚。另外,还有我的一张周岁时的照片………
在所有的照片中,唯一一张是彩色的。很可惜,那些老照片,随着一次不可预测的地震,埋进了废墟,成为了让人不可遗忘的历史,是遗憾,也是回忆的资源。
至今我清楚地记得,我的那张照片是一寸的,坐姿,上衣是红色,下衣是蓝色,红蓝相映,十分醒目。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炯炯有神,明亮清透,非常招人喜欢。难怪,我的照片,为什么会出现在多家的镜框里。
在小时候,我曾经问过母亲,“过去能拍摄彩照吗?”母亲笑着回答我,“傻孩子,那是后上的颜色。”此刻,我才恍然大悟。
四
母亲健在时,只要有哪位老人回忆起我小时候发生在我身上的趣事,她老人家就好像春风吹过,立刻就会提起精神,有说有笑,津津乐道。
可是,毕竟生不逢时,我出生就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
或许是母亲的怜悯,听母亲说,小我四岁的六弟出生后,照常理应该给我断乳,可母亲仍然啥不得。因此,我就成为兄弟七人中唯一受到特殊关照的人了,你们说我有多幸福。
这还不够,我在五六岁时,母亲仍坚持给我留辫子,每当提及此事,老人家都充满快乐和欣慰。
由于我小时候相对懂事,听母亲的话,既使到了上学年龄,母亲也不愿让我上学。后来我才明白,老人家十分需要身边有个帮手,我也恰是处在这个当口,我是最合适的人选,我也乐意在母亲身旁帮助照看两个弟弟,这是母亲的信任,也是我一生的光荣。
在那段困难时期,每到春耕之后,夏秋之间,父亲都要到城市里打个短工,贴补家用。为了挣工分,换口粮,大哥和二哥平时必须到生产队劳动,家里的耕地和自留地,还有家务,几乎都落在母亲的肩上。
每次母亲下田劳动前,都会反复嘱咐我,”要看好两个弟弟,不要远走,有事去找我。”每次我都会痛快地答应,并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
现在回想起来,一个十来岁的人,能照看两个弟弟,你说难不难,如果都听话,不哭不闹,那该多好啊。
母亲在田地里辛苦劳作,我在家里看家望门,带着两个还不太懂事的弟弟,心酸与快乐并存,亲情与风雨共济。
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刚强人。每年家里的棉活,年年翻新,从不将就,既使缝补多遍的衣服和被褥,总是洗得纹理清晰,板板正正。
特别是每到大队搞拥军拥属活动时,母亲从不推迟,每次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邻居家只要需要帮助,或有什么困难,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只要母亲一声号令,我们兄弟几个就会毫不犹豫地去执行。
五
母亲的勤劳和坚强,口碑和号召力,从小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铭记在我的心里,感染着我,鼓舞着我,一直是我心目中做人的偶像。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我在上学前,就能帮母亲打扫卫生,做饭时,打打下手。上小学后,一旦看到母亲在河边洗衣服,我就会立马放下书包,帮母亲洗衣服,凉洗服。
至今我还不能忘记,当我第一次帮母亲洗衣服的时候,母亲看我不得要领,便对我说:“洗衣服,要着重洗衣领,衣襟,袖口,其它部位,随便搓一搓即可。”
是啊,在那个困难时期,家家户户都差不多,哪有多少油水儿啊,衣服上就很难与油渍刮上边,衣服也就好洗了。
后来,母亲能做的家务,几乎我差不多都会做,而母亲也乐见其成。每当母亲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忙活时,时常就会想起夭折的姐姐,母亲常常在我面前念叨姐姐时,双眼湿润,声音颤斗,见此情景,我愈发同情和感激我的母亲。
我在进城读高中之前,除了读书,其余时间,绝大部分都在母亲身边。割柴,春种,夏锄,秋收,只要母亲劳动过的地方,我都能如数家珍。
在参加工作之后,我用第一个月工资的一部分,为父母买了几斤粉条,买了两瓶“迎春”牌白酒。利用星期天,乘公共汽车送回家里,母亲第一眼看到后,非常高兴。
自从我结婚后,特别是父亲去逝后,母亲为了不给儿子们添麻烦,一人独自生活。还好,兄弟们住的地方,都离母亲还远,这一点,让我很放心。
毕竟,七个儿子中,只有我在城里工作,平时,我只要超过两三个月不回家,母亲就会想念我,有时还会让哥哥们给我打电话,问问原因。
我明白,母亲又是心里憋了许多话,想对我说。
我每次回家,母亲都给我做我爱吃的饭菜,都愿对我说不愿对兄弟们说的事。
我也非常清楚,在我们兄弟中,只有我能够做到在母亲面前,百听不厌,不厌其烦。既使有时几个嫂子和弟媳做的没有错,但也没有达到母亲做媳妇时的标准。
有些时候,母亲难免有些多虑,误解,心结。我的做法就是,认真去听,然后能够解释的解释,能够开导的就开导,直到母亲心中的不快散尽为止。
我的这种做法,一直保持到老人家闭上眼睛,我想,我也算是尽到了作为一个儿子的孝顺了。
如今,母亲已离开我们十四年了,她老人家生前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精神,乐善好施,勤俭持家的品质,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是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
我不仅是母亲的儿子 我不仅是母亲的儿子